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不是赚钱的终点,实现自我价值才是

随着国家逐步放开“单独一孩”、“二孩”等政策,身边的全职妈妈们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些妈妈们,虽然看起来不用朝九晚五挤早晚高峰上下班那么辛苦,但其实,如果没有老人、阿姨等外援,要独自一人承担照顾一个或多个孩子的任务,并不轻松。再加上,全职妈妈的这些“隐形付出”,有些时候得不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正面回应甚至不被认可,导致了这些全职妈妈生育前后巨大的心里落差。生理上的劳累,加上心理上的疲惫,有些妈妈甚至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严重威胁自己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和谐稳定。

但也有一部分全职妈妈,相比于生育之前,她们依然活得风生水起甚至更上层楼。这部分全职妈妈,他们大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独立。思想上的独立,让他们对自我和婚姻有清楚的认知,让他们享受婚姻但不过分依附婚姻,自我定义人生价值和意义;经济上的独立,则给她们以底气,在面临选择时能最大限度遵从内心做出抉择。前者,靠性格、读书、旅行等由内而外地修炼;后者,则可以通过一些思考和技巧而获得。而克丽丝特尔·潘恩( Crystal Paine )所写的《会赚钱的妈妈》,对二者都作了最好的诠释。

财务自由不是赚钱的终点,实现自我价值才是

克丽丝特尔·潘恩是美国人,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从小受父母在财务观念的熏陶,在家庭财务发展和管理方面有较为独到的见解。她在丈夫攻读法律学位期间,除了照顾孩子,还想尽方法成功改善了家庭财务状况,后来创建博客moneySavingMom.com,月均读者量达到两百万。在《会赚钱的妈妈》一书中,克丽丝特尔·潘恩教妈妈们从认清自己开始,构建自己的事业,全力以赴扩大收入,在实现财务自由的同时,树立自己的人生意义。

其独到的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什么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是很多人的梦想。有人梦想一夜暴富,有人梦想不用上班也可以有足够的金钱来为生活买单,有人梦想通过努力能够获得薪水的稳步增长,还有人梦想摆脱沉重的债务……每个人对“财务自由”有不同的定义。畅销书《理财就是理生活》的作者艾玛·沈这样定义“财务自由”:当你每月的被动收入超过了每月支出时,我们就说你达到了财务自由。这意味着,仅靠不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的收入如房租、股息、利息等就能支付日常消费。

相对于上述这些仅从“金钱”“消费和支出”等角度的定义,《会赚钱的妈妈》对财务自由的理解更着重关注“金钱”背后的意义,通过阐述“财务自由不是什么”来定义“财务自由是什么”这一问题。

财务自由不是:

只有拥有超强能力和令人惊叹的组织能力的女强人才能取得的大成就

快速致富

每天工作16小时

建立大事业或赚很多钱

利用别人让自己成功

为了一个想法或一项新事业牺牲与所爱之人相处的时间

有钱是为了更有钱

财务自由是:

做出的选择既符合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也符合长远目标

有大格局和创新思维

利用技巧和天赋

承担可控的风险,尝试新事物

把知识和可用资源变成创收的点子

能够慷慨解囊

用时间和才能祝福别人,影响别人

也就是说,财务自由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技能和努力,实现自己心目中的财务自由,因为财务自由不仅仅是金钱的积累,也是思维创新、自我成长、家庭幸福、慷慨助人等精神层面的满足;而这才是财富自由的核心。

(二)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财富自由的诱惑力如此之大,各种教人“财富自由”的“宝典”也层出不穷。在亚马逊“图书”栏用“ 财富自由”进行搜索,相关图书竟有160种之多。当大部分图书在告诉人们如何买牛股、如何定投基金、如何炒期货、如何把握几十年难遇的贵金属大机会 “否则你就错过几个亿”时,《会赚钱的妈妈》宛如一股清流,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告诉人们,还有一种从小微处着手创建事业从而达成财务自由的方法。

(1)发掘技能和天赋

很多全职妈妈因为离开职场太久,在遭遇突发变故想要重新进入职场时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而重新坠入更深的困境。但是她们或许忘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这些能力或许并不明显,因此也并不被别人甚至自己所认知,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才能发现其价值。比如作者自己,在其博客获得成功之前,曾经尝试过婚礼资源定制、卖二手图书等多种方式之后,才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且能对之保持激情的事业。她的很多读者,也通过认真思考“我擅长什么,并能以此挣钱”这个问题,并不断地实践,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开源之道。

畅销书作者古典老师曾说过一段话:“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来到。 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尝试永远不会完美,如果能在一个一个不完美的尝试中,学会总结和规划,才能迎来成功的可能。

