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叛逆,無法溝通,巧用《讚揚與責備》審視自我評判模式

女兒悠然今天穿上了剛買的牛仔裙,一個人在鏡子面前轉來轉來,左看右看。下班回家的媽媽一進門就看到了穿著新裙子的悠然,開心地說:"今天真漂亮呀!"聽到媽媽的讚美,悠然原本高興的臉上突然就沉了下來,嘟著小嘴兒說:"意思我只有今天才漂亮咯。"

媽媽一愣,正在換鞋的動作一頓,笑著說:"當然不是了,我的女兒一直都很漂亮的,只是今天格外漂亮。"聽著媽媽的日常表白,悠然才放鬆了臉上的表情,逐漸開心起來。

英國心理學家,劍橋大學組娜姆學院資深導師特例·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一書中指出:"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朋友的批判力才能肯定及塑造他們。家長的批判只會遭到孩子無休無止、不留情面的挑戰。"

青春期孩子叛逆,無法溝通,巧用《讚揚與責備》審視自我評判模式

作為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關於家庭動力學、同一性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著作被國際認可,多部作品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優秀讀物,並獲得多項大獎。這本《讚揚與責備》是她把自己30年的研究成果匯聚一起,揭示了讚揚與責備的機制是怎麼在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運作的。從而幫助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動、需求和真實意圖產生更深的理解,讓我們能夠試著去包容他人的看法,客觀地評價身邊的人,更好地和他人溝通。

特別是書中對青春期孩子叛逆行為的深度解析,讓人讀來眼前一亮,頗有醍醐灌頂、恍然大悟之感。



讓人頭疼的青春期

一說到青春期,很多父母都唯恐避之不及,然而作為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階段,青春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活隨時都在發生變化,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適應人類環境的多變性,其中不變的一點是我們需要有能力與他人共同生活。想要孩子生活更加順利,他們需要正確地看待這個世界,正確地面對自己的人生。

青春期則是孩子形成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他們能否在這個階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關係著他們以後的生活能否幸福、如意。

作為"過來人"的人們無疑是他們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和教練,只是,卻常常不被孩子們待見。


青春期孩子叛逆,無法溝通,巧用《讚揚與責備》審視自我評判模式


在作者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家長們最喜歡說的就是"沒有什麼比他拒絕我的評判更讓我害怕的了。""沒有什麼比他不在乎我的想法更讓我感覺孤立無援的了。"這樣的話確實讓家長們抓狂,因為評判的受重視程度,是鑑別誰受尊敬、誰有影響力的關鍵。

其實在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自始至終都很重視父母的評判。他們把"被評判"排在"最憎恨事物名單"的榜首,希望能夠擺脫自己對父母褒貶的深切關注,從而更好地把自己的評判和父母的分開來,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但他們同樣也渴望父母能夠欣賞他們這一嶄新且與眾不同的具有評判力的自我。

還記得去年那個從立交橋上一躍而下的17歲男孩嗎?他和母親在車內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誰也說服不了對方,一氣之下,讓母親把車停在立交橋中間,從車上氣呼呼地下來,跳了下去。

看著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母親悲痛地跌坐在路中間,橋上車來車往,時間在那一刻靜止。


青春期孩子叛逆,無法溝通,巧用《讚揚與責備》審視自我評判模式


我們都不知道這位母親此刻會是怎樣的心情,但卻可以清晰地從視頻裡看到她的痛苦,可以想象孩子在從車上怒氣衝衝地下來時,內心肯定會有滿滿的自責和無助。

作者在書中說:"每個家庭在表達讚揚或者責備時都有其獨特的習慣及規定。"只是不知道這樣的母子他們之間的責備有著怎樣的習慣和規定。

叛逆都是社交大腦惹得禍

一個家庭的批判制度是否正常,主要取決於它是嚴格的還是通融的,是回應式的還是侵入式的。

所謂嚴格的家庭批判制度,顧名思義,就是指每個家庭的評判制度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嚴格性,因為給予讚揚還是責備,是家長必須運用的權利。

所謂通融的家庭評判制度,就是和嚴格相對的一種評判方式,它是孩子探索並測試家庭制度範圍,試著挑釁父母評判底線的一種方式。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個"度"十分重要,也很難把握。

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對他們剛獲得的評判性思維能力興奮不已,並會藉助這些來磨鍊屬於他們自己的、個性化的評判;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利用自己的評判力去挑戰家長,或者挑戰那些已有的平衡、公平和理性。


