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結束扶貧還幹不幹?未來哪些人該扶、哪些人不該扶?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打贏脫貧攻堅戰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

脫貧攻堅結束扶貧還幹不幹?未來哪些人該扶、哪些人不該扶?

從2014年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定,至今已接近六年。六年來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績令世人矚目,至2019年底,全國貧困人口下降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現在,距離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目標只剩不到8個月時間了,全國也僅剩52個縣1113個村未脫貧。雖然今年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但我國很快控制住局勢,這場疫情不但對脫貧攻堅大局影響不大,相反更加堅定了全國人民完成目標任務的信心和決心。可以說,無論從時間要求上還是從當前緊鑼密鼓有條不紊開展的各項工作看,我們都已經勝利在望。那麼,脫貧攻堅結束後,扶貧工作是不是就可以歇歇氣了呢?

脫貧攻堅結束扶貧還幹不幹?未來哪些人該扶、哪些人不該扶?

脫貧攻堅任務結束並不意味扶貧工作結束,扶貧工作還將繼續、不會停止!

近日,國家扶貧辦召開新聞發佈會,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明確指出,脫貧攻堅是一個特定的含義,脫貧攻堅要解決的任務就是消除中國幾千年以來沒有解決的絕對貧困問題,吃不飽、穿不暖,基本生存的問題,發展的環境條件太惡劣的問題,這是歷史性的。但不是說絕對貧困消除了,中國就沒有貧困了,完成這個任務以後,中國的扶貧工作將由解決絕對貧困轉向緩解相對貧困,下一步還要解決發展差距的問題,防止產生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但是消除絕對貧困的做法和緩解相對貧困的做法會有差別,打攻堅戰和常規下減貧會有區別,扶貧工作不會停止,不會結束,還會繼續做下去。劉永富的講話非常透徹,既說明了扶貧不會停止,也講清了不停的原因。

脫貧攻堅結束扶貧還幹不幹?未來哪些人該扶、哪些人不該扶?

今後的扶貧工作,究竟哪些人該扶?哪些人不該扶?

既然扶貧不會停下腳步,那接下來要側重扶哪些人仍然是考驗基層扶貧幹部的一個棘手難題。脫貧攻堅“六個精準”中有一個對象精準,意思就是扶貧對象不能弄虛作假,必須準確真實,要讓真正貧困的群眾享受國家政策的陽光。脫貧攻堅結束後,扶貧是不是普惠性的,人人都是扶貧對象呢?當然不是,如果這樣,那就不存在相對貧困的說法了,也不符合社會實際狀況。那麼,今後扶貧究竟該扶哪些人?不該扶哪些人?可以肯定,參照現行做法,今後的扶貧在對象上必須更加精準、更加真實,這樣才能既體現國家政策初衷,又順遂民意、合乎人心,真正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脫貧攻堅結束扶貧還幹不幹?未來哪些人該扶、哪些人不該扶?
  • 今後的扶貧重點要扶哪些人?

絕對貧困解決了,但相對貧困還將長期存在。要解決好相對貧困問題,以下幾種各方面原因造成貧困的家庭仍然必須幫扶:

老弱病殘致貧家庭。這個相對容易介定,這裡的“老”一般是指無贍養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的老人。“弱”通常指的是未滿十六歲、無撫養扶養人的嬰幼孤兒。“病”是指一些長期患慢性病、重病、大病,醫療支出較大的人。“殘”則是指肢體、語言、精神等方面鑑定為一、二級殘疾的人。扶助老弱病殘天經地義,這類人當然要談致富也基本不具備條件,一般來說都是實行五保或低保兜底保障,國家會在“五保金”和“低保金”上給予適當提高,幫助其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天災人禍致貧家庭。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誰也保證不了生活不出意外。在農村,群眾抗風險能力較弱,一次意外一夜致貧的家庭往往很多,如果僅靠自己的力量想要從意外中走出來,困難非常之大。幫助這類人擺脫困境脫貧致富是一種社會人道,弘揚的是正能量,這種家庭除了正常的民政救濟之外,還必須適時納入幫扶對象進行幫扶;

