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無法向美國購買元器件,會造成什麼後果?國內能生產嗎?

華為無法向美國企業購買元器件,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國內能生產這些元器件嗎?

看似危機,說不定實則為轉機!在美國把“華為”納入管制“實體名單”時,華為也發佈了《致員工一封信》,明確表示華為將繼續為客戶提供服務,並且海思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可見華為在戰略上估計預料到會出現這一天,而已經早有準備!

華為無法向美國購買元器件,會造成什麼後果?國內能生產嗎?

一個企業,竟然讓美國使出如此動作,也可能是創下一個之最了。對普通人來說,5G只是我們上網更快而已,但對於社會對於國家會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甚至帶來社會變革。對美國來說,把全球作為自家後院,在通信上不能受自己掌控那可是難以忍受之事。對在關鍵技術上的落後,還不能做到心平氣和對待,於是孤注一擲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招數也會隨之拋出。專門針對華為的政策也就在此氣氛下拋了出來。

對華為來說,無疑也是艱難的。畢竟美國在科技上的領先是毋容置疑的,華為在產品上有很多需要用到美國的技術或零部件,藉此研發製造更為先進的產品及品質。也才有在全球具有領先的通信技術及極具競爭力的產品,才有瞭如今華為全球第一大通信設備及方案解決商的地位。而如果美國真正實施對華為的零部件或技術的禁售,那無疑對華為是個相當難度的挑戰,如何尋找新的替代者就擺在了面前。

華為無法向美國購買元器件,會造成什麼後果?國內能生產嗎?

這一切,也正如2004年華為海思剛成立時任總所預料到的

面對被美國納入管制對象,華為做到了未雨綢繆,此次應該有一定的底氣。在《致員工一封信》中,才能泰然的表示將繼續為客戶提供服務,海思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轉正。

從華為泰然處之來看,華為可能可以找到代替美國供應商的商家,從而做到不從美國供應商採購商品。至於專利之類,不只美國有,華為也可能握有他們所需要的專利技術,要用那就來做個交換。

華為核心的92家供應商中,美國有33家,2018年在美國的零部件採購上花費了110億美元之多。不過從美國公佈此次措施之後,美國相關的公司同樣也不好受。相關公司如賽靈思股價下跌7.3%、高通下跌4%、新飛通廣電暴跌20.63%,等等。可見市場對這樣的措施對自家企業的影響,同樣抱以悲觀的態度,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華為無法向美國購買元器件,會造成什麼後果?國內能生產嗎?

對國內來說,也許是一次良機,正好藉此打造自己的上下游產業鏈。越是在艱難困境中,越能激發我們的鬥志和潛能。既然從外界拿不來,那就自己鑽研研發,說不定就此造就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及產品,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再也不受別人的卡制,那也是好事一樁。以後大家願意友好往來,那就互惠互利,如果橫眉冷對,那我也能做到不受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