青春期孩子叛逆,無法溝通,巧用《讚揚與責備》審視自我評判模式


12歲的靜靜下午有一場數學測試,媽媽提醒她中午應該去睡個午覺,靜靜很不耐煩地說:"我現在不想睡!"因為靜靜的態度,媽媽很生氣,提醒靜靜這次測試對她十分重要,她必須得認真面對。

靜靜為自己辯護,堅持自己不午睡並不會耽誤下午的數學測試,並決定媽媽的要求很不公平,畢竟她已經安排好了自己的午休時間和下午考試的一切事情。

媽媽覺得這樣的靜靜很不禮貌,對長輩不尊敬,沒有責任感,於是兩人從一件小事的爭吵發展到人身的攻擊,"你以為要不是你盯著我的一舉一動,我就什麼都做了不了。"倆人為了正確對方的正面評價吵得不可開交,最終不歡而散。

作者在書中提到:

充滿了責備與反責備的爭吵會讓人心力交瘁,但這是青少年與價值關係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冷靜地決定、鎮靜地觀察、自我控制、長遠計劃,對青少年來說都非易事,而這是有生理原因的——他們的大腦。

青春期大腦在飛速地發育,有能力思考抽象概念及複雜邏輯。作為智慧動力器,它的能力不遜成人大腦,然而,青春期的社交大腦還遠遠不夠成熟。

在青春期裡,心智直觀,也就是我們說的心直口快,當靜靜的母親對她女兒的行為表示憂慮時,靜靜會把這當做是憤怒,於是她會自我防衛,同時,也會發起火來。


青春期孩子叛逆,無法溝通,巧用《讚揚與責備》審視自我評判模式


巧對叛逆,父母需要這些"武器"

15歲的樂樂以前一直是一個溫和的孩子,但進入青春期後,總像一根過激的尖刺,時不時地扎傷媽媽,也扎傷自己。她不喜歡媽媽為她安排的一切學習和生活,做任何事情都要和媽媽反著來,為此倆人經常吵架,並彼此傷害。

其實,無論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吵得多兇,他們仍然十分重視家長的回應。

作者在書中指出:"他們挑戰家庭評判制度,尋找它的弱點,挑戰家長的耐心與理解的極限,因為他們想讓家長明白,他們已不再是家長一度非常熟悉的、曾完全依賴家長認可的孩子。他們擁有自己日漸成熟的評判表,並希望家長能夠認可他們。"

審視家庭評判制度及自我評判的效果,就成為了巧妙應對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有力武器。


青春期孩子叛逆,無法溝通,巧用《讚揚與責備》審視自我評判模式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我們可以自己審視、評估一下我們內心評判與正確的評判之間是否平衡,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正確地應對孩子的叛逆。

1、 嚴格vs通融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家庭裡讚揚和責備是不是像聖旨降臨一樣,是不是有機會為自己解釋,跟孩子商量出更通融的結果,還是說總是在火上澆油。

2、 籠統vs特定

在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評判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也是十分常見的事情。但所有的評判是籠統的一句話概括還是會定性為品格的缺失,卻往往是引發孩子叛逆或者矛盾的導火索。

比如孩子吃晚飯時遲到了,直接陳述事實"你今天晚飯遲到了",而不是"你總是遲到,完全沒有時間概念"。後者的評判會引起孩子的極大恐懼,從而引發矛盾。


青春期孩子叛逆,無法溝通,巧用《讚揚與責備》審視自我評判模式


3、 定義vs引導

作者在書中指出:"家庭評判是否會定義'好'和'壞'的成員,還是他們僅僅會注意一個人的行為是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

如果是用"好"與"壞"來定義一個人的品格,那麼就會很難分辨什麼是"意見",什麼又是"責備"。這樣就無法集中處理一條特定的意見,反而會有可能被看成是徹底毀滅性的攻擊。

4、 慷慨vs吝嗇、回應vs侵入

對孩子的評判是慷慨大方的,還是吝嗇小氣的,只需要仔細回想一下和孩子的日常相處就能夠得出答案;內心生活中豐富的主觀性是否得到了尊敬,或者情感會被不信任地檢查並審核,都是應對青春期孩子時,我們應該去積極反思的。


青春期孩子叛逆,無法溝通,巧用《讚揚與責備》審視自我評判模式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在'發自'一個人最根本的內心的需要與'贏得讚揚'這兩件事中取得平衡,是我們需要努力終身的艱鉅工作。"

想要輕鬆地應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更需要父母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智慧,發揮讚揚與責備的力量。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適當地運用它龐大的控制力,在生活中發揮它應有的魔力,改變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營造家庭的和諧與美好,在孩子最好的時光裡,讓他們做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