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勢弱難奈被迫分兵,最終痛失大好局面

​提起安史之亂,傳統史書總會刻意誇大安祿山的優勢,彷彿他舉手投足就能改天換地一般。

客觀地說:安祿山的實力確實強大,畢竟他坐擁關東三大軍區,稱其為“大唐第一將領”並不過分,這個第一當然是指實力。

但與大唐相比,安祿山的實力不但不佔優,反而還處於劣勢。

安祿山勢弱難奈被迫分兵,最終痛失大好局面

當時的大唐帝國共有十大軍區,總兵力50多萬。而安祿山管理的三大軍區,總兵力只有18萬,所佔兵力大約只有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河東節度……治太原原府,兵五萬五千人。範陽節度……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

與之相對應的關中三大軍區(朔方、河西、隴右)有多少人呢?答案是21萬人。

河西節度……治涼州,兵七萬三千人;……朔方節度……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隴又節度……治鄯州,兵七萬五千人。

單就關東和關中軍區對比,安祿山就不佔優勢,如果再加上禁軍、西北和南方等地的兵力,這個差距還會拉大。

更重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實際控制著二十多個省,而安祿山實際控制的範圍在四個省以內。(按照現代行政區劃來說)

一旦戰爭開始,雙方的戰爭潛力不可以同日而語。

安祿山對關東三大軍區的控制,是建立在唐玄宗授權的基礎上。如果唐玄宗突然宣佈他為叛逆,真正死心塌地站在安祿山身後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許多人眼中,安祿山就是唐玄宗的頭號鷹犬,他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唐玄宗。如果安祿山突然和自己最大的支持者反目,別人是否會認可安祿山本人的實力呢?難說。

從這個角度來看,兵力並不是安祿山的最大優勢,他的最大優勢在於握有“先下手為強”的先發優勢。

但就算是這個優勢,其存在的時間也很短。

安祿山起兵之後不超過一個禮拜,大唐中央政府就確定安祿山已經起兵;兩個禮拜之內,大唐中央政府進入全面備戰狀態;一個月以後,大唐中央政府完成基本的戰爭動員。

換言之,安祿山看起來所向披靡,但他實際上也就威風了一個多月而已。

過了這順風順水的一個多月,安祿山就必須沉下心來,和大唐政府軍硬橋硬馬地開戰。

戰略是一方面,這塊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快打慢而已。但在戰術上,安祿山最大的困惑就是:當先發優勢消失之後,我是該全力奪取山西?還是繼續進攻河南?又或者分兵兩路,山西河南一起打?

當安祿山集團對著地圖反覆鑽研之後,得出來的結論依然有分歧,因為這三種選擇都是利弊參半的。

賊之未反,邈為謀,聲進生口,直取洛陽,無殺光翽,天下當未有知者,賊不從。何千年亦勸賊令高秀巖以兵三萬出振武,下朔方,誘諸蕃,取鹽、夏、鄜、坊,使李歸仁、張通儒以兵二萬道雲中,取太原,團弩士萬五千入蒲關,以動關中;勸祿山自將兵五萬梁河陽,取洛陽,使蔡希德、賈循以兵二萬絕海收淄、青,以搖江淮;則天下無復事矣。祿山弗用。

安祿山勢弱難奈被迫分兵,最終痛失大好局面

先說奪取山西,這個策略較為激進,可以算作上策。

安祿山身兼關東三大軍區節度使,其中一個就是河東節度使。從理論上講,山西軍區歸安祿山管理,他平時應該也沒少往這塊地方安插親信。

只要初期戰事順利,安祿山和親信們裡應外合,完全有機會吞掉整個山西。

為什麼要奪取山西?因為山西的戰略意義太重要了。

在唐之前,這裡是北齊高洋和大唐李淵的發家之地;在唐之後,這裡是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和後漢劉知遠的發家之地。(具體點說是太原)

除太原之外,潞州也是山西的一個戰略要地,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就發生與此。潞州的歸屬,完全值得西北與河北兩大軍事集團在此火併一場。

安祿山起兵的地方是河北,那裡以平原為主,而緊鄰河北的山西卻以高原為主。

如果河北叛軍不能有效控制山西,那麼大唐政府軍就可以隨時擁有居高臨下的戰略主動權。

如果安祿山開局就集中力量奪取山西,然後一路向西,完全可以用最快速度打破西北軍事力量的整體部署。

因為順著山西這條線一路往西打,可以直撲關中。

安祿山勢弱難奈被迫分兵,最終痛失大好局面

再說奪取河南,這個策略較為保守,可以算作下策。

河南地區地形簡單,有利於騎兵作戰,而且相關地區沒有駐軍,在中央政府反應過來之前,安祿山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大舉進攻這裡,然後迅速席捲整個河南。

河南地區經濟富裕,奪取這裡可以讓叛軍擁有一個廣闊的後勤基地。在這種背景下,就算戰爭過程進行得不是太順利,安祿山也有足夠的迴旋空間。

奪取河南之後,向南還可以威脅大唐中央政府的大後方。因為佔據河南,必然會使得整個江淮為之震恐。

事實上,縱觀整個安史之亂,安祿山叛軍的最大突破口,就是一支南征的軍隊,他們一鼓作氣突破了大唐政府軍的江淮防線,直插江南腹地。

如果安祿山花費更大精力在這條戰線上,即使最終不能避免失敗,但大唐帝國必然也會被一分為二,劃江而治的局面恐怕將再度上演。

從這三點來看,如果安祿山選擇下策,完全可以在開局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並擁有更為廣闊的後勤基地,同時讓自己處於更加有利的戰略地位。

