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個“扶貧大棚”喜獲豐收

近日,燕子口鎮347個“扶貧大棚”裡的西紅柿,都熟得“紅透了臉”。一筐筐裝滿的西紅柿,不停送往城市農貿菜場,而忙綠在蔬菜大棚裡的村民們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家門口的就業和按月到手的工資讓村民們的生活煥了新顏。

347個“扶貧大棚”喜獲豐收

結滿果實的大棚

347個“扶貧大棚”喜獲豐收

結滿果實的大棚

有“棚”自遠方來。燕子口鎮燕子口村的蔬菜大棚基地是由恆大集團出資援建的一個對口幫扶項目,基地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運營模式,為當地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引入一池“活水”。

“我們這個基地上的西紅已經採摘一個月了,照目前這長勢,還可以採摘一個多月。”七星關區燕子口鎮五全農莊果蔬種植專業合作負責人王朝安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基地上的農產品主要銷往畢節城區兩大綜合農貿批發市場,每天的銷售量在3至5噸,1斤西紅柿價格能賣出1.2元。

347個“扶貧大棚”喜獲豐收

裝車發往農貿市場

蔬菜大棚引領產業升級

2017年9月,燕子口鎮燕子口村蔬菜大棚基地動工建設,9個月後,項目建成並交付當地政府,政府與恆大集團一同引進“龍頭企業”,實現“種、產、銷”一體化的蔬菜產業精準扶貧模式,解決農戶“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賣給誰?”的根本性問題,確保產業見實效,農民得實惠。

“建好大棚是基礎,怎樣用好大棚才是關鍵。現在,基地引進的五全農莊果蔬種植專業合作正是本村的致富帶頭人組建的‘龍頭企業’,家鄉人辦家鄉事,基地的運行效果很好,長此以往,定能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大跨步。”今年,燕子口鎮燕子口村蔬菜大棚基地實現開門紅,恆大七星關扶貧公司鄉鎮扶貧一部負責人張武感慨萬千。

347個“扶貧大棚”喜獲豐收

航拍燕子口鎮蔬菜大棚

項目覆蓋928人

燕子口鎮燕子口村蔬菜大棚基地與燕子口鎮347戶貧困戶928人簽訂了分紅協議,每戶貧困戶每年保底分紅1000元,實現一個大棚連著一戶貧困戶。同時,合作社組織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吸納當地貧困戶務工,貧困戶可通過分紅、務工及土地流轉三方面獲得穩定收益。

“做一天有80元,加班兩個小時15元錢一個小時就多得30元,如果一個月不耽擱不請假,工資能拿到兩千多至三千。”蔬菜大棚變“扶貧大棚”,貧困戶張玉蘭多了一條脫貧路。

張玉蘭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貧的家庭,丈夫患病多年沒有什麼勞動力,家裡的活都是她一個人幹,還要供孩子讀書。以前種莊稼,除去本錢一年只有兩三千塊錢的收入,根本不夠家用。以前,身心雙重疲憊的張玉蘭臉上很難露出一絲笑容。

燕子口村建起蔬菜大棚後,張玉蘭得閒就來基地裡幹活,過去4個月裡來得最勤。由於她是貧困戶,合作社還聘請她為基地的固定工人,比起臨時工一個月要多收入近1000元。

“高興!真高興!每個月有這些錢幫助家裡好太多了。”張玉蘭家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麼緊巴巴,在“扶貧大棚”裡幹活她的心情也很愉快,以往難得一見的笑容也常掛臉上,現在,時不時還會和幹活的同伴兒們在大棚裡唱起歡快的山歌。

347個“扶貧大棚”喜獲豐收

正在基地務工的村民

347個“扶貧大棚”喜獲豐收

喜笑開顏的村民

目前,燕子口鎮燕子口村蔬菜大棚基地共解決了三十多人的就業,其中貧困戶就佔了二十多個,平均工資在2400左右,為當地貧困群眾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脫貧保障。

據瞭解,基地不單單種植西紅柿這一個品種,黃瓜、西瓜、聖女果等也在種植之列。同時,合作社還在進行高端蔬菜、水果的培育和試種,下一步將把基地打造成低、中、高端蔬菜一體化供應的果蔬基地,用好用活幫扶資源,做大做強扶貧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