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縣百年大事記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熱河都統廷傑為推行清政府的“移民實邊”政策,上奏清廷,“仿移民實邊政策放墾兩巴林地”。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清廷派肅親王善耆和理藩部左承姚錫光到內蒙古東北部調查蒙情,籌劃移民墾荒辦法,並專程到巴林旗實地考察,調查完結後,向清廷陳奏了巴林旗放墾的八條經營之策,不久,清廷喻巴林王扎噶爾“報效荒地”。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春,巴林王扎噶爾開始放墾蒙荒,至4月,已放墾了北至西烏珠穆沁旗、南至巴林橋、東至查干沐淪河、西至克什克騰旗劉家營子,南北約長二百里,東西約寬五六十里,至此基本奠定了林西縣境域。

12月27日,熱河都統廷傑奏請清廷批准,擬在巴林部西新建一縣,初定縣名“巴西”,即初擬的林西縣名。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2月25日,清廷准奏,將原擬定的巴西縣改為林西縣,林西正式建縣。張文灝任巴林墾務總辦兼任林西縣知縣。


3月27日,張文灝向熱河都統呈請建縣衙,並呈請增派步兵、馬隊以保護地方。

3月末,巴林墾務局在色布敦廟、甘珠廟、劉家營子、十八里汰等地出示文告,曉喻克什克騰旗等地居住在林西縣界內的 蒙古族戶領費遷回本旗。


宣統元年(1909年)

2月24日,因巴林王扎噶爾控告巴林墾務局總辦張文灝放墾不力,熱河都統廷傑為緩解墾局與巴林王矛盾,撤銷張文灝總辦職務,委任國仁泰為巴林墾務局總辦兼林西縣知縣。


4月,比利時天主教神甫袁敬和、郭明道二人由北京到林西掛牌領地,買下距縣城北9公里大營子處長6公里、寬4公里的荒地一段,興建天主教堂。


宜統二年(1910年)

2月張文灝再次任林西縣知縣兼巴林墾務局總辦。

8月8日,清廷奏準在林西設“三旗巴林墾務行局”,呼延傑任墾務行局總辦。林西、開魯二縣知縣不再兼任墾務局總辦。秋,林西縣衙建成竣工,縣衙署由色布敦廟遷至新址。


宜統三年(1911年)

1月2日,呼延傑與張文灝移交墾務完畢。林西知縣張文灝不再兼任巴林墾務局總辦,巴林墾務事宜由新任總辦呼延傑管理。

6月13日,經清廷奏準,撤銷“三旗巴林墾務行局”,呼延傑隨之被撤職並責成林西、開魯二縣知縣仍兼任本地的墾務局總辦。林西墾務局復改為巴林墾務行局。

7月,林西知縣張文灝再次兼任巴林墾務行局總辦。


中華民國1年(1912年)

2月,知縣張文灝呈請熱河都統,“將墾局撤銷,所有未竣事宜,宜歸縣署辦理”。

3月,林西知縣兼巴林墾務行局總辦張文灝出示曉喻,催促城基內各領戶限期興工修建,屆期仍不興工修建者,撤銷其領地另放,以促縣治早日建成。

8月,經熱河都統和執河清理財政局正式批准,巴林墾務行局歸併林西縣署,至此,巴林墾務基本告竣。以後,林西曆任知事、縣長均兼管墾務事宜。

是年,山東“申寺人”張風林來林西,經林西眾穆斯林挽留並聘請張風林為林西第一任阿訇。

是年,色紳葉參捐資建私立小學1所,為本縣第一所小學校。


民國2年(1913年)

3月,級軍麻路統頓米振標,奉命率毅軍來林西駐紮。

8月,外浪“獨立,軍第腳路由奈丹扎布率領進攻林西,受駐林西毅軍阻擊。

10月29日,駐林西毅軍會同奉軍吳俊升部將奈丹扎布逐出林西、經棚。

9月,林西商會成立,會長郝勤。

是年,林西縣建立團練分局。

是年,林西春季酷旱,禾苗枯乾,秋季連日大風又加霜凍、全縣只有二成收穫。


民國3年(1914年)

春,毅軍後路統領米振標為防禦入侵之敵,命各營兵士重建城垣,以土築牆,以磚石建築城門。

是年,在縣城二道街路西北側建成毅軍鎮守使署(今縣政府院)。在縣城東北角建成忠烈祠(今缸套廠處),以祭祀民國2年陣亡將士。

是年,將全縣11個小區合併為中東南西北5個區。是年冬,驟降大雪,雪深達3尺。


民國4年(1915年)

