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從來就沒有告別野蠻,度量文明需要新的思考


【本篇是“文明定量”系列的第六篇】


我們研究文明定量,是希望像度量GDP一樣度量文明的變化,發現和防止文明的倒退。


“發現和防止文明倒退”難在沒有參照物。比如:老夫子會感嘆不寫毛筆字、不讀四書五經就倒退了;前清遺老更是驚呼辮子剪不得、小腳放不得。


但是,“度量文明”這個概念在社會哲學中並不荒唐,只是今天的社會哲學還沒有能力給出答案。


社會哲學水平



千萬不要高估人類社會科學研究的水平。社會哲學史瞭解得越多,會越對人類社會在缺乏理論下的“裸奔”感到恐懼。


打個比方,很多年前我在初中物理課學牛頓力學,充滿著喜悅和惋惜的複雜心情。喜悅是因為窺見了一套用數學寫就的物理規律,而惋惜則是因為這麼完美的真理,怎麼就被人家牛頓發現了呢?只給後人留下一點點學習欣賞的樂趣了。但很快,僅僅幾年之後,就知道原來牛頓力學並不是真理,它只是在一定範圍有效的一個理想模型。


初中的社會哲學也會把一些看似自圓其說的東西傳授給學生,但只要隨便讀上幾本社會哲學的著作,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都可以,你應該會同意我的觀點:

社會哲學領域連基礎的牛頓力學也還沒有被建立,這是一片理論和邏輯的蠻荒地,是充斥著權力和利益的鬥獸場,是渲染時代焦慮和個人辯才的戲臺子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妨樂觀起來,只要人類文明還在,只要理論批判還在,每過一天,更逼近真理的社會哲學理論在時間上就會離我們更近一步。要防止的只是,不加思考的滿足於初中的知識。


所以說,“文明度量”在社會哲學裡沒有答案,但並不代表探討這個話題沒有意義。


更深一層的思考是,為什麼直接就探討“定量研究”而不是“定性研究”呢?這恰恰是因為這個領域已經充斥著大量的定性研究,文明已經被鋪天蓋地的貼上了各種定性小標籤:民族的、文化的、宗教的、歷史的、地域的、某理論的等等。這使得文明離其起源根本原來越遠,離現實的權力和利益越來越近。


文明從來就沒有告別野蠻,度量文明需要新的思考


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定量研究,穿透不勝其擾的小標籤屏障,尋求文明起源和生長的共性。


不管定性還是定量,都需要考察文明的定義。


文明的定義



漢語中的“文明”一詞最早出自《易傳·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意為:“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這個文明的概念很狹小,侷限於“文采照人”。


現代漢語中的“文明”基本等同於英語的“Civilization”。“Civilization”這個詞的出現才幾個世紀,那時候人們意識到有一種源遠流長、不斷髮展、不同國家社會有差異的東西

,這個東西是“禮貌”、“秩序”這些詞語不足以表達的,就造出新詞“Civilization”。“Civilization”是有複數的,這是因為它聚焦於歷史變化和不同社會的差異。也因此,對文明源頭的刨根問底只能止步於“野蠻”——文明開始於人類告別野蠻那一刻,開始於集體生活和社會組織。


按照這個定義,進行文明的定量是不可能的——因為,必須先定位“野蠻”,才可能知道我們距離“野蠻”有多遠。然而自古以來,文明和野蠻一直是伴生的,為了捍衛各自的文明而窮兵黷武,文明經常是更高級的野蠻。這種關係就好比一隻永遠分不清正反面的莫比烏斯環。


文明從來就沒有告別野蠻,度量文明需要新的思考


文明也是野蠻,野蠻也是文明。於是,斯坦福大學的伊恩·莫里斯研究的文明定量就順理成章了。他在著作《文明的定量》中,把文明視做國家目標達成的能力,於是與同類的戰爭能力也成為文明的重要度量因素。這種文明定量的荒唐之處就在於,一旦把野蠻的能力作為文明,有朝一日人類終於有智慧實現永久和平,大家把武器都銷燬了,那麼文明居然就退步了!【見前文《東方西方誰主宰:興與亡,百姓苦。文明能否像GDP一樣被定量?》】


因此,陷入“文明-野蠻”的糾纏,是不可能給文明進步還是倒退進行定量的。


要想擺脫“文明-野蠻”的糾纏,就不能把文明的起源確定為“告別野蠻”。文明的根本,應該是某種使人類從動物界脫穎而出的、使每代人變得越來越強大的東西,它一經發生,就不斷地產生和傳承。


文明三要素



這東西是什麼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和交換,這才是文明最重要的三要素。


文明從來就沒有告別野蠻,度量文明需要新的思考


首先是自由交流。我們前面曾經用了三篇文章比較過人與動物的區別以及現代人為什麼如此強大,結論是:人是信息動物,人類通過說話結成了一張“人腦互聯網”,每個人都可以利用這張網上的知識,人因此“開掛”了。於是,人完全碾壓動物,知識積累豐富的社會完全碾壓其他社會,如同近代西方征服世界的歷史。而交流必然是自由的,因為人的思考和表達是自由的,你可以逼著人幹活,但你沒法逼著人去思考以及說出全部的思考。一旦人不思考不表達了,知識積累就停滯了。


其次是自在交往。在文明這張“人腦互聯網”上,每個人都是重要的節點,只有平等、安全、不加歧視地彼此有效連接才有最大的創造。地球上數萬年間已經存活過1000億人,近代思想成就、科學發現、科技發明、藝術作品大爆發的唯一原因,就是西方文藝復興使得人腦互聯網的有效連接數量產生了突破。在這之前,“女子無才便是德”就少了一半的活躍節點,宗教和皇權對思想和人身的控制更是扼殺了幾乎全部的創造力。


第三是自願交換。交換使得每個人都有可能擁有全世界,而不是蝸居在洞穴裡相依為命、靠天吃飯。交換必須是自願的,它可以是發自愛的贈與,也可以是一個來自市場的買賣。交換的發達,可以激勵每個人去理解別人的需求,以及創造更多的財富。這也是GDP指標儘管充滿了爭論但還很有些用的根本原因,它僅僅通過貨幣單位間接度量了市場交換的數量,這是跟人的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的。


自由交流、自在交往和自願交換絕對不是現代社會的東西,從猿到人的文明起源和生長,都是這三個要素的結果。這三個要素也跟自由平等的人文主義是暗合的,是近現代社會文明得以大發展的根本機理。


文明的度量後記



“文明度量”系列已經寫了六篇了,止步於“文明三要素”,真心希望這些思考可以給社會哲學家和愛好者提供一些啟發。


自由交流、自在交往和自願交換這三個要素是可以設法度量的,它們的總和就是文明的總量。如果要確定一個統一的量綱,應該是“比特”。


由於自媒體並不是適合生澀話題和偏僻思考的地方,就不再繼續展開了。往下我們的主題轉向現代科技爆炸對文明的影響,謝謝支持,請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