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四大轉輪聖王 為何都沒有得到福報?

所謂: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四十二章經》)

(看官老爺注意: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請勿於此文生出詆譭佛教的虛妄見解)


梁武帝蕭衍老爺子,在南北朝那段歷史裡,文治武功,無人能及。其信教之虔誠,護教之有力,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裡,恐怕找不出第二個來。可惜老爺子老來遭遇侯景之亂,以86歲高齡,死在軟禁之中。很多不能正思維的愚人看來,蕭衍老爺子算是典型的信佛沒得好報之人。於是他們編造出達摩大師和蕭衍老爺子對話的故事:

蕭衍:“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

達摩:“並無功德”

蕭衍:“何以無功德?”

達摩:“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蕭衍:“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

根據胡適先生《禪學指歸》中《達摩菩提考》研究,這段對話是後人杜撰出來的。意圖很明顯,即解釋蕭衍老爺子崇信佛教,卻落得個晚景淒涼的原因。這個解釋看似理論深奧,本質經不住推敲。如果以梁武帝的諸多功德,只能算人天小果,上不能高攀佛道,下不能圖人間福報,那麼有佛教以來,無數信眾的小施小舍,又能得到什麼實質性的福報呢?

在印度和中國的佛教歷史上,算上樑武帝,至少有四位崇信佛教的皇帝,他們都是曠古絕今的一代人傑,是有名的護法王。但是這四位帝王及他們的王朝都沒有得到“福報”。

阿育王,古印度帝王之首,死後不久,孔雀帝國迅速衰落滅亡;

貴霜帝國迦膩色伽王就更慘了,在遠征途中為其部下所殺;

中國的隋文帝篤信佛教,開創大隋,可惜死後帝國沒幾年就覆滅了;再加上樑武帝,86歲經歷侯景之亂,死於政敵的軟禁之中。

這些護法王的命運和佛典上描寫的轉輪聖王相差太遠。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總結起來有兩個方面:

1,我們不能把佛教神化!

以為信奉佛教能夠獲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者直觀說是’佛菩薩保佑’。在代表原始佛教經典的系列《阿含經》裡,雖然有一些關於神通的描述,但是總體上看,神通是不能改變“業力”的。佛陀自己不能挽救釋迦族的覆滅,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無法救助餓鬼道的亡母,這些故事無不說明:佛法並不是改變世界的超自然力。佛經把功德分為有漏和無漏,漏即是時間流逝。我們所處宇宙,所有有形無形的事物都在隨著時間流逝而成住壞空。所以一切變化中的事物,都無功德可言。唯有證悟如來實相,才能涅槃寂靜。

早期佛教經典以個人的趣涅槃為最終目的,述及的基本教義有四諦、四念處、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分教、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四證淨、輪迴、善惡報應等論點,明確佛法修行是要解脫,不是求“人天福報”。

但在佛教發展過程中,一方面“神棍”為了獲取信眾的香火錢,大力鼓吹福報。另一方面,按照佛經修行,能使人的心態變得平和包容,從而改變人的急躁性格和處事方式,使人物命運發生好的變化。所以漸漸形成了“信佛得人天福報的印象”。

2,時代背景主宰人物命運。

古語有云,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四大護法王不得善終,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都蘊藏著戰爭和動亂的根源。無論是孔雀帝國阿育王,貴霜帝國迦膩色伽王,還是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創大隋的隋文帝,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都是小國混戰,天下趨向統一。這些創業帝王面對各方矛盾,極具宏大戰略眼光,英雄所見略同地把化解之方,押寶在了當時最具普世價值的佛教思想之上。但意識形態的構建,非一朝一夕所能強求。所以這四位王的努力,都被時代的“業力”所消耗。

補充:梁武帝沉迷於研究佛教,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涅槃、“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佛教思想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他開創的佛教本土化事業,間接培養了天台宗創立者者智顗大師。

智顗大師的父親,在梁武帝第七子,梁元帝蕭繹那裡做官,侯景之亂後參與了梁朝一系列軍事政治鬥爭,丟掉了性命。智顗大師看到梁朝在武帝時期的強大,到被西魏蹂躪,短短几十年而已!世事無常,於是選擇修行。天台宗是第一個真正本土化的佛教分支,在佛教史上地位殊聖。

歷史上四大轉輪聖王 為何都沒有得到福報?

歷史上四大轉輪聖王 為何都沒有得到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