子女讀書致貧家庭。可以說,所有幫扶對象中,最有意義的莫過於扶讀書人家庭!雖然在精準扶貧中,國家在教育扶貧上力度也非常大,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完整的資助政策體系,但好多家庭還是覺得負擔沉重。讀書人的家庭看得到希望、會懂得感恩、能返哺社會,貧困只是暫時的,社會效應卻是持久的,一旦家庭讀書人走上社會,貧困基本就隨之消失。因此扶這類人對個人、家庭和社會意義都非常重大;

缺智缺技致貧家庭。用農村人的話說,這種家庭的人是“老實人”、“老好人”,只會埋頭做事,沒有過多想法,其實也就是在智力和技術上略低一籌需要“治愚”的人。這種家庭的貧困狀況持續時間都較長,有的連續幾輩人都是一個樣。特點就是有勞力無技術、常幹活不掙錢,甚至有的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日子越過越沒盼頭。這種情況無論什麼時候都存在,幫扶這類人對阻斷貧困的際代傳遞有重要現實意義。幫扶這種家庭就要以幫技術幫思路為主、幫資金為輔,否則,單給他一筆錢,沒有打算,不會發展,花完就又回到了貧困。

脫貧攻堅結束扶貧還幹不幹?未來哪些人該扶、哪些人不該扶?
  • 哪些人不在今後的扶貧範圍?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因為一些考核評價體系不夠完全科學合理,導致基層扶貧幹部十分為難,造成有少數人不該扶也扶,這讓部分群眾產生了一定想法。今後,以下人員國家不會再予以幫扶:

不扶“懶漢”。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種人在農村不算太多,但村村都有,稍好點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掙得三分吃掉一文”,起碼一點他還會去幹,更多糟糕的是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每天的生活要麼是“日上三竿才起床、常把晚飯當早飯”,要麼是“睡覺睡到自然醒、喝酒喝到胃抽筋”,完全抱著"等靠要”的思想,靠在牆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這種人群眾最痛恨,窮死也不該扶,扶了就打擊了勤勞自立的人;

不扶“賭徒”。這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賭風有蔓延之勢,因賭博致貧的並不少見,這裡就有一個真實案例,這人原本還算勤勞,在煤礦上班,手頭積蓄有二十多萬元,準備蓋新房。結果誤入迷途還不知悔改,生生把血汗錢賭光還欠了大筆外債,舊房推倒就無法再建。像這樣因賭致貧的人,後果必須由自己買單,扶了就傳遞了負能量,國家是不會再幫助的;

不扶“惡棍”。一種情況是道德淪散,因為看到國家政策好,兒女明明有贍養能力,卻不盡孝養之職,讓老人單獨立戶口,把養老責任推給國家,這種行為可恥!農村古話就說“養兒防老”,兒女不養指望國家,道德和良心何在,扶了這種人就滋生了歪風邪氣,會產生壞思想;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些農村的惡霸二流子,在村內作威作福、人見人怕又不敢怒、不敢言,這種人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不但不能幫扶,還應該是掃黑除惡的對象,幫扶就是助紂為虐,扶了這種人就傷了群眾心;

不扶“假窮”。農村裝窮賣困的人不少,歸根結底,這種人的思想就是一種“爭搶要”的思想,患的是“紅眼病”,見不得別人好,或者是認為反正是國家給的,別人能有自己也要有。於是想方設法“躲貓貓”,最常見的做法是或把車子轉到別人名下、或把錢財轉寄親戚手中、亦或把電視、冰箱等物件隱匿起來等等,目的就是通過隱瞞家庭生產生活以及財產等狀況,騙取國家幫助,這種人可鄙,扶了就助長了不正之風。當然,剔除這種人需要基層幹部煉就一雙火眼金睛。

脫貧攻堅結束扶貧還幹不幹?未來哪些人該扶、哪些人不該扶?

總之,在即將到來的鄉村振興工作中,扶貧仍將繼續,只不過方式方法會相應改變,國家政策也會作出調整,但並非所有人都是扶貧對象,今後的扶貧針對性會更強,著重解決的是相對貧困問題,並且對哪些人該扶哪些人不該扶一定會更規範、更嚴格。廣大農民群眾還是要“打鐵靠自身”,靠天靠地靠國家,不如靠自己,勤勞自立才是正道,切不可坐等幸福來敲門,美好生活都是靠雙手拼搏來的,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