2月,邑紳王省三在縣城頭道街西路北(今實驗小學處)建私立國民初等小學校1所。

6月26日,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批准熱河都統薑桂題呈請:“因林西縣遭兵燹旱災,戶口流亡,豁免民國3年應徵糧銀823兩餘”。


民國5年(1916年)

春,林西穆斯林在縣城西南佔地6畝,建造土木結構大殿3間,為林西初建的清真寺。

9月12日,巴布扎布率外蒙“獨立”軍進攻林西,遭駐林西毅軍的頑強抵抗,重創巴部,在激戰中巴布扎布被炸死,巴餘部北潰。


民國6年(1917年)

春,由商會會長馬東鬥發起,會同商界名人及駐林西毅軍統領米振標等,在縣城東北角忠烈祠西修建城隍廟1座。

是年,全縣大早,收穫無幾,民國政府賑濟林西2萬元。


民國7年(1918年)

5月1日,將民國2年(1913年)建立的團練分局改為預警隊。

同月,興建聖宗廟1座,廟址在縣城南(今回民小學處)。後於民國17年(928年)改為觀音廟。

5月4日,大總統徐世昌批准熱河都統薑桂題呈請:“因林西縣迭遭匪亂,連歲歉收,豁免民國6年應徵田賦。”


民國8年(1919年)

10月9日夜,毅軍駐什巴汰步兵十營百餘名兵士攜帶武器譁變,四散為匪。

是年,本縣迭遭旱災、風災,莊稼大部絕收。

民國9年(1920年)

春,毅軍後路統領米振標倡議修建老君堂,擇址在縣城西北角,當年落成,佔地12畝。

3月4日,大總統徐世昌,批准熱河都統薑桂題呈請:“因民國8年林西縣各區迭遭早、風災害,免收應徵課銀氣

6月,林西縣成立勸學所,為教育行政機構。

同月,縣公署接管王省三私立國民初等小學校,更名為熱河省林西縣縣立第一國民學校,為本縣第一所公辦學校。


民國10年(1921年)

是年,林西大早,50餘萬畝耕地顆粒未收。


民國11年(1922年)

2月,由勸學所所長錢敘齋主持建立高等小學堂1所。並組織塾師舉辦單級師範傳習所。

是年,日本人小橋助人等在林西縣城內三道街西(今二輕局處)建立滿鐵醫院。同時在距縣城東南19 CIA山頭建滿鐵種羊場 1處,隸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

民國12年(1923年)

4月,“明”字號匪股數百人騷擾縣境,被縣預警隊和軍警擊潰,救回被綁“人票”和被掠牲畜、財物。

5月,熱河特別區在本縣設立巴林左翼旗墾務分局,總辦王士仁。

是年,英國籍耶穌教傳教士司德從赤峰始來本縣傳教。

民國14年(1925年)

林西縣勸學所改稱林西縣教育局。

民國15年(1926年)

9月,天津瓦利洋行在縣城三道街西路北(今郵電局處)建瓦利洋行分行,經理約瑟夫•丹吉耶夫(蘇聯人),主要經營皮張、絨毛。


民國 16年( 1927年)

春,國民軍第三路軍樂景濤部撤離,東北軍崔興武旅進駐林西石 12月,崔興武旅撤離林西,東北軍劉山勝旅進駐林西。

民國 18年 (1929年)

春,耶穌傳教士司德邀英國籍牧師穆如農來本縣,開設 “英東醫院 ”(院址在今西街居委會處),以醫院為傳教場所,並修建 “福音堂 ”,發展耶穌教徒 50餘人。

民國 19年 (1930年)

春,劉山勝旅撤離,東北軍崔興武旅再次進駐林西,東北軍石文華旅的兩個團同時進駐林西。

是年,林西全境自春至夏不雨,駐軍崔興武旅長同林西商會、農會會長倡議,並動員各界集資在縣城東門外,修建海泉觀 1座,俗稱龍王廟。

民國 22年( 1933年)

2 月,日本侵略軍從開魯向林西進犯,東北軍駐林西崔興武旅投降,石文華旅逃離林西。

3 月4 日 ,林西縣長邱振中棄職逃離。

3 月6 日 ,近百名日本軍政人員侵入林西縣城。11日舊本侵略軍小柳津部率騎兵部隊戰領林西。隨後,日本關東軍承德特務機關林西顧間部成立,日本人盛島任顧問部機關長,顧問部對外稱盛島公館。從此,林西人民淪為日本侵略者的殘酷統治之下。

