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用蓖麻叶养蚕,你听说过吗?

图:来自网络

上周,在愚伯的自留地,发布了我撰写的《当年家里养蚕的日子,终生难忘》,不少的读者纷纷留言:说自己小时候也养过蚕宝宝,有的还给我私信,回忆当年养蚕的见闻等等。


故事:用蓖麻叶养蚕,你听说过吗?


前天晚上,老伴看了对我说,“你光知道桑蚕,知道不知道麻子(蓖麻)叶养蚕?”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级号召养蚕,公社供销社在显赫位置贴出“安民告示”,县广播站天天早、中、晚,一天三次广播养蚕的好处。老伴那时上农业中学,半耕半读。中学生养蚕,成为微山湖畔的一大新闻。她和她侄儿沛红一起养。说是侄儿,其实年龄相当,她比侄儿大两岁。


“姑娘,到哪找蚕子?”那天下了小雨,小风小雨,滴滴嗒嗒,时下时停。风一阵,雨一阵。老伴的名字叫刘云。领着侄儿沛红,顶风冒雨,一气跑到供销社,售货员叫王小朋,见是两位中学生,有点不相信她们能养好蚕。刘云表了决心,买到巴掌大小的蚕籽板。蚕籽板上,密密麻麻蚕籽,宛如芝麻,满天星星。


故事:用蓖麻叶养蚕,你听说过吗?


刘云和沛红暖籽,不像娘把蚕籽放进裤腰带上,她们回家找几块棉絮,棉絮柔柔的,棉棉的,暖暖的。两周,那巴掌大的蚕籽板蠕动了,蚕籽变成了幼虫。她们喂幼虫,不喂桑叶,喂麻子叶。那时,屋前房后,坑边河边渠边,家南大边沟,一棵挨一棵,层层叠叠,遍地都是,比桑树桑叶好找。


大的麻子棵,像棵大树,七股八杈,但不是树股树杈坚硬,不是木本,是植物,嫩,翠。不用爬上去,伸手可摘。刘云摘一抱,沛红摘一抱,够了,幼虫蚕食量小,一天一夜,几大把够了。


没过几天,供销社售物员王小朋来了,一来看看,二来指导养蚕,这叫服务上门。“不错,不错,就这么干!”小王的鼓励,更鼓舞了刘云、沛红,养蚕的积极性。


故事:用蓖麻叶养蚕,你听说过吗?


又过了几年,农中的代生物课的老师李佳,带领一帮男女学生来了,他们把这里作为办学基地,活生生的家庭课堂,县乡领导驱车前往,刚放秧的南瓜,因着人群拥挤,被踩伤了几棵。


一开始,爹妈不支持,说是学生应好好地上学读书,养什么蚕?那时,出现了全国“回乡种田”的典型董加耕、邢燕子。一位县妇联领导夸赞刘云、沛红,就是微山湖畔的董加耕、邢燕子。


县供销社小王的亲临指导,农中师生参观,县乡领导夸赞,给刘云、沛红养蚕注入了力量,她们更加起劲了。


啥事并不是一番风顺的。蚕临上初那几天,蚕食量特大。幼虫時小如蚂蚁,麻子叶剪碎,碎似丝,星星点点。蚕上初,食量大如牛,几捆几抱放上去,沙沙沙一扫而光。这天下起雷暴雨,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坑满嚎平。刘云带领侄子,冲进风雨里,淋成落汤鸡!


那天,老伴回想起七十年代和侄儿养麻蚕的一段经历,历历在目,讲起来,滔滔不绝。最让她们激动的是籽蚕上树。那天正好姑娘出嫁,要嫁人了。屋里屋外,房前屋后,杈子、扫帚,摆满一地。


一夜之间,那杈子股上、扫帚把上,爬满粗粗的、亮亮晶晶的成虫,说变就变,像万花筒,像变魔术,成虫不见了,一个个蚕茧,像铃铛似的琳琅满目。


最忙碌时节,是用剪刀一个个将蚕茧剪开,呈现蚕蛹。假如不剪,过几天,扑啦啦,蚕蛾飞出,若干天后,蛾变籽,繁衍生息,周而复始。


故事:用蓖麻叶养蚕,你听说过吗?


蚕蛹可以食用,放进油锅,就好比煎蝉,黄灿灿,香喷喷。这时候,供销社王小朋开始收购,刘云、沛红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