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7講《二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7講《二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課標】

以“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為例,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以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例,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瞭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瞭解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

瞭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一、二戰後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 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金融)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1944年)

(1)背景:①經濟大危機和二戰使世界經濟體系遭受重創,以英鎊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難以維繫,國際金融秩序混亂。②二戰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企圖主導世界新經濟秩序(體系)的建立而積極倡導。

(2)內容:1944年美、英、蘇、中等簽訂《佈雷頓森林協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並保持固定匯率。

(3)機構:1945年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短期貸款以穩定國際貨幣體系)、世界銀行長期貸款,復興歐洲經濟→援助全球性發展)。

(4)存在的問題:美國必須保持經濟實力一直穩定。

(5)瓦解原因:70年代,歐、日崛起,美國經濟實力相對削弱,美元被迫貶值,各國貨幣與美元轉而採取浮動匯率制。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至今仍是世界最主要的國際貨幣。

2.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的建立(1947年)

(1)背景:①二戰後初期貿易保護主義加重,阻礙了國際貿易發展。②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消除了外匯管制。③美國為擴大商品輸出、控制世界市場而積極倡導。

(2)宗旨、原則:減關(稅)消壁(壘)消歧(視),開放市場,促進貿易自由化

(3)性質:臨時適用的多邊貿易協定。實際上相當於國際經濟組織,但在解決貿易爭端時缺乏法律性的強制措施。

二戰後世界經濟關係的三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

3、影響:

(1)對美國:加強其在國際貨幣金融、貿易中的特權(主導)地位,利其經濟擴張、爭霸。

(2)對世界:①利穩定世界貨幣金融、貿易秩序,推動世界經濟、貿易發展;②推動世界經濟體系化、制度化(規範化、有序化)、全球化

【二戰後,隨著兩極格局的形成,世界經濟體系也逐漸形成資義世界與社義世界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半球化”。】

二、當今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趨勢

總背景:①經濟全球化中各國間經濟競爭加劇;②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一)從歐共體到歐盟——歐洲的一體化(走向聯合的歐洲)

1、原因:(1)根本(必要性):二戰後西歐各國普遍衰落,受到美蘇的控制、威脅,為了發展經濟、增強實力、抗衡美蘇。(2)可能性:①長期衝突,使歐洲人渴望統一;②相近的經濟、政治因素,相似的歷史文化傳統,相鄰的地理位置等;③法德的和解是關鍵;④有識之士的推動。

2、過程: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7講《二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3、趨勢:①經濟一體化→經濟、政治一體化。目前一體化程度最高。②成員國日益增多,發達國家(西歐)合作→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東歐)合作。

4、性質:經濟政治一體化的區域集團(實體),“超國家”性質的經濟政治聯盟。

5、影響:(1)對歐洲:①促成員國間的合作、交流;②促歐洲和平穩定、經濟發展、國際地位提高。

(2)對世界:①增強歐洲抗衡美蘇的實力,力推獨立自主外交政策。②改變世界力量對比,衝擊兩極格局,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③對其他區域經濟集團化起了刺激、示範作用。

(二)亞太經合組織(APEC,1989年)

1、背景:①亞太地區經濟迅速發展;②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的刺激。

2、擴大:1991年中國、臺灣、香港加入。

3、特點:①從組成看:成員間差異大,有多樣化、互補性、漸進開放性。②從性質看:鬆散的

官方論壇,提議不具有強制性,一體化程度較低。③從規模看:區域最大,與區內次區域合作交叉依存。

(三)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

1、原因:①直接: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歐、日崛起的挑戰而積極倡導。②根本:美、加、墨經濟發展的需要。

2、趨勢:謀求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

3、特點:世界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體現南北合作、大國主導。

(四)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影響

1、對自身:①緩和成員之間的矛盾,推動成員、集團的經濟發展,國際地位提高;②一定程度上衝擊國家主權概念。

2、對世界:①有排他性,不利集團間經濟交流,加劇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②推動或阻礙經濟全球化;③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三、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和演變是同步的】

1、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及其特點:

(1)進程:①新航路開闢,世界各地區之間從隔絕走向交流,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始,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逐步拓展,到19世紀前期初具規模。同時,按自由主義原則確立起國際經濟交流的基本準則(如最惠國待遇、取消關稅或貿易壁壘),標誌世界市場逐漸走向成熟(有序)

③工業革命及伴隨的殖民擴張,到19世紀中後期,以歐洲特別是英國

為中心世界市場初步(基本)形成(標誌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

④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伴隨的瓜分世界狂潮完畢,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歐美為中心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⑤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義世界經濟(貨幣、貿易)體系形成,推動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⑥20世紀90 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

原因:A、物質基礎、根本動力:生產力、科技、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B、技術手段:交通、通訊技術尤其是90年代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C、推動力量:跨國公司、各種國際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WTO等)的推動。D、國際環境:兩極格局的結束。E、共同基礎:市場經濟體制的廣泛實行。

(2)進程特點:由慢到快;由無序到有序。

2、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實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3、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雙刃劍)與對策: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7講《二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4、經濟區域集團化與全球化的關係: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7講《二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都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前者是後者在當前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是實現後者的重要步驟、途徑手段;前者的最後歸宿結果是後者;二者相互促進、制約。

5、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與推手——世貿組織(WTO)的建立(1995年)

(1)背景:經濟全球化特別是貿易自由化迅速發展,但關貿總協定難以適應其需要。

(2)宗旨、原則:同關貿總協定。

(3)意義:①標誌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當今世界貿易各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大框架建立;②推動世貿體系進一步規範化、制度化、有序化、自由化,表明經濟全球化取得實質性進展。

(4)與狼共舞——中國加入WTO(2001年,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表現)

原因:中國、世界經濟發展的相互需要。

影響:利:①總體上符合中國、世界根本利益;②利吸引外資、技術、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促中國和世界經濟、外貿發展;③利於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世界貿易體系。

弊:市場競爭更激烈,一些民族產業將受到衝擊等。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7講《二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