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方方日記》想起了——人生AB劇場


近幾日,大伽們又掀起一波口水,對“方方日記追討得更兇,抨擊得更猛……身邊也有幾個朋友,在痛斥方方,我與之相持,理論無果;但我們秉持“和而不同”君子風;彼此也沒因觀點相左,而情份生分。


由於大伽們的陣容強大,草民我,這熱鬧看不下去了!竟替方方擔憂了起來,心底不時流淌出不安,有難以定義的緊張與悲愴,陣陣外溢……


莫許流言隨飛沫——


“飛沫”,是新冠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戴口罩,是公認的最有效的自我防護,也是防控中的重要環節。彼時,口罩緊缺,奇貨可居,我有是切身的感受。

由《方方日記》想起了——人生AB劇場


自從新冠病毒被鍾南山院士認定“人傳人”後,口罩就與“政治或政治任務”掛上了勾;還有以口罩的“輸出或輸入”,來界定“誰敵誰友”的全民論調……那時,中國人以戴口罩為“文明”;草民我以買不到口罩而沮喪;而美國人卻視戴口罩為侵犯人權。


關於戴口罩與否,先取決於對病毒的正確認識,從而才能對口罩作用的認定。僅僅在“戴口罩與否”一欄上,中西方的態度差異,尚且如此的巨大;更何況“方方日記”的出籠,註定是個歷史的重磅話題。

“日記”被中西方一撮人,有意無意的勾兌,弄出水響來,是明擺的事兒。我認為,不足為怪,更沒必要大驚失色……我們所處大好盛世,有那麼脆弱嗎?我相信盛世不是粉飾的太平。我們每天在談文化自信!我們要坐得住。除非你們看到了我所無法看到的虛幻與虛脫。

由《方方日記》想起了——人生AB劇場


一本方方日記,如果能被各路反華勢力打磨成利劍,那也是因新冠病毒自身帶來的併發症,就象美國早期對病毒的態度一樣;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認識不夠而導致如今的滿天飛沫;認識,是需有一個求證過程的;否則,有被認定為製造“謠言”的嫌疑;有人的地方,就有謠言的生成空間。

一本方方日記,如今被瘋傳,被傳成了危言聳聽;好像方方日記就要製造出“國難”來!這說法,我是極力的反對。日記的能量,果真如此,那美國的軍火製造商早該停產歇業了,我們也可以鑄劍為犁,無需發展航空母艦!以後,各國首腦都以作家們的《日記》作為外交“禮遇”了!最多,談談對彼此“日記”的二三事……

我更相信,“日記”下的鬧哄哄現象,是在以全球命運共同體為背景下,表現出正常的“生理反應”而已;各種“症狀”都是因全民網絡時代為病灶,由此引發,帶來的網絡自然災害;隨著權重話語的公知們,樂此不疲的站臺“販售”,難免會產生新一輪的網絡次生災害來。倒是讓人憂心忡忡。

突然想起,我們牛逼的國粹“京劇”戲來:戲臺上,所有鑼鼓節奏,無非是烘托,配合某個角色出臺……用時髦話講,舞臺本身已帶風向……風向,是舞臺需要;觀眾們(票友)喝采,也是有門道的技術活,只是我講不出那些行話來;因為我沒有住四合院的朋友,也沒有“衚衕巷子”的交集。腦海裡的一鱗半爪記憶,是早年在農村,聽收音機時的零散碎片……

由《方方日記》想起了——人生AB劇場


有人的地方,就有飛沫;帶口罩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更是守住公德。


以上,只是病毒與口罩之間的一次因緣際會,我們才決定,把口罩高高地捧起~~沒想到,我們也藉機強大了一個民族產業……從口罩的進出口反轉,也讓我們有了些啟發與發散……


再回到方方日記上來,作為困在武漢風暴中心的底層民眾,以我當時的見聞和切身感受而言,方方寫日記和她的日記本身,在情理之中;至於說日記內容失實或有出入,我不作判斷,也作不出判斷;由於各人的情感閾限不同,淚點自然有高低,從不同視角寫出的文字,也各有深淺見地。

由《方方日記》想起了——人生AB劇場


沒有硬性規定,把災難寫成“命題作文”,才是唯一標準;還強調主題思想,只能以滿足臺下一茬特殊觀眾的口味;否則,控訴方方與其身份不配,要把人家哄下臺,還要在她身上,踏上腳印千遍萬遍……


只是後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們全面向好;而國外亂作一鍋粥;你們在比對中,找回了平衡和安慰。反轉卯足勁,來攻擊方方;其實方方也沒有妨礙各級的“論功行賞”和座次排位。


而方方日記,確實沒有事先預告,她沒有理由要寫成官樣文章;那不是作家的幹活,那是宣傳部門該做的事;那是口號,是標語;方方肯定也不會樂意幹。方方有自己的判斷與表達權利。

如果我有方方一樣的渠道和信息來源,我也會記錄那段日子更多的悲慘與灰暗。那時,我心底只有掙扎和祈禱,眼裡只有恐懼和熱淚……


2月13日以前,我也是整天處在極度煎熬中,朋友圈和朋友圈裡全是驚悚的夢魘!後來我謹記方方“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每個人的頭上,是一座山”的悲憫情懷下的千鈞大實話,並被其深深震撼……

其實,每個人心中有桿秤,歷史總是需要有文字的記載。歷史也不止由一個人書寫,歷史也不會照一個人的書寫去定調。我們,為何不能容下一個方方和方方日記?


其實,我一直想擠出來,就“方方日記”說幾句,總感覺自己人微言輕,又怕被說成是“蹭名人熱度”而作罷……只在私下場合,偶爾與朋友作些理論。針對方方的內心世界,我們都是局外人;憑所謂日記內容去認定方方的動機,是有所欠妥的,是撒流氓行徑;那些高喊愛國口號的聲音,隔岸加油的聲音,疊加在一處,匯合在一起,足以排山倒海,足以讓人血脈噴張……在場所有人,被感動得不能自持,失去理智,是自然的生理心理反應;符合生物本能。我全盤接受。


比如我,疫情期間,做了45志願者,在發展大道沿路上,參與歡送醫療隊的時候,那心情跳動得,被敲成了鼓點;立交橋上、臨街樓房的窗戶上,那些探出來的搖旗吶喊和“加油”聲,這種儀式感,我是由衷的感動並感恩;又比如鄰國日本,為我們援助口罩時,附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溫暖寄語,全國人民都能感受這熱乎乎的安慰,至今還在傳遞……每每想起,也是心潮起伏難平……

由《方方日記》想起了——人生AB劇場


很多年前,浙江省電視臺,當時推出一檔收視率度極高的欄目,好象是“人生''AB劇場”之類:


主持人設定一個話題,導出幾個關鍵詞(風方),觀眾上臺根據自已的初步認知,決定選擇了A或B站隊;主持人又經過幾輪展開(風方)引導,現場參與討論後,兩個站隊的人群,有躁動的跡象……隨著討論的深度展開,A、B兩站隊的人員,也隨之此消彼長,來回切換……


以我過往的經驗認知,我們身邊極大部分人,對站隊是有記憶的。我們既要防止“主持人”挖坑設阱,也反對被突如其來的插隊添亂。


只要沒有劇終,我的選邊站就有切換的可能。

如論你站在哪一邊,請不要使用暴力和攻擊你的身前身後。因為我們同處在一個舞臺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