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前的文字獄冤案究竟有多荒唐?

滿清統治者在入關之前就制定了攻心為主,攻城為輔的統治策略,對待一些學識淵博的漢族士大夫階層,大加籠絡收買,一批歸降的明臣被施以重用,這為滿清入關後迅速穩定自身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大清統治者對於漢族知識分子的疑慮從未消失,所以他們在這一問題上堅持恩威並重的策略,而且神經異常敏感,康乾時期共製造了多起聳人聽聞的文字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宗。

二百年前的文字獄冤案究竟有多荒唐?


《南山集》案

安徽桐城人戴名世,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晚年他身居故里,整理了《南山集》一書。書中記載了南明諸王的一些史事,並採用了方孝標的《滇黔紀聞》的一些史料。知識分子寫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但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卻過度解讀。結果,五十九歲的戴名世被判凌遲處死,戴氏、方氏家庭十六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被判處斬,女子及十五歲以下的男子被沒為家奴。結案時蒙康熙寬大處理,將戴名世由凌遲處死改為處斬。方孝標當時已經死了,還被剉屍。戴名世案當時擔任翰林院編修,故與他交往的官員中有三十多人被降職查辦,此案共牽連三百多人。


查嗣庭案

查嗣庭是浙江海寧人,一代名士查慎行的弟弟,當時任禮部侍郎。雍正四年,查嗣庭出任江西考官,出了一個八股題目“維民所止”不想給自己帶來了災殃。有人私下狀告他所出題目意有所指,說“維”字與“止”字恰好是雍正去頭。雍正大怒,把他和他的兒子逮捕,這兩個人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都氣死在牢內。雍正把他其餘的四個兒子,斬殺一人,其餘三人充軍,還把查嗣庭的兄弟和幾個侄兒充軍。

蔡顯案

蔡顯,江蘇華亭舉人,平日喜歡寫詩作賦,並將自己所作詩文編成《閒漁閒閒錄》,刊印行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蔡顯遭人告發,說他書中有一句引用古人的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盡稱王”認為這句話是在譏諷、誹謗大清王朝,而懷念前明。蔡顯當時已經七十一歲,乾隆親自查閱了蔡顯著的書,認為他在書中有同情戴名世的《南山集》案和錢名世的“名教罪人”案的語氣,是“甘與惡逆之人為伍”,故要嚴加懲處,判蔡顯斬決,十七歲的兒子蔡必照發往黑龍江為奴,此事共牽扯二十餘人,在江南文士中震動極大。

二百年前的文字獄冤案究竟有多荒唐?


除了以上三案,還有汪景琪案、錢名世案、曾靜案、彭家屏案、齊周華案、王錫侯案等,這些案件大多罪名牽強,多被有心之人利用,這也充分顯示了在文化方面滿清統治者缺乏像在軍事上一樣的自信,這些文字冤案讓漢族知識分子彷彿人人自危,清人徐駿給“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補了後兩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控訴了文字獄的荒唐,嘉慶時期著手為文字獄平反,古代文字獄基本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