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人生暮年,是什么样子的

和一个在养老院工作实习的朋友聊天,聊到院里的老人们,她长叹一声,低沉起来,实习这段时间,她已经送走两个老人了。

“没有去养老院工作过,你永远想象不到这里有多少种生命尽头的状态。”

比起医院,这里才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最能感受生命的地方。

“你们去养老院当志愿者,看到的不是身体健康的就是精神健康的老人,许多躺在房间里的老人你们是看不到的。

“许多老人都是重疾在身,子女实在无力照顾了才送过来。

“上次来的一个爷爷,全身溃烂,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家人连寿衣一起送来的。

“还有之前的一个,那才是真的骨瘦如柴,而且腰椎立不起来。

“还有一个是中风的,年龄还不算大,六十多,但已经是植物人了,整天躺在床上。除了吃饭就是睡觉。”

“那他有意识吗?他不会觉得这样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吗?”

“有没有意识我不知道,他也不能说话,只是有时候饭烫了点他也会噜出来。但这里的老人都是很惜命的,自身再艰难也没有人真的愿意离开世界。”

专访 ▍人生暮年,是什么样子的


她开始给我翻看她给他们拍的照片,有阳光般的笑容,有幼童般的瞪眼,也有若无其事和呆板。

“你看这个奶奶,食管阻塞,只能吃流食,稍不注意就可能吞不下去或呛如气管,当时送来时已经快不行了,在这儿有了些好转,又活了一年多”

“像这种没有太大治愈希望的老人医院一般是不会接收的,那样也占用资源,所以一般都会送来养老院。”

养老院每天上演着各种人生暮年的故事,人来人往,至此终年。

专访 ▍人生暮年,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这儿的老人最多的还是精神上的问题,在家就只能被关在家里,在这还可以四处溜达。

“但跟他们聊天是很快乐的,不分虚实,不要逻辑,顺着他们来说,就算不在同一个频道,他们也会很开心。”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啊,可是没有哪一个药方,会把“陪伴,关怀,开心”写上去。

“这里最常见的是阿尔兹海默症,有时真的就像是时光倒流一般,他们慢慢记忆退化,慢慢神智不清,直到最后连吞咽的动作也忘了,就真的离开了。

不过听说,他们在某些瞬间脑子里会闪现过去的事,但很快就又会忘了。”

专访 ▍人生暮年,是什么样子的


人生不就是一场轮回吗,生命的起点终点,同样需要细心照顾。

孤儿院里的孩子是没有父母的孩子,养老院里的老人大多都是有子女的。

我并不是说不自己照顾老人就是不孝,这很正常,大多数人,都只愿意照顾刚出世的婴儿,却从未学过怎么去照顾快离世的老人,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实在不行了就只能送去养老院,专业的照顾的确比家里强很多。

“你知道吗,这些老人年轻时都是很厉害的。”

说起他们,实习不久的她似乎就有了无数的话要说。

“唉,如果我文才好些,在那儿工作一年,都能写出好几本书了。”

她继续翻照片,这是个眯眼呵呵笑的圆脸爷爷。

“你看这个爷爷像不像个弥勒佛,他叫黄爷爷,整天呵呵呵,我最喜欢逗他玩儿了,他是血管性阿尔兹海默症加骨质疏松,所以只能坐轮椅。

“这个爷爷是个政府高官,现在是精神分裂症,力气大而且脾气不太好,他儿子和他一样的脾气。”

“这个奶奶会多国语言,她是江姐时代的人,好像是做过间谍,她有阿尔兹海默症,但竟然还认得朝鲜语和韩语。

“这个爷爷更了不得,参加过朝鲜战争,去年七十周年国庆时,国家还给他颁发了金奖杯的。”

“还有这个,他以前很喜欢文学和写作,也喜欢给我们讲古文。上次荧幕上出现陋室铭,他就非要教我们读,于是我们所有人都跟着他读起来…”

专访 ▍人生暮年,是什么样子的


养老院纵然是生命的终点站,但依旧热热闹闹生气十足。身边常有朋友离开,他们也都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更能理解生命的可贵,所以都生活得很用力,只为自己活一次,没有压力,没有牵绊地活一次。

“每天早晨都该为自己活着而感到庆幸,因为许多人从昨夜起就再也没有睁开眼。”

我们都该庆幸自己还足够健康,庆幸自己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庆幸还可以自己去创造美好。

专访 ▍人生暮年,是什么样子的


就像三毛,把用力生活做到了极致,趁着年轻去马德里去撒哈拉,做尽了自己想做的事,人生圆满,四十多岁离开世界,也没有什么可遗憾了。

年轻,就该用力活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