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打老師案,網友說最多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說說我的看法

我們總在說要尊重他人,那我們尊重的到底是什麼?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更多的是指對人的尊重,而大多數用了這句話的網友們,卻是強調了老師的身份。

以我個人經歷舉例吧,我上高中的時候,班主任是一名教化學的男老師,當時他也是當老師沒多久,對我們所有人都頗為嚴厲,如果調皮搗蛋或者遲到被他抓到,他也會罰我們站走廊,有時候也會踢我們屁股。

另外還有一個女老師,教數學的,是其他班的班主任,對我們倒是從來沒有體罰過,但是經常性的冷嘲熱諷、指桑罵槐。

有共同經歷的人絕不止我一個,但是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您的個人行為都在闡明一個事實,即我們並沒有因為學生時代的一些經歷便成為“復仇者”,因為歸根結底我們還是尊重我們的老師。

教師這個職業無疑是需要尊重的,但是我們並不單單是尊重這個職業,而是出於對人的尊重。因為我們尊重他人,所以我們在遇到不公時會控制自己,不對對方施以老拳;因為我們尊重自己,所以我們不會把自己“降格”到與那些“野蠻人”的層次。

20年後打老師案,網友說最多的

(電影《夏洛特煩惱》)

諒解自己比諒解他人要難

上面兩種老師我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多多少少都會遇到過,可是多年後仍然耿耿於懷並付諸於暴力的情況,也只有“常林”這樣少有的個例。

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已經理解了一部分老師只是當初方式方法失當,並不是惡意凌辱,另一部分是因為時過境遷確實原諒了當時老師們的錯誤行為。

可能有網友會說,一定是當年常林的老師對他極盡毆打、凌辱,或我們這些旁觀者無法清楚的緣由才導致了他此前的衝動行為,但被打老師,真的就是罪無可赦一定要在多年後遭此劫難麼?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對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是因為過去的事情讓我們如鯁在喉,而這個“鯁”不僅是對前事結果的不滿,也是源自於對自身在當時的場景中所做出的應對而造成後續結果的“怒己不爭”。

如果當初常林被老師打罵後不是屈辱的容忍,而是反應給家長或校方,讓他們對涉事老師進行處罰或改變老師的錯誤教學方式,怨氣在那個年月可能就已經解決,又哪來20年後變成熱點新聞被大家討論了呢。

“你還記不記得我?”,“以前你是怎麼打我的?”也許這些話如夢魘般在常林的腦海裡重複過無數遍,也許他在腦海裡也“排演”過無數次再遇老師時自己會如何應對,可是正是這份執念,讓他在這20年來從未真正的原諒過老師,也從未放過那個“未曾抗爭”的自己。

20年後打老師案,網友說最多的

與問答無關,與媒體人有關

相較於常林當街掌摑20年前老師這件事本身的內容,自媒體人對這件事的持續關注更讓我覺得匪夷所思。

如果把人物身份換成“前員工打前老闆”,可能並不會引發這麼大規模的社會討論,其實從任何角度來探討或者站隊,都有自己的出發點,從這點來講無可厚非。但有些評論者和自媒體人,並沒有站在事件本身去思考,而只是為了博取眼球的可以抹黑教師群體,甚至在力挺“常林”時還會用到“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樣的詞語。

常林的行為非但沒有被正確的解讀,反而把這種錯誤行為輕描淡寫的敘述之後,儼然塑造成一個敢於挑戰教育問題的“英雄”形象。

沒錯,一個輿論熱點是可以引發社會的變革,但如果連最起碼的認知和道德標準都藉機混淆掉,那才會造成中國教育更大的悲哀。

所以請各位自媒體人們,無比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也許您並不是真正的媒體從業者,但懇請各位評論家們,做一個真正的能夠傳遞正確價值觀的好人,畢竟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微不足道的言行,很可能會影響到還在成長的孩子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這並不是上綱上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