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土地增減掛“增”出“亳”勃生機

  自2007年以來,我市共實施增減掛鉤項目15.9萬畝,為城鄉建設提供用地指標11.9萬畝,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用地指標近4萬畝。實施“增減掛”後,缺少用地指標這一我市發展路上的重大制約,得以迎刃而解。10月17日上午,亳州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新聞發佈會召開。副市長鍾治峰作主題新聞發佈。

  記者從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我市堅持“保耕地、促發展、惠民生”根本目標,規範管理,統籌實施,大力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為盤活農村低效、閒置建設用地,拓展城鎮用地空間,促進城鄉一體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自2007年以來,全市共實施增減掛鉤項目15.9萬畝,其中,譙城區(包含市本級)實施7.1萬畝、利辛縣實施3.2萬畝、蒙城縣實施3萬畝、渦陽縣實施2.6萬畝,總投入資金105億元。近5年來,項目實施面積和質量位居全省前列。

亳州:土地增減掛“增”出“亳”勃生機

  新聞發佈會現場

  堅持政府主導落實“四個到位”

  記者從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中,我市堅持政府主導,落實“四個到位”。領導重視到位。我市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自然資源、發展改革委、審計、建設等有關涉土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專門辦公室,並抽調精幹人員集中聯合辦公,專司此項工作,始終將增減掛鉤工作作為自然資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上。宣傳培訓到位。為及時瞭解國家、省、市出臺的有關增減掛鉤方面的政策文件,我市高度重視宣傳培訓工作,特別是去年7月份,市委、市政府舉辦了全市增減掛鉤工作培訓班,市委書記作開班動員,市長作培訓總結,邀請省自然資源廳專家授課,對縣區政府和全市82個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進行了集中培訓。資金投入到位。為加強增減掛鉤資金使用和管理,去年,我市出臺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資金使用管理指導意見》,同時,規定將全市增減掛鉤投入標準每畝統一提高到13萬元,今年市政府又專門研究將市本級在譙城區實施的增減掛鉤項目每畝提高到20萬元,要求各縣區將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資金要全部用於增減掛鉤項目的拆遷補償、土地復墾和新村安置點建設及公益設施配套,有效地調動了鄉鎮、村開展增減掛鉤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維護民意到位。在項目實施中,我市充分尊重民意,提出並嚴格落實“四自”和“三個百分百”要求。“四自”:即群眾的事自己議、自己定、自己幹、自己管。項目實施前,鎮村幹部逐戶進行民意調查,召開群眾代表座談會、村民大會,討論議定拆遷方案和新村安置方案,發動群眾全程參與研究舊村莊復墾、新村選址和規劃設計等具體工作,在新村規劃建設整個過程中,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從新村選址規劃到項目實施全過程尊重民意、集中民力、發揮民智,做到新房自己建,施工隊自己找,價格自己談,戶型自己選,土地自己調,材料自己備,質量自己把關,基礎設施自己管理,村委會和村民組不強加干涉。“三個百分百”: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切實做到徵求群眾意見率100%、項目到戶測繪率100%,資金補償到戶率100%。實施項目的村成立工作組,逐家逐戶面對面徵求群眾意見,對有不同意見的,積極做好思想工作,直到群眾同意為止;對涉及拆遷的房屋,逐戶丈量,最終讓群眾簽字認可,不搞“大約”和“估計”;涉及的拆遷補償款,及時足額髮放到被拆遷戶手中,嚴禁截留和挪用。實踐證明,發動項目區群眾全程參與研究舊村莊復墾、新村選址和規劃建設等具體工作,既有效維護了群眾權益,也有力地推動了項目實施。

  堅持科學實施注重“四個結合”

  記者從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中,我市堅持科學實施,注重“四個結合”。

  注重與規劃實施相結合。嚴格執行規劃,科學、合理確定項目區,重點選擇整治潛力較大、整治規模較大、整治效益較大、被規劃列入廢棄點的地塊作為項目區。為順利推進項目實施,自2010以來,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增減掛鉤儲備庫制度,即實行村級摸排,鄉鎮審核,縣區國土部門審定,將易拆遷的“空殼村”、村莊廢棄點納入增減掛鉤儲備庫,為順利實施增減掛鉤奠定了良好基礎。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增減掛鉤儲備庫近20萬畝。

  注重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把開展增減掛鉤作為促進美麗鄉村建設關鍵抓手,有序開展村莊拆並搬遷,要求增減掛鉤項目指標不少於50%用於美麗鄉村建設。2010年以來,全市通過開展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共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用地4萬畝,助推了全市415個美麗鄉村建設。

  注重與精準扶貧相結合。2016至2018年,全市的增減掛鉤項目共涉及貧困村231個,面積5772畝,投入資金49766萬元。通過實施貧困村增減掛鉤工作,改善了鄉村生產、生活水平,提升了環境衛生質量,有效加快了貧困村脫貧步伐。

  注重與節餘指標調劑相結合。為貫徹落實國家加快脫貧攻堅的要求,按照政策規定,今年,我市依託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全省繼阜陽之後建立了市級增減掛鉤節餘指標交易流轉平臺,規定節餘指標要優先用於城鎮住宅、商業等經營性用地項目,流轉收益返還農村,用於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目前,利辛縣已通過交易流轉平臺掛牌交易掛鉤結餘指標1000畝,獲得指標收益4億元。

  堅持城鄉統籌實現“四個促進”

  記者從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中,我市堅持城鄉統籌,實現“四個促進”。

  促進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通過實施增減掛鉤,合理規劃和調整村莊佈局,將舊自然村莊歸併,減少農村建設用地規模,優化了農村建設用地佈局,促進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如利辛縣永興鎮諸王村在開展增減掛鉤工作中,大力實施中心村規劃建設,將16個自然村歸併1箇中心村,舊村莊拆遷復墾後,全村共新增耕地1000多畝。

  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實施增減掛鉤工作後,許多“空心村”“零星村”得到整治復墾,加快了美麗鄉村建設,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十二五”以來,全市依託增減掛鉤項目建設,共建成了415個美麗鄉村(中心)村,湧現出了譙城區十河鎮大周村、城父鎮劉樓新村,蒙城縣樂土鎮雙龍村、範集鎮韓寨新村、許疃鎮土橋新村,利辛縣王人鎮曹店新村、潘樓鎮五里新村等一大批亮點示範村。

  促進了土地流轉使用。對在實施增減掛鉤項目中復墾的農地,在保持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大部分由村集體組織發包和管理。2010年以來,全市共流轉土地復墾後的土地近15萬畝,並列入基本農田保護範圍,做到“確權不分田,離土不離股,發包得收益”。

  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通過開展增減掛鉤置換出的土地,補充了新增建設用地的不足,有效緩解了城鎮建設用地壓力,保證了縣域經濟發展用地需求。自實施增減掛鉤項目以來,已為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用地指標11.5萬畝,極大地緩解了全市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矛盾。鄉鎮利用其中一部分指標開展土地招拍掛,解決了鄉鎮財政脫困和小城鎮健康發展問題。市本級用於城市新區發展超過3萬畝指標,為拉開城市框架、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