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世界》三國故事——中國版漫威宇宙

關於作者

金文京,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從事中國古代小說、戲劇及說唱文學歷史的研究,著有《三國演義的世界》《〈花關索傳〉的研究》《中國小說選》等作品。

關於本書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歷史如何成為演義,演義中暗藏多少玄機?圍繞《三國演義》的故事成型、人物形象、作者身世、出版競爭,國際知名明清小說研究專家金文京先生集多年成果,以別出機杼的設問與妙答,為您解開三國的種種謎團。

核心內容

  • 第一,三國故事這個豐富有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它為什麼會出現。
  • 第二,研究古代小說故事的演變和版本的區別,不只是在故紙堆裡找課題,它也會讓我我們對共識這個事,有更深的理解。
《三國演義的世界》三國故事——中國版漫威宇宙

前言

今天要為你解讀的這本書講的是古代小說《三國演義》,書名就叫《三國演義的世界》。

在中國民間文學裡,三國時代的故事可不只是一本《三國演義》,而是和漫威宇宙一樣,有好多個平行世界,我們今天讀到的《三國演義》不過是其中最出名的那個。

這話什麼意思呢?我來給你舉個例子。你記得《三國演義》裡有一個人物叫關索嗎?他是關羽的第三個兒子,在《三國演義》裡沒什麼戲份。但在明代,民間就流傳著以關索為主角的小說,情節和《三國演義》完全不一樣,但從時間線上又能對到一起。

這樣的民間故事還有很多,它們為什麼會流行?又是怎麼消失的?跟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演義》有什麼關係?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回答的就是這些問題。

這個話題不只是好玩,在文學研究領域也很受重視。古代小說研究者的工作,就是用這些答案拼出《三國演義》背後那個更大的三國世界。透過他們的研究,你能發現,原來每個時代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時代精神留在了三國故事裡,這讓三國故事有了一種超越時空的普遍性,它蘊含了中國古人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

這本書的作者金文京就是一位拼圖的人。他是日本京都大學的教授,不僅是中國文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對三國的歷史也非常熟悉。“每天聽本書”解讀過“講談社中國史”系列,裡面講三國的那一冊,就是他主筆的。

好多年前,我就是因為這本書,對研究《三國演義》產生了興趣,因為它讓我看到,三國故事的世界比我想象的更豐富、更有趣。在解讀第一部分,我會跟你分享,這個豐富有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它為什麼會出現。接下來,我想說說我讀這本書另一個體會,研究古代小說故事的演變和版本的區別,不只是在故紙堆裡找課題,它也會讓我們對共識這個事,有更深的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解讀的第二部分,我詳細說給你聽。

第一部分

咱們先說說,為什麼說三國故事像漫威宇宙一樣,有好多個平行世界。

在你看來,漫威宇宙是什麼樣的呢?我自己總結了一下:

  • 首先,有鋼鐵俠、蜘蛛俠這些超級英雄;
  • 其次,他們各有自己獨立的故事,甚至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發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裡;
  • 第三,重要的超級英雄會在一個主宇宙匯合,一起完成重要任務,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漫威電影宇宙”。這樣,他們才能算一個有機的整體。

多個英雄,多條故事線,同時又有一個主線故事,這三個特點,其實三國故事也都具備。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演義》就是主線故事,相當於漫威電影宇宙。除了主線,三國故事還有很多支線,就是各種民間流傳的三國人物故事。當然了,中國古人可沒有平行世界的概念。不過,單看兩個故事體系之間的關係,真的很像。

開頭提到的關索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支線故事。在《三國演義》裡,關索這個名字只出現了四次。而且第一次出現都已經是第八十七回,當時諸葛亮正打算出兵北伐,聽說關索突然來求見,諸葛亮很驚訝,他也不知道關羽還有這麼個兒子。但是很快,關索就從小說裡消失了。細心的讀者肯定會覺得,這個插曲有點莫名其妙。

如果不是1967年,有人從古墓裡發現了《花關索傳》這本書,關索的出現估計永遠都是個謎。但有了《花關索傳》,回頭再來看《三國演義》的裡的這個片段,你會覺得它有點像今天電影裡的彩蛋,透露出三國故事在主線之外原來還有其他的故事。

那《花關索傳》到底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話說桃園三結義後,關羽拋妻棄子,跟劉備闖事業去了。從小沒有父親的關索,經歷了年幼走失、拜師學藝、千里尋父一系列民間故事常見的橋段,終於歷經磨難,來到關羽身邊。之後的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蜀魏大戰的那段時間,關索加入戰鬥,屢立戰功。最離奇的是這個故事的結局。關羽在荊州戰死之後,關索為他報了仇,殺了仇人呂蒙、陸遜。劉備和張飛,都因為過度思念關羽病死了,諸葛亮也回到山裡修行去了。

