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只有正规军在抗金?这支贯穿两宋的民兵,了解一下?

说到南宋,不少读者想到的第就是积贫积弱,面对金国的铁骑,弱不禁风

等等一些看法。诚然,在面对正在军队的战斗力上,金国的军队确实优于一些,但是今天元宝不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孰优孰劣,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带大家看看宋朝军队的“辅助”——“淮南万弩手”。

宋朝只有正规军在抗金?这支贯穿两宋的民兵,了解一下?

何为“万弩手”?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以及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淮南万弩手其实是南宋时期淮南地区的“乡兵”番号。但是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可以追溯到北宋熙宁年间。主要招募的地区是:淮南西路庐州和淮南东路河州两地。

根据《文献通考》所述:绍兴元年,奏:“熙宁末始创营田,置弩手四千人.....,靖康调发不存,以闲田募民,招弓弩手二千人。”

到了淳熙七年,也就是1180年,淮南乡兵被正式称之为万弩手。

淮南募游惰号为万弩手。——《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六

为什么要拿弩作为这支“奇兵”的主要作战武器呢?

说到“弩”这个兵器,相必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作为南宋军队的“死敌”,金国武士手持闪亮的弯刀和狼牙棒作为自己的作战武器,握把的设计较为符合人体工学,挥舞的时候较为方便灵活,唯一的缺点就是比较短。而对于狼牙棒

来说,这种打击型武器堪称重甲步兵的克星。由于在金国军队中,骑兵的配置比例是最高的,战斗力也最强。在骑兵的高速冲击下,可以把狼牙棒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即使南宋军队的盔甲可以挡住狼牙棒上的尖牙,也免不了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内伤”。

宋朝只有正规军在抗金?这支贯穿两宋的民兵,了解一下?

强弩

再加上金朝军队的体格普遍优于宋朝军队这种不争的事实,短兵相接时,南宋军队除了少数精锐军队可以与之抗衡,大部分与之相遇,无不吃亏。尽量避免短兵接触,最大限度的降低军队的损失,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冷兵器时代,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也就是说兵器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支军队的作战能力。而弩在宋朝整个时期,都有所发展,杀伤力较大且品种繁多,比如我们熟知的床子弩,神臂弩等。相比弓,只需要短暂的训练便可灵活掌握。而且,为了保证这支“奇兵”的战斗力,在农户中挑选弩手的时候,一般挑选的都是“武力过人,人才智勇”的农家子弟,使得他们可以很快的掌握弩的使用。

宋朝只有正规军在抗金?这支贯穿两宋的民兵,了解一下?

宋甲模型

选拔方式

校阅时间是每年的“秋成日、农隙、岁隙和令冬”,通俗点来说就是调在农闲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传授技艺并练习,所教授的内容也以强弩为主。在训练一段时间后,还会进行定期的考核。

能步射一石四斗力弓,踏三石五斗力弩,马上直背射一石力弓.....——《宋会要》

在集中训练二十天后,就会遣散,各回各家。在淳熙十一年(1184年),下令可以将所授强弩带回家中练习,以便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看到这里想必各位读者也明白了,这支“淮南万弩手”闲则为兵,农则为农,战时为兵,安时为农。

宋朝只有正规军在抗金?这支贯穿两宋的民兵,了解一下?

宋金两军

但是,在集中校阅的时候,由当地的正规宋军为他们提供军粮,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即使在农闲的时候,也可以吃到粮食,还能为家里省下一个人的口粮。

待遇

对于这样一支特殊的“抗金”组织,南宋当朝者自然不会亏待。发放给他们充足的口粮以及训练所需兵器。

在创立之初,便"支给例物,并三百亩充赋"。为了方便他们屯田,赏赐给他们必要的农具,耕牛以及粮仓。从而可以方便万弩手在训练之后,可以很快恢复农业生产,尽量做到自给自足,减轻负担。后来乾道二年(1164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这支乡兵的战斗力,下令免除他们差役两年。

从对万弩手的培养,以及相关的待遇来看,可谓极为人性化。相比于当时的其他抗金组织,乡勇来说,堪称优厚。于是,有不少大臣都上书朝廷,何故偏心

“何厚于万弩手,而薄于忠义民兵也?”——《平戎十策》

作用

其实,之所以可以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其实是他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他们处于长江南岸地区,称得上是南宋的“边境”,也是当时的抗金最前沿。时刻面临着金兵南下,攻城略地的险局。

而通过对两淮地区的农户进行武装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守土安民,警戒御敌,保卫家乡的作用。并且可以协助正规的南宋军队进行游击作战,加上他们具有不俗的战斗力,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贼寇犯我淮阴县,从侍郎、权罗山县尉李珦,监酒赵士壮率民兵拒之,退敌。“——《要录》卷五

到了北宋末年,由于长期败多胜少的军事行动,导致宋朝军队的兵员下降严重,而此时的乡兵也正好可以作为可靠的军事力量补充到正规军队中,参与对抗金国的战争。

总结

虽然他们的实质是乡勇,但是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其战斗力已经颇具规模,不容小觑。但是还是要客观的来看待这种民兵组织,毕竟他们是没有完全融入正规的宋朝军队,没有接受系统的训练,单兵作战能力不强,也没有严密、完整的指挥体系。

这些因素加起来也就导致一旦遇到危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大将指挥,很容易再次变成一帮散兵游勇。除了“淮南万弩手”还有不少忠义之士坚持在“抗金”前线,我们会接下来一一为大家介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