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庭教育別急著給孩子貼“叛逆”的標籤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庭教育別急著給孩子貼“叛逆”的標籤

育鄰夢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庭教育別急著給孩子貼“叛逆”的標籤。作為父母,培養孩子成長的最終目標就是授予他們獨立融入群體社會生活的本領,理應為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意識感到驕傲,孩子開始出現與父母不相同的行為認知說明孩子正在由身體獨立向著思維和行為獨立的方向過度。

人們常說:“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自然生活中也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即使他們是同卵雙胞胎。孩子的成長就是從模仿跟隨逐步過渡到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自己為自己的行動做主的過程,其根本就是孩子期待從完全被輔助成長到“我的事情我做主”,完成從身體獨立成長到身體、思想、行為全自理自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庭教育別急著給孩子貼“叛逆”的標籤

積極評定孩子的成長進步

給孩子貼個“好標籤”,為孩子成長進步點贊

人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教導孩子成長就要從生活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找出孩子生活中的好,然後針對孩子的成長行為貼上“好標籤”,比如給孩子貼上實踐能力強、善於思考、熱愛探索、成長有主見、待人有禮節等積極的標籤。當然,對孩子的誇讚並不能漫無邊際的“寵溺”,需要針對具體的成長行為,同時注意踐行5:1的賞罰效應。

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實驗。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標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試則沒有用標籤法。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標籤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標籤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標籤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籤為“不慈善的”兒比沒有標籤的貢獻更少。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庭教育別急著給孩子貼“叛逆”的標籤

給予孩子更對積極正向引導

孩子在初步具備語言的行動能力的時候,他們的行為目標並不像成年人那樣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他們的言行更多隻為滿足當前遊戲娛樂的需要,也就是孩子的行為具有臨時性。對於孩子具有臨時性的行為,作為家長理應給予更多積極正向的引導,指引他們的行為活動向著您所期待的方向發展,也就是人們在企業管理之中常說的,如果你發現了問題,請在準備好應對策略之後再提出來。孩子在生活中表現出具有自我行為意識,實際上應該是家長引以為傲的事情,說明孩子的大腦已經開始綜合自己的成長經歷,並將它們運用到新的成長活動中去。

給予積極正向引導就是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辯證的看待孩子的成長行為。當孩子表現的行為不符合您的期待的時候採取引導,而不是簡單的批評、貼“叛逆”的標籤。積極正向引導的關鍵就是在孩子表現出一種行為時不急於評判對錯,而是先問自己三個為什麼——為什麼孩子的表現會這樣?生活中有人給他類似的示範嗎?他堅持這種行為會怎麼樣?等到您想清楚為什麼,並且向好與孩子的溝通辦法之後,便可以更好的為孩子的成長做引導。

養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終生使命,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是每個人享受美好生活的基地,是孩子人生成長出發的地方。家庭教育原本是一切教育形態的始祖,是傳承社會道德、生活禮儀的基本場所,家庭生活實踐育德。如果把家庭比作機器,那麼它更像一臺複印機,家庭之中的父母是印刷的原件,孩子就是印刷好的複印件。如果您發現複印件出現了瑕疵,那麼您最應該檢查的就是原件是不是本就不完美。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專家”,他們饒有興趣的從第一任老師【父母】那裡學習各種生活行為習慣,繼承併發揚父母關於世界真、善、美、醜的認知。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與父母日夜相伴的成長活動中不自覺的染上了父母的色彩,這也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根本來源。因此,當孩子出現不合作的言行時,應首先從家長內部找原因,其次是想好應對策略,最後才是給予孩子積極正向的引導。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庭教育別急著給孩子貼“叛逆”的標籤

活到老學到老

好孩子都是被好父母示範引導出來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出生之時第一次見到的人就是父母,孩子學習中的首任老師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時間最長的是父母。說到影響,父母是對孩子的影響從遺傳基因到學習、生活無所不包,父母每時每刻都在用自己的言行示範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事、那些事情是安全的、生活中應該注意遵循哪些行為準則。培養孩子是父母生活中最核心的工作,古有“孟母三遷”培養了一代大儒——孟軻;“曾子殺彘”告訴我們如何教育孩子言而有信、誠實待人。我們當然無法做到像孟母、曾參那樣,但是他們絕對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愛迪生8歲那年上學了。他不僅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反而常常會使老師恩格爾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愛迪生突然向老師發問?“老師,2+2為什麼等於4?”老師覺得愛迪生又笨又調皮,他反問道:“不等於4難道等於5?”愛迪生很想弄明白數字的奧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問老師:“2+2為什麼不可以等於5呢?”老師恩格爾大為惱火,他厲聲訓斥道:“愛迪生,你故意搞亂,給我滾出去!”愛迪生遭到責罵,委屈地奔出教室。 

 愛迪生回家後告訴媽媽:“媽媽,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師卻罵我。”媽媽聽了兒子的敘述很是生氣,他找到學校:“恩格爾先生,你作為一個教師太不瞭解學生的心理。”恩格爾說:“我只管教書,不管什麼學生的心理”。愛迪生母親說:“你這樣教孩子,孩子怎麼學得會?”這位老師帶著愛迪生到一位有名的醫生那裡,請他檢查一下愛迪生的頭腦,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扁的。這位醫生檢查後說:“裡面的腦子壞了。”恩格爾告訴愛迪生母親:“你的孩子又笨又調皮,不管我怎麼教,他都學不會。我不願意教這樣的學生。”

 結果,愛迪生離開了這所學校,由媽媽教他讀書。愛迪生母親曾經當過小學老師,是個知書達理的人。他給兒子講文學、歷史,講許許多多科學知識。當同齡的孩子還在讀童話的時候,愛迪生已開始閱讀《英國史》、《大英百科全書》等大部頭著作。在母親的辛勤栽培下,愛迪生的求知慾越來越強,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地窖裡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雖然家境貧寒,他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接受系統的正規教育,12歲那年到火車上當了一名報童,但母親已在他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科學的種子。經過長期刻苦鑽研,他終於成為最著名的大發明家。他一生為人類貢獻了一千多項發明。

​俗話說,“育林先育苗,育人當育小。”“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家庭教育對個人人性的影響具有早期性、全面性和深遠性。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元素、每一個環節,都是教學的素材和行為實踐案例,家庭生活是人性形成的基礎。簡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養育人性來達成人生幸福,養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終生使命。教育不僅僅侷限於知識、課本,更需要全面提升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綜合能力,課本是對生活智慧的總結和彙編,最終仍然需要回歸到生活實踐之中。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庭教育別急著給孩子貼“叛逆”的標籤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庭教育別急著給孩子貼“叛逆”的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