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西方的節日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西方的節日

現在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過西方的節日,雖然說過西方的節日也沒有什麼名字過錯,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將西方的節日過的比我們的傳統節日還重要,這樣就會影響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雖然我們不過平安夜的行為壓制了有些人將洋節看得更重的行為,但其重點是弘揚中華文化的方法並不一定是強硬地抵制外國文化,而是發揮該有的力量想方設法如何保護和更好地建設自己的文化。大到國家小到學校,有力量的群體都想去改變現在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但這次抵制學生過平安夜的事件最多就是讓大家在這一陣子關注這一話題,讓理性點的人思考一下,還是來點實際有效的行動吧。

平安夜介紹:

平安夜(Silent Night),即聖誕前夕(Christmas Eve,12月24日),在大部分基督教國家是聖誕節的一部分。

平安夜傳統上是擺設聖誕樹的日子,但隨著聖誕節的慶祝活動提早開始進行,例如美國在感恩節後,不少聖誕樹早在聖誕節前數星期已被擺設。延伸發展至今平安夜不僅是指12月24日晚了,指的是聖誕前夕,特指12月24日全天,但由於一般節日氛圍在晚上容易調動起來,大型活動都集中在晚上,故被稱作平安夜。屆時,千千萬萬的歐美人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團聚。聖誕之夜必不可少的慶祝活動就是聚會。大多數歐美家庭成員團聚在家中,共進豐盛的晚餐,然後圍坐在熊熊燃燒的火爐旁,彈琴唱歌,共敘天倫之樂;或者舉辦一個別開生面的化妝舞會,通宵達旦地慶祝聖誕夜是一個幸福、祥和、狂歡的平安夜、團圓夜,期待著聖誕節的到來。據說聖誕之夜,聖誕老人會悄悄地給孩子們準備禮物放在長筒襪裡。

請不要在西方的節日給我祝福,

因為我是中國人,

我不過西方的節日!

我不是基督教,何來聖誕節?

我不是上帝的子民,何來情人節?

我更不是西方的公民,緣何要過西方的節日?

家人團聚,贊天地之華育,我感恩,過春節!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西方的節日

春節,即農曆新年,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均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1-2]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1-2]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家人團聚,報四時之恩賜,我溫暖,過中秋節!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西方的節日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家人團聚,感先賢之聖德,我學習,過端午節!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西方的節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龍昇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中所說:“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端午祭龍習俗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反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食粽子與扒龍舟是普遍習俗。 [1-6]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7-8]

端午節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家人團聚,念祖先之恩澤,我思源,過清明節!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西方的節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1-5]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淮南子·天文訓》中講:“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5-7]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家人團聚,孝親人之大恩,我感動,過重陽節!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西方的節日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遠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重陽節”之名稱記載,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與內涵。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忘了嗎?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祖先是炎黃!

做中國人,過中國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