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個,孫正義要制裁馬雲

功能單一,利潤低下,孫正義的機器人夢想真的能靠Pepper實現嗎?

為了這個,孫正義要制裁馬雲

每個月1000臺,1分鐘不到就被搶光,馬雲、孫正義、郭臺銘,三位首富為其站臺,曾經的Pepper在服務型機器人領域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然而,時間走到現在,儘管Pepper才剛剛度過自己的三歲生日,根據日經新聞的報道,其自從3月份開始已經陷入資不抵債的窘境。這三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孫正義的夢想

“過去的25年,我曾經相信計算機有一天可以像人類的右腦一樣工作,右側大腦掌管表情和感知。我可以驕傲的引入第一個可以讀取人類感情的機器人,他在我們製作機器真人的夢想當中走出了蹣跚的一步。這個機器人可以讀懂人類的感情,並且自動的作出行動。”

在三年前Pepper第一次亮相的發佈會上,軟銀首席執行官孫正義在向全世界介紹這款情感機器人時特意使用了“會被載入歷史”這樣的詞彙。

為了這個,孫正義要制裁馬雲

事實上,孫正義不是第一個對機器人痴迷的日本人,早在1999年的時候,索尼公司就曾推出過一款概念和Pepper差不過的家庭陪伴式機器狗AIBO,這款機器狗曾一度在日本非常流行,然而,數千美元的昂貴价格最終讓其成為了一款叫好不叫座的概念產品。7年後,索尼不得不叫停了這系列機器狗的開發和維護,最終,AIBO也只在全球銷售出了15萬臺,收益甚至都無法覆蓋其高昂的研發成本。

孫正義顯然不願意步索尼的後塵,他對Pepper寄予厚望,除了常規的家庭陪伴,軟銀還希望Pepper可以涉及商店接待、餐廳服務、家庭護理和醫療康復等眾多領域。

“這將是全球第一個會讀懂人類情感和表情的機器人”,幾乎在每一次Pepper亮相的時候孫正義都會強調這一點,而且每次都少不了關於其“兒時夢想”的一堆感性說辭。

為了圓夢,2012年,孫正義收購了法國的機器人公司Aldebaran,並將其改名為軟銀機器人控股公司,簡稱SBRH,這家公司此前曾推出過一款雙足機器人Nao,這款機器人直到現在也是很多小型仿人機器人的效仿對象。

收購完成兩年後,Pepper正式問世。毫無疑問,Pepper已經是Nao的升級版,這個全新的機器人身高1.2米,體重28公斤,有著漫畫人物般碩大的眼睛,胸前掛著一個iPad大小的顯示屏,沒有雙足,僅能靠滑動行走,擁有手臂和能夠活動的手指。

Pepper的設計理念是用來陪伴人類,在與人“相處”過程中不斷學習人的習慣和喜好等。為了讓Pepper更加人性化,孫正義繼續收購或投資了機器人相關產品如表情雲、表情傳感技術的若干家公司。

  馬雲與郭臺銘為其站臺

即使孫正義在Pepper第一次亮相的發佈會上那麼的慷慨激昂,但人們那時候還並買不到Pepper,那時Pepper還只有開發版,並不量產銷售。第一批面向開發者的機器只有300臺,且在一分鐘內就被一搶而空了。

直到2015年6月18日,阿里巴巴宣佈向軟銀旗下的軟銀機器人控股公司注資145億日元(約合1.18億美元,合8億人民幣),以換取20%的股權。同樣,郭臺銘也捧上來自富士康的145億日元入股SBRH,兩家公司共佔SBRH股權的40%,餘下的60%歸軟銀。

為了這個,孫正義要制裁馬雲

是的,為了幫阿里巴巴的大股東孫正義圓夢,馬雲用1億美元投資了Pepper,幷包下了其在中國拓展的業務,富士康也承諾會將Pepper引入臺灣,而且,與這些好消息一同而來的,是Pepper正式面向消費者銷售的消息。

2015年6月20日,第一批面向消費者的Pepper開賣了,1000臺機器,售價198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18萬元),開賣1分鐘後就被火速搶光。一年之後,Pepper終於到達了消費者的手中。

  質疑聲起:功能單一,不接地氣?

但伴隨著Pepper的開賣,戲劇性的情況發生了,與之前一邊倒的讚譽相反的是,開賣後,外界對Pepper的評價幾乎清一色都是負面的。

日本媒體《日經電子》第一時間收到Pepper後就開始拆解,在拆解完之後,《日經技術》一位研究機器人20年的專家作出了這樣的評論:

"其實很希望軟銀能夠推出令人讚歎的APP,哪怕是1個也好。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令人驚喜的方案。僅僅停留在對話、護理、遊戲等之前都想到的範圍之內。估計現在最大的用途,應該是以與用戶對話為主的交流用途。假設真是這樣,人們真的會需要如此奢侈的硬件嗎?"

