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降房價的前提是降工資,你會同意嗎?

之前有篇文章(對比了30年前的物價和房價後,房地產的漲幅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專門寫過房價與物價的漲幅問題,反向思維一下,現在這麼多人喊房價高,如果順應民意降房價,但前提是降工資,那麼會有多少人同意,會有多少人反對。

十幾年前,房價基本在5000-7000元,如果按照今天的工資標準,房價可以說算是接地氣了,可如果工資也變回十幾年前1000-1500元呢,會不會仍然有人說房價太高了,早晚要崩盤?我想肯定有。

在那個時代有很多80後的剛需要買房結婚,很多家庭也為買房傷透了腦筋,甚至發生了很多悲劇,然而在那個時代並沒有多少人因為沒有房子而未結婚,這是為什麼呢?也許單純的民眾認為,房子是要住一輩子的,一輩子有一套房子就可以了,一輩子只買一次的東西無論多貴都是可以理解的。

往前在走幾年,20世紀末期的那幾年,很多單位有房改房制度,夫妻兩口可以買一室一廳,如果戶口上有老人可以買兩室一廳,在當時那個工資還是幾百元的時代,4-5萬的購房款絕對可以算是天價了,當時為了買房可是有不少人從父母,兄弟姐妹處借了不少外債,同時用工齡抵了部分房款,一點不比現在的六個錢包差。

如果降房價的前提是降工資,你會同意嗎?

當時買房的難度一點不比現在低,也可以說這二十年間買房的難度從未降低過,可為什麼總有人能買房,總有人抱怨房價高呢?或者說為什麼被抱怨最多的總是房價呢?為什麼不是農貿副食品,不是科技類產品,不是各種家電呢。因為這些產品不能吸收放出的水,只有房子才能持續的吸水,且不影響正常的民生。

1998年的10萬億元到如今的200萬億,整整20倍的差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高速的通脹是必然結果,普通人察覺不到這些通脹或者只感覺到小幅通脹,都是因為房子吸收了大量的水,而且這些水大部分被很多努力賺錢的人收走後買房了,所以流在市面上的水很少。

如今這些水開始流向各民生行業,就如前幾日以豬肉為代表的CPI高漲遭到了很多人的集體吐槽,不管是有房還是無房者對這種走向都不滿意,就如兩個平日不斷爭鬥的大臣,因為一件事情聯合起來對皇上發表意見,可過不了幾天這兩個大臣還會互相爭鬥。

咱們在換一種思路,如果按照工資和房價上漲的比例差不大計算,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吐槽房價真的高不可攀呢。

假設在十幾年前,我的工資1000-1200,房價2000-2500,一套100平的房子要價20-25萬,首付7-8萬,貸款13-17萬,用利率低的公積金還款大約要600-700元,佔我工資收入的一半多,如果日子緊著點過還可以承受。而現在我的工資是4000-5000,房價是8000-12000,同樣是一百平的房子需要80-120萬,首付需要24-36萬,貸款56-84萬,同樣是公積金每月要還款2800-4100,雖然較十幾年前工資和房價的比例都差不多,可我卻感覺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呢?因為除了房子之外其他的物品也都在漲價,雖然漲的沒有房子那麼多那麼明顯,而且相比於十幾年前的消費習慣來說,當今社會需要花錢的地方更多了。

未來的經濟還將發展,也就是說通脹很有可能會繼續加大,房價很難繼續橫盤,就近期的各大新聞媒體風向來看,明年將有很大概率放鬆調控,如此房價即使不上漲,也會將兩三年下跌的部分回調,到時又會有些人抱著鍵盤不斷髮帖疾呼房價問題,希望看過此篇文章的人不在其中。

隨便說說,簡單聽聽。

如果現在有人問你,降房價的前提是降工資,你會同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