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團捐糧賑災軼事

民國十八年(1929),陝西關中大旱,富平縣更是重災區之一。群眾生活極端困苦,健壯的背井離鄉,出外逃荒,老弱的忍飢挨餓,只能等死。東四團團總楊昌年瞭解到本地有不少囤糧的富戶,如果讓他們捐出餘糧,即可解決饑民的燃眉之急。

東四團捐糧賑災軼事

經過調查,他掌握了這些餘糧富戶的情況,便用邀請的方式,把他們召集到到賢鄉公所來,向他們講述了災情,希望與會的人慷慨捐糧,以資散糧扶困。沒想到這些穿著長袍短褂,拄著文明棍的富戶,平時都高談闊論,滔滔不絕,今天卻像嘴裡噙了麻核桃,你看他他看你,誰也不先開口。賬戶先生把毛筆在白銅墨盒中蘸了又蘸,就是沒法落紙登記。這個場面一下難住了楊昌年。

這時,來了個六十歲的老漢,他土裡土氣,穿戴破爛,髮辮盤在頭上,腰束細草繩,弓背駝腰。他把拾糞筐放在外面,走進門來問道:“你們誰管捐糧這事?”

幾個團丁以為他是叫化子,厲聲喝道:“你這老漢真麻眼,這裡是議官話的地方。”

老漢說:“議官話,我是問捐糧食的事……”

團丁不等老漢說完,就說:“去,去,去!等人家捐下了再給你分。”

老漢沒理他,繼續向桌子跟前擠。

賬房先生也像團丁一樣,不過態度和藹了一些,他說:“老人家,你不要擠,這裡是捐糧,不是發糧。”

老漢補充說:“我就是想捐一些。”

賬房先生以為老漢看得眼熱,最多捐個一斗二斗,故意問:“你捐幾石?”

“勤德多少我多少。”老漢一開口,在坐的人都是一驚。

聽他的口氣真不小。有人怕老漢說失口了,既是威脅又是提醒地說:“勤徳報一百石,你也報一百石嗎?”

“那我也一百石。”老漢毫不猶豫地說。

在場的人被他這淡淡一句聽呆了。因為王勤德是紀賢村土地最多、勞力最強,經營有方的富裕大戶,不但本村,就是在整個東四團也是有影響的。這個穿著破舊,毫不起眼的老漢,竟敢和勤德相比。

東四團捐糧賑災軼事

楊昌年定眼一看,原來是紀賢村的蘇葉子。這人平常勤儉成性,一貫慷慨義氣,沒想到他能積攢這麼多糧食,這次勸捐,大家都忽略了他。他連忙讓坐、倒茶、賠禮道歉,在坐的富戶看到這場面,不由面紅耳赤,各顯窘態,尤其當地大戶王勤德,更覺得無地自容。

記賬先生把“蘇葉子,一百石”幾個字在大紅紙上第一名的位置寫完,用眼睛盯著王勤德。王勤德把蘇家的產業和自家情況作了衡量,又把蘇葉子的穿戴和自己作了對比,只好忍痛報了一百石。其他在坐的富戶也呆不住了,挨個兒自報,這個八十石,那個五十石,最少的也報十多石,不到半個時辰,就報了兩千多石。

東四團捐糧賑災軼事

楊昌年把這些捐糧,按當地急需的缺糧戶分了下去,大家吃到這些賑濟糧,都知道是蘇葉子的義舉。據說,凡在蘇家裝糧的人,蘇家都是先把糧食用風車扇過才裝,直到現在,當地一些人,還把蘇老漢說的那句“勤德多少我多少”作為窮人敢與富人相碰的比喻流傳著。

文字整理:康凱鵬

圖 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