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妾为东坡生下一子,东坡却写诗一首希望孩子愚鲁

元丰六年(1083年),东坡的侍妾兼红颜知己二十二岁的朝云为其生下了一个儿子。

年过半百的他膝下又添一子,别提有多高兴了,于是取名为“遁”,希望他归隐、消遁,远离政治灾祸。三天后,东坡按习俗为遁儿洗浴,写下了《洗儿戏作》一诗。

侍妾为东坡生下一子,东坡却写诗一首希望孩子愚鲁

看到这首诗后,很多人会纳闷:为什么聪明会误一生呢?为什么希望孩子愚鲁呢?为什么愚鲁做官还能做到公卿呢?这不符合常理和逻辑嘛!但如果你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你就会明白东坡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了。

侍妾为东坡生下一子,东坡却写诗一首希望孩子愚鲁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东坡喜得麟儿并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人生第一次遭受大挫折。元丰二年(1079年),东坡在自己的诗文中讥讽“新法”,被御史台弹劾下狱,幸好朝中元老重臣全力营救,才免于一死,贬谪黄州,出任团练副使。名为出任地方官,实际并无实权,这对于东坡之前一帆风顺的仕途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

侍妾为东坡生下一子,东坡却写诗一首希望孩子愚鲁

《洗儿戏作》中,东坡说自己被聪明误一生,在他看来,的确如此,二十一岁中进士,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所赏识,眼看着自己春风得意,前途一片光明,却不想被“王安石变法”毁掉了一切。因政见不合,反对新法苏轼屡遭打压,被贬黄州更是让他心灰意冷、失望至极

如果不够聪明,自己也不会早早成名,即使被贬,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落差;如果不够聪明,自己就不会发现新法之弊,就不会强烈反对新法,遭受打压;如果不够聪明,自己就不会写诗发牢骚,讥讽新法,弄得最后贬谪黄州,痛苦不堪。

第一句中的“望”字,写出了父母对子女深深的期待,第二句中的“误”字,道出了自己人生的大不幸,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我被聪明误一生”则表达出了作者深深地无奈和心有不甘。

侍妾为东坡生下一子,东坡却写诗一首希望孩子愚鲁

大智若愚,位列公卿

在诗的第三句中,作者希望自己的儿子愚鲁,但我们发现,这儿的“愚鲁”并不是真正的愚鲁,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呆、傻、痴”,而是大智若愚。

东坡的“翻船”就在于他太过固执,太过有自己的原则,可能这就是文人所特有的臭脾气。“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皇帝亲自拍板并大力支持的事情,就凭东坡和朝中几位老臣的反对是不可能扳倒这局面的,反对新法无异于螳臂当车。而且新法中固然有着很多不可取的东西,但新法的实施有利于改变北宋王朝数十年的积弊——“三冗”问题,东坡这时候跳出来反对,其实也是一种眼界不够开阔的表现。

文学上的成就并不能代表政治上的建树。东坡在这首诗中希望儿子“愚鲁”,一方面是希望他能刚柔并济,没有自己的这一身固执的臭毛病;另一方面是希望他拥有大智慧,真正的能够安邦定国、造福百姓,而不是像自己一样舞文弄墨、频事雕虫。

侍妾为东坡生下一子,东坡却写诗一首希望孩子愚鲁

发发牢骚,表达不满

将诗的三四两句结合来看,就会发现东坡牢骚讽刺之意十分明显。愚鲁的人能到公卿,这是他讽刺那些“钻营打洞、取巧投机”的人,自己不耻这些人的行为,这也是文人“傲骨”的一种体现。官场有官场之道,能够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不仅自身有才有能力,而且大多处事老练圆滑,懂得分清时间、场合和人物,这其中多少有些“谄媚”、“世故”的成分在里面。

俗话说“君子不党”,东坡正是因为有儒家这种修身立德的思想观念,所以在官场之道上不如很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之人。自己虽然厌恶这群人,但能有什么办法呢?官没人大,打又不能打,所以只能在诗词里发发牢骚了。不过毛爷爷在他的诗中提醒我们“牢骚太盛防肠断”,所以发牢骚也不要发过头了。不然会像“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的主人翁那样被吓出一身冷汗。

侍妾为东坡生下一子,东坡却写诗一首希望孩子愚鲁

频唱反调

明清时期,很多文人读过苏轼的《洗儿戏作》之后并不同意他的想法,于是频唱反调,写出了“反洗儿诗”,最著名的是下面这两首:

侍妾为东坡生下一子,东坡却写诗一首希望孩子愚鲁
侍妾为东坡生下一子,东坡却写诗一首希望孩子愚鲁

这两首诗分别是明代瞿存斋和清代钱谦益所作,虽反读东坡的洗儿诗,但都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与东坡的《洗儿戏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