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山西挖出皇帝陵墓,墓中堆滿白骨

在山西忻州市代縣七里鋪村,有一座規模龐大的唐代墓葬。陵墓修建的地方往北遙看雲中的雁門關,往南眺望奔流不息的滹沱河,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這座大墓1989年曾被考古隊挖掘,根據挖掘報考顯示,整座大墓分為墓室和墓道兩部分,全部用石塊砌成,墓內雕刻有精美的浮雕畫。由於墓室從頂部挖開,現今封堵墓門的巨石尚在原位。

1958年山西挖出皇帝陵墓,墓中堆滿白骨

陵墓封門石

經歷一千餘年風雨的古墓多次被盜,墓中只出土了少量的文物,其中就有記錄墓主人生平的墓誌銘。根據墓誌銘的記載,考古專家確定,這座大墓是唐朝末年割據河東的晉王李克用。

李克用,原姓朱耶氏,父親朱邪赤心是唐朝時期西北地區的沙陀人。從李克用的祖輩開始,就一直追隨唐太宗,世世代代為唐朝守土開疆。到了李克用的祖父朱耶執宜時,被唐朝任命為蔚州(今山西靈丘)刺史,代北行營招撫使。李克用的父親朱邪赤心,因為討伐叛亂有功,被皇帝賜姓李,改名李國昌,所以李克用自小也就改姓李。

1958年山西挖出皇帝陵墓,墓中堆滿白骨

李克用

李克用身上流淌著胡人血統,自小跟隨父祖在軍中長大,所以養成了英勇好殺的性格,凡打仗必衝鋒在前軍中稱之為“飛虎子”。因其有一隻眼失明,也被人稱為“獨眼龍”。李克用在正壓黃巢起義是立下戰功,在公元891年,被唐僖宗封為晉王,從那以後,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與佔據汴州的朱溫對峙。

1958年山西挖出皇帝陵墓,墓中堆滿白骨

李克用是唐末,五代初的著名軍事統帥,也是一位亂世英雄。天佑四年(907年)後梁太祖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改元開平,史稱後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葬今山西省代縣。李克用死後,兒子李存瑁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並在公元923年稱帝,李存瑁仍用“唐”為年號,並,又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並列為七廟,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史家稱之為後唐。

1958年山西挖出皇帝陵墓,墓中堆滿白骨

李克用墓最早被發現是在1958年,根據七里鋪村村民回憶說,當年他聽父親講過,在村裡修建農田水利時,村民無意間挖出了大墓的墓道,整個墓道全部鋪滿了白骨。到了1975年,村民為了響應號召,再次來到晉王墓,這次由於人多力量大,眾人將大墓的封土全部挖開,從墓頂進入了墓室,進入墓室之後,村民並沒有發現值錢的隨葬品,只是發現了一具馬的白骨。

1958年山西挖出皇帝陵墓,墓中堆滿白骨

李克用貴為一代晉王,死後又被兒子追封為皇帝,這麼一座規模龐大的陵墓,為什麼沒有隨葬品,甚至連屍體都沒有發現?考古專家解釋說:根據史書記載,李克用的陵墓早在金朝天眷年間,就被盜墓賊所盜發,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陵墓,是元朝至元十三年重修的。所以在陵墓中才沒有隨葬品,而且屍體也早已被毀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