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之戰——影響中國歷史百年的一場戰爭

前言

沙苑之戰——影響中國歷史百年的一場戰爭

沙苑之役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親率二十萬軍隊至蒲津攻打西魏,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來迎擊,當時宇文泰的軍隊不滿1萬人,但他力排眾議,率軍輕騎急進,在沙苑一舉擊潰東魏軍隊,高歡狼狽而逃。

沙苑之役

沙苑之役,發生於東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當時處於南北朝時期的東魏西魏之間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沙苑之役的參戰雙方分別是東魏丞相高歡親率的二十萬軍隊,西魏宇文泰領兵的不足萬人的輕騎軍隊,雙方在沙苑一帶展開激戰,西魏宇文泰一舉得勝,大敗東魏高歡率領的二十萬大軍,高歡帶隨從數騎逃脫。

在沙苑之役發生之前,南北朝的東魏西魏之間已經有過一次大戰,即小關之戰,當時也是東魏丞相高歡率軍打頭陣,不過這場小關之戰也是高歡落敗,沙苑之役就是因為高歡要一雪小關之敗的恥辱而挑起的,在東魏天平四年的十月,東魏丞相高歡率領大軍二十萬直撲山西蒲津,威鎮西魏都城長安,西魏帝看高歡來勢洶洶,派遣老將宇文泰出馬,宇文泰分析利弊,力排眾議,建議西魏輕騎迎敵,速戰速決,沙苑之役就此展開。

沙苑之戰——影響中國歷史百年的一場戰爭

對於高歡來講,首先吸取了上次分進合擊被各個擊破的教訓,堅持不分兵,集中一路大軍渡河進入關中。高歡本來就是較為持重的人,加之上次教訓實在深刻,以致於在執行是否分兵上過於牴觸,過於僵化,這非常不利於出奇制勝。沙苑戰前的形勢也表明,交兵合戰並不是東魏最佳的選擇。正如其謀臣薛琡所指出的,關西大饑荒,人都餓到啃樹皮草根的程度了,所以冒死去攻弘農糧倉。如今我們只需要大軍圍住弘農,把西魏人逼進關內。他們求戰不得,求糧不得,不是餓死,就是譁變,何勞用兵深入危險之地,冀望戰場上的僥倖勝利呢?但高歡不聽,堅持出兵。侯景此時建議,分前後兩軍,相繼而進,互相照應,避免一戰失利,而出現難以收拾的局面。高歡的不聽從,如此教條於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實在暴露其軍事才能之不足。  

兩軍在沙苑渭曲照面列陣,臨戰之前,東魏都督斛律羌舉突然建議說:不如在此與之相持,分精騎去襲擊長安。宇文泰既被我軍牽制於此,長安必定空虛,可以一戰而下。巢穴既破,宇文泰不戰可擒也。

但是高歡仍不願意分兵!高歡雖不願分兵,但其臨陣常有奇計,此刻見蘆葦草深,突發奇想道:如果我用火攻,會不會效果更好呢?這個時候,決定中國未來三百年命運的兩個人站了出來,都反對放火,堅持交兵。這兩個人,一個是侯景,一個是彭樂。

在將士們一片樂觀情緒的感染下,高歡居然就聽從了,放棄了縱火的打算(更不要說分兵了),決定正面突擊,把勝負的天平交給了上天!

宇文泰以寡敵眾,本來極為被動。無奈高歡一錯再錯,於是在宇文泰非常有利的地理環境下發生交戰。沙苑之戰,西魏軍以一敵十,殲滅和收編東魏軍八萬以上,所獲糧草器仗不計其數。弱小的西魏政權得以鞏固,宇文泰受封柱國大將軍,十二員大將加官晉爵。高歡在小他十一歲的宇文泰面前,大栽了跟斗,此後再也沒能踏足關中。

我們若做個假設,把當時的勝方與敗方對調一下,則不僅南北朝的進程將被完全改變,數十年後開啟的隋唐王朝也將不復存在。歷史如果可以重來一次的話,不知身為當事人的高歡與宇文泰,會作什麼感想。

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