但下策之所以是下策,就因為它過於保守。

在明清對江南進行大開發之前,立足南方的政權通常打不過立足北方的政權,就是因為經濟上落後太多。

如果安祿山不選上策奪取山西,反而選下策奪取河南,那麼他統一天下的夢想幾乎就會成為泡影。

說得再直白點:如果奪取山西,尚有一線希望統一天下,當然失敗的概率也更高;

如果奪取河南,失敗的概率相對較低,但基本喪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山西的地理位置太重要,它對河南、河北都擁有居高臨下的戰略主動權。

如果安祿山不往西邊打,反而趁勢席捲江南,那最好的結局無非也就是南北朝翻版,而更多的可能是:安祿山手下的一幫北方人,在南方泥足深陷。

安祿山雖然叛變了,但大唐關中軍區可是完好無損。如果這支軍隊突然南下夾攻安祿山,其命運可想而知。

安祿山勢弱難奈被迫分兵,最終痛失大好局面

最後說分兵兩路,這個策略較為中庸,只能算作中策。

在甲方選手看來,中策才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它兼顧上下兩策的優點;但在乙方選手看來,中策就是最糟的策略,因為它齊備上下兩策的缺點。

分兵兩路,山西河南一起打,看起來自然是霸氣無比,但這種軍事行動的目標過於龐大且分散,以安祿山的實力,顯然是不足的,這一點我們前面分析過。

可安祿山始終下不了決心,歸根結底還在於安祿山並未擁有兵力和經濟上的優勢。所以他決定先按照中策行事,再根據具體情況做調整。

但在中策實施後沒多久,安祿山就發現情況不妙。

山西打得並不順利,雖然大部分地區都被他所佔領,但最重要的太原和潞州都在大唐中央政府手中,安祿山始終打不下這兩個戰略要地。

太原和潞州的重要性,我在此之前已經解釋過。此時的太原正是李光弼的大本營,潞州的最高軍政長官則是程千里。

無論是李光弼還是程千里,最初和安祿山交戰的時候都不含糊,後來程千里雖然因兵敗被俘,但潞州依然掌握在大唐中央政府手中。

與此同時,顏真卿兄弟又在河北淪陷區高舉大唐旗幟,並要求各大淪陷區首領趕快撥亂反正,不要跟著安祿山胡鬧。

顏真卿兄弟當時有一個非常硬的理由,那就是山西還掌握在大唐中央政府手裡,關中大軍很快就會從山西殺向河北,安祿山根本抵擋不住。

命崔安石等徇諸郡雲:“大軍已下井陘,朝夕當至,先平河北詣郡。先下者賞,後至者誅!」於是河北諸郡響應,凡十七郡皆歸朝廷, 兵合二十餘萬。”

安祿山勢弱難奈被迫分兵,最終痛失大好局面

對於安祿山來說,拿不下太原和潞州,就意味著他沒法在山西形成有效統治。在這種背景下,除非他收縮兵力固守河北,並優先收拾顏真卿兄弟,否則河北一定會成為他最大的空門。

可就在此時,南征河南的軍隊卻非常順利,於是安祿山又開始調整戰略重心,想著從河南尋求突破口。

這樣有用嗎?沒有。五個月之後,安祿山站在洛陽回望河北,卻發現只有范陽一帶還在自己掌中,其他地方都被大唐政府軍光復了。

思明墜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槍歸營,奔於博陵;光弼就圍之,軍聲大振。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將而降。

面對這種情景,安祿山絕望了。

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祿山大懼,召高尚、嚴莊詬之曰:「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尚、莊懼,數日不敢見。

安祿山絕望正常嗎?太正常了啊。

關中三大軍區和新疆兩大軍區都在大唐中央政府手裡,西南和江南也在大唐中央政府手裡,安祿山佔著河南以及河北范陽一小塊地盤,拿什麼跟大唐中央政府鬥呢?

安祿山勢弱難奈被迫分兵,最終痛失大好局面

如果能夠重新選擇,安祿山是否會放棄奪取河南的想法,一門心思地盯著山西猛攻呢?難。

從理論上講,想要以弱勝強,那必須快速快速再快速,還有冒險冒險再冒險。

曹操是怎麼打贏官渡之戰的?就是因為他敢冒險。別人都不相信許攸,但是他信,還親自帶兵奇襲烏巢。

孫吳聯軍是怎麼打贏赤壁之戰的?就是因為他們敢冒險。都說曹操是兵法大家,但他們就是敢玩詐降計。

總而言之,當你身為弱勢方的時候,就不要總想著留後路,捨出命去搏一把,才有獲勝的機會。

安祿山敢不敢博?我認為他敢,但他的做法未必會獲得支持。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河南好打,山西難打。你卻非要奪取難打的山西,捨棄好打的河南。

有現成的肥羊不吃,非要從獅群裡搶獵物,你沒毛病吧?

安祿山勢弱難奈被迫分兵,最終痛失大好局面

坐在電腦前敲鍵盤,我們完全可以把上中下三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也很能理解打山西的選擇有多麼多麼好,打河南的選擇又有多麼多麼爛。

可問題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時,人們大多是前怕狼後怕虎的。

打山西確實好,要不你去打?

打河南確實爛,要不爛差事交給我?

還是那句話,安祿山並沒有絕高的威望,他的權力地位是唐玄宗給的。當安祿山決定起兵的時候,他曾經的手下,更多地變成了他的合夥人,而非他的下屬。

強如劉邦和李淵,對待自己的手下都要小心謹慎地差使,生怕他們一不高興撂挑子。

對於安祿山而言,他又怎麼敢不顧手下人的情緒乾綱獨斷呢?

安祿山勢弱難奈被迫分兵,最終痛失大好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