鄭地風流薈斯樓

鄭地風流薈斯樓

董曉雲

求學南京時讀散文《南京》,作者朱自清先生把南京比喻為古董鋪子,因為這裡“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豔跡……”當時很為朱先生的文字而擊節。

鄭地風流薈斯樓

鄭州與南京同居八大古都之列,今人應何處摩挲其歷史煙雲、憑弔其前塵舊影、遐想其往昔崢嶸呢?浸淫、體悟這座城市日久,我越發覺得,“鄭州”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是人文淵源、文明淵藪。鄭州之魅,魅在大河崇山與歲月風華的交相輝映;鄭州之韻,韻於陽春白雪與人間煙火的美美與共;鄭州之根,根植於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相得益彰。追本溯源華夏文明的主根與主幹、條分縷析中華文化的起點與流佈、體察領悟中國精神的包容與開放,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開文明晨曦最早照耀的中原沃土。鄭州的古老歷史,鄭州的文化底蘊,鄭州的精神基因,不主要靠有形的遺蹟來承載,而是隱在考古與文獻強力支撐的歲月深處。現代人描摹鄭州,愛用九州通衢、居中致遠、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來形容,我認為,鄭州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中心、交通版圖上的樞紐,亦是傳播文化、交流文明的中心與樞紐。作為深受中原文化蔭庇的炎黃子孫,作為鄭州城市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建設美麗鄭州義不容辭,宣傳文化鄭州責無旁貸,打造文明鄭州匹夫有責。

鄭地風流薈斯樓

鄭州園博園是第十一屆中國(鄭州)國際園林博覽會的主會場,是鄭州市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公共園林綠地建設項目。鄭州市在籌辦園博會、規劃園博園之初,就提出“傳承華夏文明,引領綠色發展”的主題,強調“文化園博、百姓園博、海綿園博、智慧園博”等發展理念,以“中華一脈、九州同夢、絲路花海”為主線,突出黃帝文化、尋根文化等中原文化特質,充分展示中原大地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的博大精深。鄭州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鄉,濫觴自遠古、傳承至當下的黃帝文化發祥於斯、光大於此,自然而然是鄭州園博園場館規劃建設、公共景觀命名最靚麗、最厚重、最河南、最鄭州的文化元素和創意源泉。主管領導、文化學者、規劃設計專家幾經會商,集思廣益,決定在園區最高處建設“軒轅閣”,作為鄭州園博園的文化地標。

軒轅黃帝統一中華民族,開華夏文明最初的繁榮,播百穀、創文字、製衣冠、造舟車、定算數、制音律、發明指南車,其功績、貢獻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藝、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諸多領域,奠基和滋養了人類文明的成長與繁榮,對中原文化、中華文化具有根源性、基礎性的價值,聲名與影響遠播海內外。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將開發黃帝故里、傳播黃帝文化作為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的突破口之一,鄭州市、新鄭市做了大量建設性工作。園博園內營建軒轅閣,應以何種建築形制、展陳內容順應時代需要、配合政府部門提升文化軟實力呢?最後確定的方案是:軒轅閣營建於園區的主軸線上,是整個園區高度最高的建築,仿宋式風格,與主山的尋根文化相結合,重點展示華夏傳統文化、中原地域文化。建成後的軒轅閣矗立於園博園主山之上,明三暗四,地下一層,建築高度33.9米,建築面積約2100平方米,雄健且雋秀俏麗,挺拔且俊朗陽剛。軒轅閣翼角微翹,舉架平緩,正脊弧線,斗拱碩大;外簷柱為稜柱,上下簷口和柱頭呈拋物線形,有宋代建築特有之美學張力。從南側觀瞻,軒轅閣依勢臨山,雄偉挺拔,二層“百族共仰”匾牌彰顯黃帝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中的權威性與唯一性。北側與山地風貌融為一體,在綠樹彩花、藍天白雲映襯下尤顯挺拔高聳、輝煌巍峨,是園博園乃至整個航空港區的標誌性建築。

