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我們應該提倡“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

我個人認為以德報怨,這個“怨”是要分層次的。如果是一點點小事,就以怨報怨,是否有點睚眥必究的感覺呢。

“以德報怨”出自《論語· 憲問》,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是孔子的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提倡“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

有一些家長,肯定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會遇到小孩子被打事情,請問您是如何教育他的?是告訴他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我相信100%的家長都會告訴我們的孩子要“以直抱怨 ”,給自己的孩子分析事件的前因後果吧,分辨是非曲直吧。我們很少告訴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或‘由著別人打’?

去年的開學第一講,就提到這個問題,孩子在校捱打,其中有這樣一位家長是這樣回答的:你不可以扎人,但你必須有刺,人如玫瑰,一定要長些刺。玫瑰帶刺,不是為了刺傷誰,而是用刺來保護自己,保存水分。我想,這是“以直報怨”吧。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提倡“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

所以說,我們要以直報怨,這個 ”直”是指做人做事的尺度、原則,不是一味的“以德報怨”,那樣只會被當作沒有原則的“老實人”,自然受他人欺負,這就是“叢林法則”中的社會屬性。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提倡“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

《農夫與蛇》和《東郭先生與狼》等寓言故事,他們的結局是否像我們昭示,沒有原則的“以德報怨”,最終結局是可悲的。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提倡“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

孔聖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做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怨”是有前提的,不要自己斷章取義地曲解了以德抱怨意思。畢竟“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所以,“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是最好的尺度,是做人做事的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