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期西學中用,疫情過後中學西用

下個月是五四運動101週年,一百零一年前的5月4號,北京的大學生髮動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他們發動遊行示威,火燒趙家樓,反對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簽字。參加運動的學生和教授,提出了德先生和賽先生,學習西方的科學和民主。提倡個體的自由,反對中華文化的禮教。提倡婦女運動,反對封建教義對婦女的迫害。

在語言上面引進西方的白話文,改進中華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就是那種之乎者也的朗誦方式。在文字上面提倡簡體字,反對繁瑣複雜又沒多大實用的繁體字。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背景是在反對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簽字。最後變成西方文化被引進中華,融入中華文化的運動。

近現代的中國,傳統的中華文化面對西方的船堅炮利,面對經過工業革命發展的西方諸國的侵略,已經沒辦法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

西方的船堅炮利,帶來了侵略,同時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國防技術,更帶來了先進的思想和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儒家禮教的思想文化的中華,到了滿清王朝,變得有一些僵化和遲鈍,有一些跟不上世界的變化。

近現代的中華學子,虛心的學習西方的長處,提出了西學中用。五四時期前後走出來一大批文化和思想大師。可以這樣說,五四時期的中國是我們中華的文藝復興運動,那時候的中國。提出了西學中用。時間,走到了現在,經歷了一百零一年發展的中華文明,可以高興的告慰近現代的中華先烈,我們在學習了西方的長處之後,發展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和國防。

疫情過後的世界,西方和其他的第三世界國家,將會學習中華的醫藥,中華的社會救治制度,中華的生產技術,還有,中華的國家治理體制。

五四前後的中華,民族危亡,中華的先烈,提出了西學中用,救亡圖存。疫情過後的世界,中學西用,世界的格局,將從此改變。

五四時期西學中用,疫情過後中學西用


五四時期西學中用,疫情過後中學西用


五四時期西學中用,疫情過後中學西用


五四時期西學中用,疫情過後中學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