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料的毛病,不是“病”

朝隆合和田玉(taohetianyu)每天准点聊玉~


瑕不掩瑜,是玩玉过程中几乎为最基本的一个“默契”。意思是,玉石总是带着瑕疵不足,但不足以掩盖其光华之美。


十籽九裂,十玉九暇,皆为和田玉籽料的不成文规矩。


籽料的毛病,不是“病”


而玉中瑕疵,皆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石本身的价值。常见的瑕疵大抵有以下几种:绺裂、脏、棉、僵、水线等。藏家在选择收藏和田玉的时候,都会尽可能的去挑选瑕疵少的玉,某种程度上,“白玉无瑕”,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对玉石品质最高的赞美。


籽料的毛病,不是“病”


先人智慧早看到:无瑕不成玉,籽料不是人工之品,完美无缺的太过于稀罕,肉眼无瑕无疵的,并不能代表玉石真正的完美,比如很多水线并不明显,肉眼不见;很多活裂,时间长远,才会慢慢显现出来……自然造化,天工之美,天工清新总是自带瑕疵之美。

国家级玉雕大师苏然曾直言,拿到一块玉料,首先我看到的不是其瑕疵,而是瑕疵之美,如何将瑕疵巧妙化解掉,最后变腐朽为神奇……


籽料的毛病,不是“病”


100%玩料凤毛麟角,即使有,平常人往往也玩不动。“美人三分龅”,如同一个美人,或因雀斑而显天真质朴,有泪痣而楚楚可怜,因些微龅牙反而灵动娇俏……“人无癖不可交深”,小缺陷,或许更接近真实与本原,才更加有韵味,所以才会有中国人的别样之美——天然美。和田玉也是这样,之所以贵重,很大程度就在于其独一性和所带瑕疵的原始之美。


籽料的毛病,不是“病”


籽料之瑕,其高价值属性还在于它的高可塑性。“有毛病”的籽料因为不够完美,却在另一个维度留予玉雕师们足够的艺术创作空间,这是它的大美之处。


籽料的毛病,不是“病”


比如风靡玉石收藏界的《风雪夜归人》,至今被传为美谈,想想那个年代,如此强烈石性的料子,很多人断然是不敢收的,一因价钱,二因料子本身。以高本钱和异于常人的智慧与胆识,后期加之以无与伦比的人文艺术和刀工技法,才得一件传为经典的收藏家作品。


籽料的毛病,不是“病”

《风雪夜归人》


从人文与情感出发,这自然超出了一块纯粹料子的价值本身。


收藏玉石,与收藏其它杂项不同。一藏玉,二藏价值,三藏玉石的第二重灵魂——情感的温度,大师的艺术,跨时间的传承价值。而美,价值,亦或艺术,其综合于一体的“玉器”,全然收之于玉石之身,于此,原石遥不可企及。


籽料的毛病,不是“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