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賊擒王的核心要點:處理事情要抓住關鍵,先解決主要矛盾

俗話說說的好,“打蛇打七寸”,然而也有人說“打蛇打三寸”的,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打蛇要打它致命的地方。講到這個俗語可以結合《三十六計》中第十八計“擒賊擒王”一起理解,唐代杜甫就曾經寫過這麼一首詩:“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抄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這裡面就提到了“擒賊擒王”,而這一計就曾出現在著名的“安史之亂”中。

擒賊擒王的核心要點:處理事情要抓住關鍵,先解決主要矛盾

張巡


公元757年,睢陽太守徐遠派手下給張巡送來了一封信,信上說叛軍尹子奇將要進攻睢陽,請張巡幫忙守住睢陽。而當時張巡手底下的人馬加起來只有6000多人,反觀尹子奇的兵馬卻足足有13萬多,於是張巡決定帶兵守城,擋住了尹子奇20多次猛烈的進攻,消滅了叛軍2萬多人。晚上敵軍剛準備休息的時候,就聽見戰鼓聲傳來,尹子奇連忙準備戰鬥,可惜張巡卻沒半點動靜。就這樣連續折騰了幾次,尹子奇的兵銳已經疲倦不已,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此時張巡率兵衝鋒陷陣,殺了敵軍6000人,並下令抓住尹子奇,但無奈根本沒人認識尹子奇。張巡心生一計,叫手下的騎兵用桔梗當箭射向敵軍,敵軍一旦發現,就肯定會向尹子奇彙報。張巡果然成功找出了尹子奇並用真的箭射中了他的眼睛,尹子奇倉皇而逃,敵軍一見首領都逃命了也都亂成一團,最後張巡又成功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擒賊擒王的核心要點:處理事情要抓住關鍵,先解決主要矛盾

安史之亂


在戰場上,敵軍首領在敵軍裡佔的分量和作用,往往決定了“擒賊擒王”這一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好比張巡的6000兵銳對上尹子奇的13萬士兵,在這種敵強我弱的局勢下,“擒賊擒王”就起到了扭轉局勢的關鍵作用。在戰場上如果只是單單消滅了敵軍,而放過了敵軍的首領,就等於是放虎歸山。在敵軍首領的再一次指揮下,敵軍只會一次又一次的發動進攻,捲土重來,結果只會後患無窮。而同時也要注意“擒賊擒王”的方式方法,不能“硬擒”,“硬擒”往往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和冒險,歷史上的“荊軻刺秦王”就是再好不過的一個例子。


擒賊擒王的核心要點:處理事情要抓住關鍵,先解決主要矛盾

張巡


《三十六計》中“擒賊擒王”的原文是這樣的:“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意思就是在戰爭中先摧毀敵人的主力,俘獲敵方的首領,便可以瓦解敵方的全部力量,就像到了陸地上的龍一樣施展不了它的本事。在軍事上“擒賊擒王”這一計指的是兩軍對戰中,一旦擒住敵軍的首領,其餘的將士則會丟盔棄甲。在現在通常被用來比喻在解決事情上要抓住關鍵,先解決主要矛盾。


擒賊擒王的核心要點:處理事情要抓住關鍵,先解決主要矛盾

安史之亂


人群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和安排所形成的,而像國家,軍隊,集團,以及學校裡的社團中,都會一位領頭人。而一個組織的形成和往後的發展最重要最核心的也就是領頭人,一旦領頭人消失不見,整個組織就會變成一盤散沙, 變得不堪一擊。所以想要快速消滅一個組織的最佳辦法,就是先攻擊領頭人,一旦把領頭人擊倒,整個組織就樹倒猢猻散。

擒賊擒王的核心要點:處理事情要抓住關鍵,先解決主要矛盾

安史之亂


而談到“擒賊擒王”,就會聯想到“斬首行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英國的軍事理論家富勒就提出了“斬首”這一概念,他提出攻擊敵方指揮系統為首要目標的“癱瘓攻擊”,亦稱“斬首攻擊”。而“斬首”也很好理解,就是先打擊敵方的頭部,而不是先打擊敵方的身軀,在軍事上指用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導彈對敵方進行軍事打擊,通過精準打擊,首先消滅對方的首腦和首腦機關,徹底摧毀對方的抵抗意志。


擒賊擒王的核心要點:處理事情要抓住關鍵,先解決主要矛盾

安史之亂


而想巧妙運用這一計,我認為要注意兩個關鍵點:一是有王則先擒王。先抓住敵軍的首領,隨後就可以輕鬆的控制住敵人內部。第二就是無王則抓核心和要害。如果一時找不出敵方首領,則要學會抓住敵方的核心和要害,再對症下藥。而講到“擒王”的方法,《三十六計》中就有許多好計謀,比如之前提到的“調虎離山”,以及眾所周知的“美人計”,都是“擒王”的好辦法。當然,這一計的前提是你能先找到“王”,找不到王,就等於找不到敵方的要害,最後“擒王”不得,擒到的只是一個小兵,就得不償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