聽到這裡,你應該就能明白了,為什麼我會說《花關索傳》是《三國演義》的平行世界。如果你熟悉古代小說,你可能會想起來,《金瓶梅》跟《水滸傳》的關係也是這樣的。武松殺嫂本來是《水滸傳》裡的一小段故事,西門慶和潘金蓮在故事裡都被武松殺死了,但是到了《金瓶梅》裡卻延伸出了一百回、幾百萬字的小說,最後,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死法也很不一樣。這樣看,《金瓶梅》不也是《水滸傳》的平行世界嗎。

《三國演義的世界》三國故事——中國版漫威宇宙


說到這兒,自然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看完這本書,我得到了一個答案:是因為人物。這兩部小說都是先有人物,才有故事。人物就像是種子,一旦種下,就會長出枝繁葉茂的故事。

下面我想請你想象一個場景:歷史上那些有名號的人,像曹操、劉備、孫權、關羽,他們都來參加一場選秀,看看誰能爭取到一個機會,拍一部關於自己的電影。如果你是導演,你會選誰當主角?肯定是那些特質鮮明、有亮點的人物。這樣的人物才有資格成為種子。

回頭再來三國故事演化的過程,你會覺得好像真的有這樣一位導演,在歷史中選擇了那些有潛力的人物,經過加工、改造,讓人物有了更豐富的故事,逐漸脫離歷史,形象更豐滿,特質更突出。這位導演,就是歷朝歷代,所有講故事的人的集合。他們中,有民間傳說的收集者,有詩人、說書人,還有戲曲作者、小說作者,甚至說相聲的、連環畫的畫師,等等等等。

人物這顆種子就是在他們的“澆灌”下逐漸長成豐富的故事。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這個過程。

我們知道,史書上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很簡單,比如《三國志》的《趙雲傳》,只有幾百個字,到了《演義》裡,就有了七進七出、救出少主這樣精彩跌宕的故事。你看,趙雲忠肝義膽的英雄形象,基本上就是虛構的。

諸葛亮其實也差不多。《三國志》的《諸葛亮傳》要比《趙雲傳》豐富多了,接近一萬字。但是,史書上的諸葛亮跟小說裡的諸葛亮差得很遠。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前根本沒有上陣打過仗,赤壁之戰裡的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等等,都不是他的故事。

當然了,真實的諸葛亮肯定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在魏晉時期就很有名了,民間流傳著很多跟他有關的傳說,其中有一個流傳很廣,講的是諸葛之死。我們知道,諸葛亮死在北伐攻打魏國的路上。他死後,蜀軍秘不發喪,還鳴起戰鼓,假裝要攻打魏國。這可把司馬懿給嚇壞了,他趕緊帶兵逃跑,蜀軍這才有機會安全撤退。民間就有流傳著一個段子,叫“死諸葛走生仲達”。

魏晉時期流傳的逸聞趣事,到了唐代就成了詩人寫詩的素材。唐末有一位詩人,寫了一系列的詠史詩,其中有一首叫《五丈原》,寫的就是諸葛之死。他很可能就是從前面提到的這個傳說裡來的靈感。詩的註釋裡還補充說,諸葛死後飛昇了,所以司馬懿占卜失誤,才上了當。作者金文京推測,《演義》裡諸葛亮之死的那段情節,就是從這條註釋演變來的。

你看,“死諸葛走生仲達”本來是民眾嘲笑司馬懿的段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升級,變得越來越荒誕,跟占卜、飛昇都扯上了關係。等再到了兩三百年後唐宋時期的說書人嘴裡,諸葛亮就成了具有超凡智力的神人。魯迅先生說,《演義》裡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多智”這個特質一開始就來自人們津津樂道的傳說,又在一代代講故事的人口中逐漸豐富起來。為了凸顯這個特質,人們甚至把其他人用智謀獲勝的故事安在他的頭上,比如草船借箭,那本來是孫權的計謀。

人物是故事的種子,這個道理,不只體現是在三國、水滸的形成過程中,哪怕是漫威宇宙裡那些看起來完全是虛構的人物,有些也有真實的人物傳說做原型。比如美國隊長,他的原型是二戰時期的一個美國大兵,名字叫奧迪·墨菲。他本人和電影裡的美國隊長一樣,身材瘦小,常常被人嘲笑。但是,他在戰場上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單槍匹馬殺了240名敵人,成了傳奇。在這個傳奇裡,墨菲的特質就是無比堅強的意志,這也是《美國隊長》動漫和電影的精神內核。

你看,人物傳說,一開始或許只有一些微弱的光,隨著時間流逝,很可能就慢慢淡去了。但是,一旦有講故事的人發現了它、講了它,就等於給它打了一束光,這個人物就有了自己的舞臺。一代一代講故事的人持續講他的故事,就等於一直在給這個人物打光,他初始的特質就會不斷被放大,就像墨菲的堅強,諸葛亮的多智,還有關羽的重義等等。三國人物的故事就這樣,以說書、戲曲、小說等等各種形式不斷生長,成了一個有多個英雄、多條故事線的,龐大豐富的故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