(2)小微处着眼

最理想的事业,是能将自身技能、天赋、激情、知识4个方面相结合的事业,但并非每一项技能、天赋、激情和知识都能变现,它们还需要找到自己的寄主——需求。所以,时常审核周围,看看人们都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再结合自身的能力,给出解决方案,是开启事业的可行途径。

书中也给出了很多类似案例,比如戴安娜,因为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裙子改成了一件漂亮合身的礼服而被社区里很多人追问能否帮忙裁衣改衣从而发现了商机;谢莉为了把家里的破旧沙发变得好看一点,从自己动手缝制椅套开始,到最终建成在线商店获得了丰厚的收入;艾米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写作激情免费帮当地公司撰写新闻稿,最后成长为一名知名的专职编辑,实现了人生大转折,等等。

这些可能的“小微事业”还包括:制作电子书、在线课程、建立博客、房屋租赁、视频制作、网络摄影、游戏应用、人或宠物护理、接送孩子上学、在线助理等等。

当然,这些事业无论是以“副业”或“斜杠”的方式来做,都有一个要求:自律和时间管理能力。因为这些工作的属性决定了工作主体大多是个人单打独斗且工作时间不受朝九晚五的约束,再加上可能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所以工作的专注力可能会被分散。如果不幸再有懒惰或者拖延症的加持,很可能会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演变为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因此,“小微”事业对个人的独处、坚持、自信等能力也是非常大的考研。

(3)开启“负担得起”的事业

作者认为她从父母那里学到最有用的生活真理就是:不为除了房子以外的任何东西而负债。

然而,当今社会里,不负债的人现在是稀缺物种。房贷、车贷、消费贷、信用贷各种贷款名目众多,分期购物、花呗、京东白条、信用卡消费无不在鼓励人们 “消费自由”,“月光族”乐得欢欣鼓舞尽情享受生活。

但是,古训曰“欠债还钱”,贷款或提前消费的本质是提前用掉了未来的钱,它的负面效应是会让人习惯过上原本负担不起的生活。如此,等到“未来”真的来临,如果届时人们的赚钱能力不如今日,或者生活中遇到失业、疾病等重大危机,生活质量和水平将直线下降甚至一夜返贫。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相比于很多人在创业之初大举借债到处融资穷尽力量大肆扩张,作者告诫妈妈们,“建立事业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给事业投入一大堆钱”, “必须保证支出不要超过收入,这是底线。”特别是在开启自己事业的初期,不搞大跃进,谨慎投资,让事业缓慢、精明地增长,反而更容易获得财务上的可持续增长。这些建议,对于那些迫切希望开启“小微事业”来改善家庭财务状况的的妈妈们来说,尤为诚恳可贵。

(三)实现财务自由之后

很多人的生活目标,止于财务自由。至于达成财务自由之后要做什么,却鲜有人认真去思索和提及。大部分人的“财务自由之路”止于以下两种情况。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遵循享乐主义思想,所以,财务自由之后理所当然地要去吃喝玩乐周游世界,之前为了达成财务自由而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当下的尽情享乐。

另外一部分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钱,生活中的坎坷就能烟消云散,他们认为金钱是通向幸福的钥匙。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财务自由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钱生出更多的钱,持续不断地获取金钱,是财务自由的终极目标。

然而,真的是钱越多越快乐吗?费恩海姆和阿盖尔在其合著的《金钱心理学》中谈到金钱和幸福的关系,“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提出两者的相关性约为0.25”。

财务自由不是赚钱的终点,实现自我价值才是

来源: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第54页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收入很低的时候,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成正比;但在金钱累计到一定程度后,金钱与幸福基本上已没有太大关系。或许也正是基于此种认知,《会赚钱的妈妈》告诉我们,“如果涉及财务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心灵空间,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赚钱和省钱技巧都将毫无意义。”更广阔的视野和一颗感恩的心,能帮助我们整理出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人生选项,让心灵驰骋在正确的道路上,以更有意义的方式用自己的所有去影响他人,真正活在当下。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让“价格”帮我们作了“价值”的判断。每个人都是带着特定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但若我们穷尽一生都在跟“价格”“金钱”玩你追我赶的游戏,那么,原本该壮丽辽阔的生命草原将便成为狭窄压抑的下水道。生命中除了钱,还有健康、幸福、爱和温暖等更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东西,这些东西共同构筑成生命的底色,决定着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温度。

因此,《会赚钱的妈妈》并不仅仅只是写给女性以提示她们努力达成财务自由并获得心灵的自由,它也提醒我们所有人:在追求财务自由的路上,一定要善用时间、资源和金钱这些工具,慷慨生活,为他人带去祝福和温暖,为这世间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影响力,这才是我们追寻财富自由的永恒价值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