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歷史文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愛縣石佛灘摩崖石刻


​​近日,記者來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佛灘摩崖造像一探究竟。

焦作歷史文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愛縣石佛灘摩崖石刻

▲石佛灘摩崖造像局部。

沿著丹河一路北上,在博愛縣許良鎮下伏頭村附近,石佛灘摩崖造像就建造在丹河東岸的石灰岩峭壁上。石佛灘摩崖造像距博愛縣城北9公里,丹河水自北向南從此緩緩流過。這裡山峰連綿,太焦鐵路從其不遠處穿山而過,火車的轟鳴聲不絕於耳。

焦作歷史文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愛縣石佛灘摩崖石刻

龕內栩栩如生的一佛二菩薩

石佛灘摩崖造像分佈在南北長約100米,高約20米的懸崖峭壁上,共有佛龕59座,造像82尊,銘記4方。龕高約0.2-1米,上部呈半圓弧形,兩側雕刻立柱。大部分龕內雕刻有一佛二菩薩,其中一龕內的佛刻技藝精良,刀法細膩,線條流暢,阿彌陀佛面部豐腴俊美,神態慈祥,兩側菩薩長帛飄動,一幅世俗妙齡女郎形象。在一方銘記下題記:"唐開元二十一年",可知為唐代作品。

焦作歷史文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愛縣石佛灘摩崖石刻

▲石佛灘摩崖造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摩崖造像分佈在三個區域。一區位居造像區北端,下部接近水面,有龕像5個。二區在一區以南12.8米,有龕像50個。三區在崖壁的最南端,與二區相距25.8米,邊緣龕像與丹河橋連接。

據群眾反映,三區龕像原有四五十個,20世紀50年代末,修築鐵路時被炸掉,現僅有4個,有圓拱龕和方拱龕兩種,多殘。

大部分龕內雕刻有一佛二菩薩。其中,龕內的佛刻技藝精良,刀法細膩,線條流暢,阿彌陀佛面部豐腴,神態慈祥,兩側菩薩長帛飄動,一副世俗妙齡女郎形象。在一方銘記下有題記“唐開元二十一年”,可知為唐代作品。

焦作歷史文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愛縣石佛灘摩崖石刻

據史料記載,摩崖造像開鑿於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至十二年(615~616年)間,初創時為隋朝皇家所封“同義寺”,至唐代又開鑿一批佛龕。

據當地老人回憶,1958年修建太焦鐵路時摩崖造像被毀了一批,現在能夠看到的摩崖造像分佈在南北長60米、高20米的石佛灘陡直的崖壁上,共有龕59個,各種佛像78尊,造像題記10方。

在博愛縣博物館提供的摩崖造像研究資料中顯示,所有龕像均為淺浮雕,最大龕像高110釐米、寬66釐米;最小龕像高24釐米、寬20釐米,龕像厚度在4釐米至18釐米之間。

焦作歷史文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愛縣石佛灘摩崖石刻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石佛灘隋唐摩崖造像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