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建設綠色廊道 打造全域旅遊「快車道」

  今年以來,博愛縣高標準建設博溫路、博晉路綠色廊道,打造“旅遊+交通”博愛模式,把公路綠色廊道建設成為綠色景觀大道,讓全域旅遊走上了“快車道”,為該縣全域旅遊示範縣建設注入新活力。通過實施博晉路、博溫路外立面整體提升和景觀化改造,建設貫穿全縣南北50餘公里的旅遊大通道,打造山區民俗體驗帶、城區文化休閒帶、南部鄉村慢生活帶,並形成“一日山水一日禪、特色民俗體驗遊、鄉村慢生活休閒遊”等精品遊線。通過人民路廊道建設,建設貫穿城區10多公里的景觀大道,打造文化、山水、健康和科普長廊,為城市旅遊增添新亮點。

博愛縣:建設綠色廊道 打造全域旅遊“快車道”

  優化環境,夯實旅遊基礎

  打造全域旅遊,環境整治不可缺少,博愛縣將這一理念引入綠色廊道建設。該縣把過村路段的綜合整治作為綠色廊道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邀請河南理工大學專業設計團隊對沿線建築和過村路段所在的村莊進行全方位的設計改造提升,使過村路段的村容村貌與廊道建設整體提升相結合,從而進一步改善公共空間和完善公共設施,全力將過村路段打造成為博愛廊道建設的亮點和名片。該縣還結合過村路段的村史村貌,分別設計各具特色的村標,並對沿線途經門店的門頭牌匾進行統一規範,對臨路的門頭牌匾按照統一樣式更換安裝。在此基礎上,該縣還對沿線臨時建築、低矮破舊、有礙觀瞻的建築進行改造或拆除,力爭通過對過村路段的整治和外立面提升,使沿線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改善,村域景觀形象得到提升。

博愛縣:建設綠色廊道 打造全域旅遊“快車道”

  特色融入,提升旅遊品味

  博愛竹子作為北方古竹林的“活化石”,竹子栽培文字記載有2000多年曆史。在博溫路建中,博愛縣以“竹文化”為載體,在所有入縣口、入城口、入村口以及與高速公路及其他道路的交叉口,全部種植本地栽培的竹子,打造“路路竹相連、村村竹相圍,見竹進縣、進縣見竹,見竹見村、見村見竹”的綠色廊道景觀,再現博愛自古以來“戶戶門前水,家家竹為鄰”的獨特美景,重塑“竹林水鄉”的文化品牌。同時實施亮化工程,所有節點全部實施夜間亮化。節點內規劃設計體現人文特色、自然特色、歷史特色的雕塑,提升公路的文化品位。邀請園林專家按照層次分明、立體景觀、高標一流的原則對廊道綠化進行規劃設計,城區路段按50米進行規劃建設;城外路段按30米進行規劃建設,整體設計突出以綠為主、多色搭配,高低結合、錯落有致的原則;城區路段8種植物交替種植、城外路段5種植物交替種植,實現廊道植物種植的多樣性。在博晉路山區段,博愛縣重點開展沿線9個村的外立面改造,建設村標、景觀牆、花池,建設並開展了道路綠化,為山區道路增添了景觀效果。市人民路博愛段廊道建設主要在博愛縣城市規劃區,建設了步道、綠道、節點景觀,突出博愛縣懷商文化、竹文化、八極文化、鐵路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融入,成為博愛縣又一條城市運動休閒公園。

博愛縣:建設綠色廊道 打造全域旅遊“快車道”

  共建共享,突出旅遊成效

  該縣先後有1.6萬名黨員和群眾參加綠色廊道義務植樹活動,營造全縣上下共同參與綠色廊道建設的氛圍,使群眾成為生態文明的建設者、維護者和受益者。在高速路口、過村路段、道路交叉口等節點命名工作中,該縣面向社會徵集節點名稱,廣泛採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積極營造關注、支持和參與綠色廊道建設的濃厚氛圍。現在在各道路節點,全部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錯落有致”的標準,修建了步道、坐凳和健身廣場等。建設道路小遊園,為沿線群眾提供便捷舒適的休閒娛樂場所,讓綠色廊道建設成果惠及沿線群眾,進一步提升沿線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同時博愛縣把綠色廊道與旅遊產業相結合,努力把“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目前,該縣已把南部的一品農莊、鑫源鑫聖女果採摘園、鑫鑫有機蔬菜採摘園、天虹葡萄採摘園和萬達草莓採摘基地等13個農業合作社和生態農莊串聯起來,為遊客提供“綠中行、行中游、遊中樂”的鄉村旅遊新體驗,有力帶動沿線觀光農業快速發展。還在博晉路兩側開展古村落改造和景觀提升,打造下嶺後村“張家大院”、博愛人家“山居客棧”、小底村“愛情公園”、探花莊“小黃河村”四個山區特色節點,讓旅遊景觀路成為串起山區旅遊的一條主線。建設人民路廊道,將李商隱公園、濱河遊園、明渠遊園等城區主要公園景觀以及懷姜種植等特色農業有效串聯,形成城市旅遊觀光帶。

博愛縣:建設綠色廊道 打造全域旅遊“快車道”

   截止目前,博愛縣綠色廊道建設共投資近1.5億元,綠化1200畝,栽植苗木12萬棵、竹子30萬株,修建花池及綠化近5萬平方米,建設道路節點遊園10個。綠色廊道建設,讓博愛縣全域旅遊建設步入“快車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