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之運”,為何大清卻能安享國祚200餘年

歷史上,草原民族之所以屢次入侵中原,其目的無外乎掠奪資源,榨取財富。而在這種劫掠文化中,英雄般的大可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草原帝國的內部,歷來奉行軍事貴族民主制,草原貴族們對大可汗有著極強的約束,所以大可汗必須要靠勇武善戰才能服眾,這也使得草原上一直奉行著“兄死弟及”的繼承順序。可等到兄弟一輩相繼死去,他們的兒子就會因為繼承順序的問題相互傾軋,導致強大的部落分崩離析,形成多個依附或背叛的小部落,實力大減。因此草原上的帝國始終無法打破“胡虜無百年之運”的魔咒。

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之運”,為何大清卻能安享國祚200餘年

清朝之所以能夠打破命運的束縛,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它有效的解決了上述“繼承原則”問題。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後金政權。他通過征服大量的明朝耕地,將農耕地區產出的龐大資源轉化為緊握在自己手中的“中央財政”,使得原本可以牽制他的“八王議政”不再起到實質作用,這樣一來,即便統治者是小孩子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之運”,為何大清卻能安享國祚200餘年

很多人認為漢化是草原政治長壽的根本原因,在我看來,這並未深入到歷史的深層邏輯。公元386年,來自西北部長城附近的拓跋鮮卑建立了北魏王朝,王朝早期定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後來到了孝文帝時期主動南遷洛陽,命令隨遷的鮮卑貴族說漢語、著漢服、改漢姓,一力漢化。本以為,這樣的舉措能夠使北魏加速融入中原,鞏固極權統治。哪曾想就在孝文帝去世後不久,北境六鎮的軍人就掀起了內亂,最終導致亡國,事實證明孝文帝的這種放棄其草原的身份是非常危險的。直到遼代,開創了用南北兩院分治漢人和契丹人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汲取了這種二元治理的技術,並總結經驗,終打破了朱元璋口中的“胡虜無百年之運”的魔咒。

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之運”,為何大清卻能安享國祚200餘年

清朝在入關之前修建的瀋陽故宮,其空間結構就完美的印證了這一點。區別於北京的故宮,瀋陽故宮有兩個理政宮殿。一個是東側的大政殿,按照滿族帳殿式的構造而築。在大政殿外設有八旗亭,俗稱十王亭,是八旗及左後翼王等會議軍政大事、舉行重大儀式的亭式殿。這種共存模式是上述部落聯盟下貴族民主的鮮明寫照。中間的崇政殿,則是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清太宗皇太極所建,它的前後院落,諸多殿宇皆與同時代的明朝相似。這多與其追求集權的秩序有關,如若延續父親努爾哈赤的鬆散部落制度,則必然與自己想要一統中原的野心不符。

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之運”,為何大清卻能安享國祚200餘年

在東北素有“三大怪”之說,其中“養活孩子吊起來”的搖籃至今還珍藏在皇太極的後宮寢殿內。皇太極後宮的最大特點就是“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設在地面上”,從他與皇后寢宮的內套間撩門簾出來,就能看見一個很大的灶臺,後宮內還設置了薩滿祭司神堂,院內還有蘇倫杆。

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之運”,為何大清卻能安享國祚200餘年

在中原,你很難想象到這些竟然會出現在帝王的後宮殿宇之內,而在東北這只是很常見的一種私人生活佈置。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草原的性格與儒家完美的結合,所以說瀋陽的故宮被總結成“內草外儒”的特色。這種格局為清朝入關之後的持久統治奠定了制度基礎,使得清朝最終實現了漢、滿、蒙、回、藏的民族大融合。

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之運”,為何大清卻能安享國祚200餘年

純粹的草原統治者,其美德在於草原英雄式的酣暢淋漓,他們無法理解儒家學究們的綱常倫理;純粹的中原統治者,其美德在於中原官僚式的垂拱而治,他們無法理解草原英雄們的茹毛飲血。當二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一個動搖華夏根基的國度由此孕育而生。當年豪言“胡虜無百年之運”的朱元璋怎會想到多年之後他口中的“胡虜”會在他醉心的中原安享國祚長達二百餘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