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玻璃心”的那些事儿

一名90后的裸辞信刷爆了朋友圈,引发了身边对辞职一事的讨论。“上班十年,没有一天不想辞职的。”“被老板鄙视,被同事笑话,我一定要辞职。”这些声音不绝于耳。

其实我对于辞职这件事,本来一直是支持的。烂工作就像渣男,不合适就得扔啊。可是最近我发现,辞职的理由真是越来越奇怪了。

有个小姑娘说,被领导鄙视,被同事排挤,感觉天就要塌了,一定要辞职。可是她的领导和同事们对她辞职这件事,却是另外一种说法。

上司说,她呀就是太玻璃心,禁不住说,稍微说她一两句就哭哭啼啼的,打不得骂不得,不知道的还以为上司是个变态呢。

同事们也有一肚子话啊,说中午没给她带饭就一肚子委屈,总觉得背后总有人给她捣乱。

起初我还会安慰几句,可是后来我发现:所谓的委屈,不过就是玻璃心!而这样的人却也不算少数。

说说“玻璃心”的那些事儿

到底什么是玻璃心?

所谓玻璃心,就像玻璃做成的心,易碎、脆弱、敏感,他会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总感觉自己受伤了。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

有一个老太太,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开伞店的,二女儿成为了一个洗衣店的主管。晴天担心她大女儿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二女儿家的衣服晾不干。

后来有一天,有一个人对她说:“老太太,你太有福气了。下雨天大女儿家是生意兴隆,晴天二女儿家是顾客迎门啊!”

老太太一听忽然就想明白了,换了个角度看问题,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之前老太太的心态就是玻璃心,老是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总担心自己受到委屈。

玻璃心反映的是一种心态,脆弱敏感的心态,扛不住压力,经不起挫折。

说说“玻璃心”的那些事儿

该如何破除玻璃心呢?

这个社会的现实很残忍,你想活的更好,就要去努力奋斗,而不是抱怨。有时候就得让自己迟钝一点,变得大大咧咧。所谓情商高,就是凡事不往心里去,否则玻璃心,真的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铁娘子董明珠说过:要想上级哄着你做事情,请回到你妈妈身边去,长大了再来做事吧。

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钝感力就是一把利器。日本一位作家说过:不为琐事动摇的钝感,才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基本才能。

有时候,评价一个老板,和颜悦色未必就是一个合适的标准。我认识一个朋友,有一天不符合老板的要求,顿时得到老板一顿臭骂,连在旁边的我都觉得脸上挂不住了。而我那个被骂的朋友,却淡定的听着。

在我和朋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朋友却还为老板说话呢:“老板愿意骂你,就说明你还有进步的空间。更何况,骂你两句,又死不了的,在职场有些时候,人就是把自己看的太重了。”

她的这最后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这几年看下来,能成功做事的人,就是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里。在职场当中,最怕的就是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同事。

刻薄的老板的确不值得跟,但是有时候也得想想,自己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说说“玻璃心”的那些事儿

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里。放下虚妄的自尊,才能做到从挫折和责难中过滤掉无用的信息,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认识一个公司老总,讲起他以前的经历。在基层做销售的时候,为了完成业绩,他一等就是一整天,人家给冷脸也不走,最后成为公司销售主管。

后来有一个更高级别的职位,对他来说是个好机会。可是以他目前的资历来讲,比起其他应聘者是稍逊一筹。最终他还是过五关斩六将,艰难的拼下了这个职位,这次的机会也就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机遇。

说说“玻璃心”的那些事儿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60创始人周鸿祎也曾不止一次的告诫年轻人: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迟钝一点,让自己的心变得粗糙点,能够承受各种不容易和痛。

审视身边各行各业成功的人,都是不把挫败太当回事,让自己多一点点钝感力。

马云爸爸曾经被30多家公司拒绝过,还到处跟人推荐他的中国黄页,被人认为是骗子。

草根教父俞敏洪在创业之初,走街串巷玩命的刷小广告。

任正非曾经说过:不要脸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人。


说说“玻璃心”的那些事儿

所谓成熟,就是不要把一点点的小情绪无止境的放大。丢掉虚荣的面子,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谓情商高,就是屏蔽掉脑子里嘈杂的声音,活的皮实,人生才能开阔。

厚脸皮真的是职场一个很了不起的才华。职场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玻璃心都不是一个好东西。减少你的内心戏吧,很多人经常会在机会面前畏首畏尾,这都是敏感的玻璃心酿成的。

让自己变得乐观、阳光吧,充满正能量,带给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快乐,变成一个受人喜欢和尊敬的人,远离玻璃心,用坚强和勇敢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