鄭地風流薈斯樓

軒轅閣共有四層展廳,由鄭州市創意裝飾設計有限公司負責展陳設計。該公司主創團隊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幾易其稿,最終拿出深受各方好評與認可的展陳方案。據團隊設計總監胥昌群先生介紹,軒轅閣展陳突出文化性、遊賞性、趣味性,強調文化震撼、視覺震撼,一層展廳的展陳主題是系列浮雕長卷《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由《具茨之山·肇造華夏》《軒轅息爭·民族融合》《文明之源·人文始祖》等內容板塊構成,以先抑後揚的視覺流線,以雄渾大氣的藝術表現手法,靈活、恰當地融匯淺浮雕、高浮雕、懸塑、圓雕等雕刻技法,三組二十多幅漢白玉浮雕造型雅馴大氣、材質質樸別緻,刻畫了黃帝時期主要的文明成果,如嫘祖制桑、倉頡造字、荊山制鼎、伶倫制律、阪泉之戰、涿鹿之戰、白山採銅、創立姓氏等。展廳視覺中心置軒轅黃帝坐像,該造像簡潔樸素,威嚴端莊,令人望而生敬。

二層、三層面積約400平方米,主要是楹聯、書法展廳。楹聯、書法是中國園林的重要造景元素和文化因子,河南的書法文化、楹聯文化源遠流長。為提升園博園的文化底蘊,河南省楹聯學會、鄭州市文聯、園博園建設指揮部聯袂向海內外徵集楹聯佳作,陸續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應徵作品4281副。經專家多輪評選,最終確定選用51副,由鄭州市文聯邀請省內外著名書法家鐵畫銀鉤、鸞翔鳳翥,或雕刻懸掛在軒轅閣四圍廊柱,或裝裱展陳於二、三樓展廳,渲染了園博園的文化氣息,彰顯了中原文化的多樣、多彩。

鄭地風流薈斯樓

四層是軒轅閣最高處,登頂憑欄望遠,可盡覽滿園盛景。展陳主創團隊考慮到名樓掛名賦、名賦託名樓、名樓名賦兩相宜的中國文化傳統,決定選用著名詩人、詩賦大家王國欽先生創作的《鄭州賦》,作為軒轅閣文化展陳的終篇,同時亦是這場文化盛宴的最高潮。

《鄭州賦》是王國欽先生的嘔心瀝血之作,是賦家竭數十年積累,歷半年多時間創作、數十次修改而成的皇皇巨篇。《鄭州賦》從八個方面,表現鄭州從古到今輝煌的歷史發展脈絡,描繪鄭州壯美的河山盛景,張揚鄭州豐厚的人文內涵,歌頌鄭州歷代先賢英烈,展望鄭州的美好前景,如椽大筆寫盡鄭地風流,填補了以鄭州本土文化為內涵辭賦創作的空白。《鄭州賦》首發於2008年2月5日的《光明日報》,2013年12月,懸掛在東海艦隊“鄭州號”新型導彈驅逐艦上,可謂萬眾傳詠、遍地流傳。

名樓名賦,相得益彰。為創造性地展示中原文化精品,全面彰顯東方文化豐厚的神韻,展陳設計團隊邀請書法名家劉震方先生精心書丹;從江浙重金延請一流的雕刻技師、貼金技師,以手工錐刀精刻、24K鈍金皺貼工藝對《鄭州賦》二次創作、精彩呈現。

《鄭州賦》雕刻作品落成後,泱泱賦文銜華佩實、摛翰振藻、理趣兼備,皇皇法書行雲流水、酣暢渾厚、雄健灑脫。遊人登臨軒轅閣,可覽勝美景,可品評歷史,可感知文化,沐浴文明光輝,盡享文化盛宴,體味快意人生。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鄭州不是天下最耀眼的城市,但因為文化的氤氳而永葆厚重的文脈、別樣的風情;軒轅閣不是高樓大廈,但因為文化的渲染而成為尋勝者刻骨銘心的文化家園、精神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