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文化符號4(蓑衣)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漸漸地從我們的生活與視野中消失。下雨天,行走的路人為了雨水不飄到自己身上,都會考慮穿上雨衣,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溼身”,那80年代以前(含80年代)下雨天,出門在外時時,都是用到什麼樣的雨具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到蓑衣,在沒有塑料布出現時,蓑衣在中國的文化裡穿插了幾千年,“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時代文化符號4(蓑衣)

每當想起姜太公釣魚時,就會想到一個老翁披著蓑衣的畫面,在幾千年的中國文化裡,有關蓑衣的美文美句舉不勝舉。當然,蓑衣更大的用處不是用於大家作為寫詩的道具,而是下雨時,大家在雨中穿梭時的雨具。

蓑衣最開始時主要是由蓑草來製作,蓑草主要的特點就是不易腐爛,但是我在南方地區,很少見到蓑草做的蓑衣。

時代文化符號4(蓑衣)

在湖南地區一般是用粽來製作,這種蓑衣更耐久,蓑衣一般分為上衣與下裙,上衣有點類似現在女孩的披肩,下裙就是一圍裙,這樣分二塊,主要是方便於運動,因為越擋雨的蓑衣就越重,如果只是一塊的話,活動起來非常不方便,哪怕是這樣,披著出去還是很不舒服,在外面待的時間長了,雨水在上面越積越多,蓑衣也會越來越重,但在當時的生產力環境下,這已經是非常好的遮雨工具了。一套蓑衣製作的話至少要二天時間,保護的好的話,可以用上好幾年,那時家裡的木牆上,每家每戶總會掛著這麼一二件蓑衣。

時代文化符號4(蓑衣)

從塑料雨衣的出現後,蓑衣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我也僅是用一篇文章,記載著這些文化記憶,當同年代的人翻到時,能引起他們的共鳴,當小年青無意翻到時,給讓他們多少能接觸到一些久遠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