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之辩

抖音上,“惊雷”火了。


杨坤的直播间里,“惊雷”火上加火,尽管杨坤把“惊雷”diss得体无完肤。


这是流量时代的讽刺,即便是谴责,也终会变成燃起的熊熊大火中的柴,让它炽烈的火焰更加炫目。


如果单单是一首热门歌曲,我想并不会引发全网讨论。事件的焦点在于歌手杨坤与原唱作者mc六道关于这首歌的论战。


01音乐成就有门槛


杨坤的原话是:“惊雷这首歌我那天听了一下,什么东西,真的是给了我一个惊雷呀!”“太难听知道吧,就不是一首歌”“要节奏没节奏,要律动没律动,俗气!”


“惊雷”之辩


而mc六道则回应:“音乐没有高低之分,”“惊雷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


音乐没有贵贱之分,但却有雅俗、高下之别,并且是有一定门槛的。是否能称作音乐以及音乐在成就上的高低,不该以火不火作为唯一标准。


相对于高入云端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往往为低到尘埃里又传播很广泛的东西代言。事实上,“下里巴人”所形容的通俗艺术确是需要“属而和者数千人”,但并不代表所有“属而和者数千人”的东西都能被称作“下里巴人”。


也就是说,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艺术门槛,入得了这个门槛,才能谈论雅俗。


而惊雷之所以传播广泛,是因为它够“轻”——信息简单、无需费力思考,容易借着流量的东风,像柳絮一样飘向大江南北。因为它够“奇”——歌词气势性强于逻辑性,满足人们对离奇古怪的追猎,容易出格,博人眼球。


就像曾经火过的歌曲《生僻字》一样,以一些难见、难写的成语作为歌词,引起人们的争相翻唱。它的火并不是来自于歌曲本身传递的价值或意义,只是人们单纯觉得好玩、有趣,能够释放工作、生活上的压力。


“惊雷”之辩


mc六道还提到,惊雷让许多人感到快乐。


音乐的确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但并不是所有让人感到快乐的都可以叫做音乐。比如,文章末尾的赞赏到账的声音也能让我感到快乐,它却不能被称作音乐,更算不上艺术。


02喜欢与艺术高下无关


除了对这首歌本身的争论,mc六道的回应中还提到,“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喜欢下里巴人,”还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句话“汝非鱼,安知鱼之乐?”


“惊雷”之辩


用喜欢联系艺术,可以算是最拙劣的碰瓷手段了。


喜欢与否和音乐艺术成就的高低本就没有必然关系。喜欢是与个人联系紧密的主观感受,音乐艺术成就则是专业角度的客观评价。


我喜欢听《学猫叫》,不表示它上得了音乐教材;我不喜欢《烟火里的尘埃》,也不代表这首歌的创作一文不值。


去年热播的《中国好声音》中,导师李荣浩因为选手选择了一首网络歌曲《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而引起热议。随后李又在微博称:音乐只有喜欢与不喜欢,没有好坏之分。


“惊雷”之辩


可以看出,颇有观众缘的李荣浩非常喜欢这首歌。但是,由于他过于强调个人喜好应无贵贱,而忽视了音乐本身也是有价值高低的。


而他在今年年初专门创作的一首歌中重新正视了音乐本身的艺术高低之分,“很多的歌曲翻来覆去只有四个和弦,有的歌成了音乐学院教材有好多年。”


喜欢听惊雷和认可惊雷的音乐艺术完全是两回事。


03对艺术的欣赏需要引导


mc六道在回复中还提到“没有必要贬低别人的爱好”。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本没什么好讨论的。但正是因为艺术有一定的门槛,作为音乐领域的专业人士,杨坤有责任引导公众提高对音乐的审美。


“惊雷”之辩


其实很多事情我们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引导。历经沧桑的父母要教会年幼无知的孩子明辨是非,博学强记的老师要教会懵懵懂懂的学生知识的对错。


当然,艺术并不像数学题一样有且仅有一个标准答案。艺术的确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是包容的,可以有优雅和通俗之分,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有所不同,而追求美的心态应该是一样的。


因此,艺术虽然没有标准答案,却在审美意义上有美丑之分。而教会我们去区分美丑的,正应该是这些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在欣赏音乐的能力上更胜一筹的专业人士。


或许我们对艺术评判的发言权不该被称作专家的群体所垄断,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所带来的借鉴意义,远大于隔着几座大山传来的嘈杂声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