5 月25 日 ,偽林西縣公署成立,蘇紹泉被任命為偽縣長,滿鐵種羊場場長內田藤吉任指導員。

秋,《林西縣誌》在長春印刷出版,共印 400套,發行到東北各大圖書館。

偽滿康德元年( 1934年)

1月,偽縣公署指導員改稱參事官,日本人岸要五郎於 1月 2日為首任參事官, 1月 20日舊本人竹村茂昭任代理參事官。同月,蒙古警備軍第七旅司令部在林西成立,司令官烏古廷。

5月,林西縣治安維持會成立,縣長蘇紹泉兼任委員長,從日偽軍方中選任顧問。

6月,建立林西鹽務分局,隸屬赤峰鹽務支署,負責徵收鹽稅,兼管緝私。

12月,林西至赤峰的奉山線公路建成通車。是年,全縣遭水、雹、霜凍災害,受災面積達 15.2萬畝。

偽滿康德二年( 1935年)

4 月,馬家溝村(今老房身鄉轄)貧民張才,與孫長然一起手持鐮刀從偽**手中奪取數支槍支,並聯合數人,收繳了烏牛臺等地 11戶大地主的槍支,拉起隊伍,自稱 “北霸天 ”,進行殺富濟貧,反滿抗日活動。

9月,偽林西縣參事官竹村茂昭等執筆的《興安西省林西縣事情》一書出版。

10月,老房身偽**分駐所所長曹佔元,率 20餘名武裝**偵緝 “北霸天 ”,曹佔元被 “北霸天 ”活捉,部分偽**被打死。

是年,林西縣稅捐局建立。

是年,林西縣偽商會建立。

是年,林西測候所建立。

偽滿康德三年( 1936年)

是年,成立偽林西縣審判署,署長為日本人千古。

是年,林西興業銀行改為滿洲中央銀行林西辦事處,辦理存款、儲蓄等金融業務。

是年,林西 “航空株式會社 ”在縣城成立,隸屬偽滿洲國新京航空司令部。並且長春 —承德航線開始通航,航線為春 —通遼一開魯 --- 林東一林西一赤峰一承德,每週 2次。

是年,日本人在南門外(今氣象局處)建氣象觀測所。

偽滿康德四年( 1937年)

8 月 28日 舊偽討伐隊前往林西北部圍剿 “北霸天 ”,於五區(新林鎮)石匠山發生激戰,討伐隊總指揮日軍指導官山口幸春被 “北霸天 ”擊斃。


林西地區歷史悠久,5000多年前,即有人類繁衍生息,並創造了璀璨的鍋撐子山細石器文化。2700多前年,就有前人從事青銅冶煉生產,留有聞名於世的大井古銅礦遺址。自春秋至隋,這裡先後為東胡、匈奴、鮮卑、庫莫奚、

、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遊牧地。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

於潢水北岸(今新城子鎮西櫻桃溝村)設松漠都護府;遼代,林西南部屬上京道臨潢府饒州,北境屬慶州;金代,嘎斯汰河以北屬慶州慶民縣,嘎斯汰河以南屬臨潢府盧川縣;元代,林西地區屬中書省應昌路(今克什克騰達裡諾爾);明初,林西屬全寧衛,永樂元年(1403年)以後,屬兀良哈三衛之一泰寧衛;十六世紀中葉,隸屬於北元(亦稱韃靼)察哈爾部;後天聰八年(1634年),林西地區劃歸巴林部;清順治元年(1644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為巴林旗牧地。

清光緒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熱河都統廷傑奏請清廷批准,始建制,縣治設於烏梁蘇汰川口(今林西鎮址),因在“巴林草原之西”、故名“林西”。屬承德府赤峰直隸州轄,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22年(1933年),林西縣隸屬熱河省。

1933

年3月6日

,日本侵略軍侵佔林西后,林西縣屬偽滿洲國興安西省,1942年撤興安西省建興安總省,林西縣隸屬興安總省興西地區行署。

1945

年8月林西獲得解放,同年11月中共林西縣委、林西縣政府成立,林西縣隸屬熱河省熱北地委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6月5日

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東蒙自治政府的昭烏達省合併,建立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林西縣隸屬熱河省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 1949

年5月20日 ,林西縣隨昭烏達盟一起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8月1日

,林西縣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7月1日 又隨昭烏達盟劃回內蒙古自治區。至2008年,林西縣建立1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