有人曾算過一筆賬,Pepper僅主機的售價就高達1萬人民幣,還不含稅。要想使用基於語音識別引擎的對話功能,用戶需要加入“Pepper 基本計劃”,基本包每月支付750元人民幣,分36期付款。而Pepper 損壞時保險包每月近500元人民幣,分36期付款。如此計算,3年下來,用戶在Pepper上實際所支出的費用達5萬元人民幣。這對個人買家來說的確可以稱之為非常“奢侈”了。

對財大氣粗的企業級買家來說,情況也並沒有好到哪裡去,2015年10月,Pepper企業版開始面前社會接受預定,不過這次是以租賃的形式,有意僱請Pepper的企業可以選擇和軟銀簽訂三年的合約,三年16000美元,摺合每個月442美元。

據瞭解,最早訂購Pepper的這些企業,主要還是希望它可以擔任訪客接待和諮詢的工作。但問題在於,Pepper在移動過程中一旦面對複雜路況,就會顯得無所適從,且由於其手和胳膊的靈活性依舊不夠,所以根本無法完成複雜的手部動作或相對麻煩的任務,搬運和負重牽引能力也相對不足。

“我的辦公樓裡有幾個Pepper,剛開始還挺新鮮,但現在它們基本上就是會走路的iPad。”——里昂證券亞太市場的日本研究主管尷尬表示。而日本北部的一家度假酒店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買了三臺機器人,本來是期待Pepper可以迎接客人,併為客人介紹店內設施,但結果是,機器人被降級成為供孩子娛樂的平板電腦。

而在臺灣國泰人壽,Pepper最開始的定位是保險推銷和店面諮詢,可在實際的應用場景中,消費者更多是被Pepper擬人化外觀吸引,真正諮詢保險業務時還是傾向尋找工作人員。Pepper無法準確地瞭解消費者需求並給出具有針對性且靈活的建議,這讓其有些“失職”,而對於諮詢這樣的事來說,傳統自助查詢機似乎在效率上更佔優勢。

 利潤太低,產能不足,Pepper面臨資不抵債的困境

但是,儘管Pepper面臨瞭如此多的質疑,軟銀官方卻曾表示,在首次開售後的7個月裡,每月發售的1千臺機器人都在一分鐘被搶售一空。

上萬臺的銷量對普通的機器人創業公司來說當然算是很大的成功,但對軟銀這種體量的企業,還是顯得有些杯水車薪。尤其是對比Pepper研發成本,其在日本約合人民幣1.18萬元的售價,還是顯得利潤率太低了。

而且軟銀近些年來其實一直都有在提高Pepper的研發成本,2016年年初,團隊在Pepper上接入了IBM的智能計算平臺Watson,希望能利用其龐大的數據庫和認知計算能力提升Pepper的智能程度。今年6月又從Google手中買下了波士頓動力公司(波士頓動力公司是全球設計複雜機械動態控制和平衡系統的佼佼者),很顯然,該公司的技術也將被應用到Pepper身上。

但問題在於,還沒等到Pepper變得更聰明,SBRH公司就已經遭遇了嚴重的經營困境,現在也只能通過母公司的輸血才能度過難關。

根據軟銀集團向財務省關東財務局提交的2016財年(截至2017年3月)有價證券報告書顯示,SBRH公司的債務額度已超過資產金額高達314億日元(約2.74億美元)。作為對比,2014年,SBRH公司淨虧損23億日元,2015年則虧損了117億日元。

日本媒體日經亞洲評論把SBRH的困境歸咎於Pepper過於便宜的定價,對此,軟銀的回應是,公司對機器人的期望並不在機器本身,未來Pepper將有希望透過應用與內容分發等相關業務來增加企業銷售額並提高獲利。

看來,軟銀也已經放棄了消費級機器人的這條道路了,孫正義的家庭機器人夢想走到了第三年,終究還是拐了個彎。但的確,對於現在的Pepper 來說,如今最好的選擇就是將重心放在商業領域,通過細節優化讓機器人在各個行業有更好地服務表現。這一點,軟銀顯然也意識到了。

至於真正智能的家庭機器人何時能夠真的出現在我們的家庭,借用日推上一位Pepper的粉絲說過的話:“現在的Pepper雖然還有點蠢,但五年後,十年後呢,誰也說不好。” 是的,不要小看科技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