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的創業人

——記斑竹園鎮產業扶貧帶頭人鄂盛法先進事蹟

對於農村老百姓來說,家中有一個人在外有所成就,親戚朋友都會羨慕地說:“山裡終於出了個能幹的伢,以後就成了城裡人了。”然而,在斑竹園鎮王氏祠村有這麼一個人,他在城市與農村、名利與初心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就是鄂盛法,為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毅然回到家鄉,創辦了家康竹製品有限公司。

漫山遍野的竹子有了大作用

鄂盛法家住斑竹園鎮王氏祠村木衝組,他多年在外從事道路工程承包,勞動報酬頗為豐厚。在外奔波多年,他看到浙江、福建等地區竹製品產業的發展盤活了當地的竹林資源,鄂盛法想到自己的家鄉斑竹園鎮以斑竹著稱,竹林資源豐富、品質優良,但是利用率低下,原來村裡零散從事竹製品加工的村民也只是利用閒暇時間做點手工活貼補家用,談不上產業。2017年,在外忙碌多年的鄂盛法回到家鄉過年,這是他七年來第一次回鄉,家鄉的變化很大,鄉親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有許多鄉親生活困難,尚未脫貧,在與親人和鄉親們閒聊時,聊得最多的就是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問題,鄂盛法心中總覺得不是滋味。終於,2018年初在斑竹園鎮黨委、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幫助下,鄂盛法帶著對鄉親們的牽掛毅然決定回鄉創業,經過對竹資源和竹製品市場的調查分析,創辦了既能使自己增收,又能幫助本鎮及周邊竹農增收的毛竹加工企業。

創業路上搭上政策快車

創業初期,鄂盛法經常夜夜難眠,從工程行業到竹製品加工,陌生的領域對於已經四十多歲的鄂盛法來說就是“從零開始”。他不斷往返於浙江、福建等城市,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請師父指導,自己親自上陣操作。談到創業的艱辛,鄂盛法深深嘆了一口氣,“開始的時候,家人都不是很支持,人到中年放棄了之前努力拼來的事業,回到山裡繼續做個山娃子,太不理智。”但是鄂盛法憑著心中對家鄉紅土地的熱愛以及帶領家鄉百姓增收致富的決心,他堅持了下來。斑竹園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幹部們是他廠房的“常客”,多次前往詢問是否有什麼發展難題,幫助協調廠房土地糾紛。現在,鄂盛法的廠子已經走上正軌,這家名為金寨縣家康竹製品有限公司的毛竹加工企業,位於斑竹園鎮街道工業A區,是一家以生產竹筷條、涼蓆、燒烤籤、竹拉絲(棉籤棒)等竹製品產品的初加工企業。2018年家康竹製品有限公司被認定為扶貧車間,每吸納一名貧困戶,給予2000元的獎勵用於支持生產。搭上政策快車的家康,發展的也是有聲有色。公司現有生產廠房2000餘平方米,曬場3000餘平方米,生產線3條,固定資產投資約150萬元,年加工毛竹約5000噸,產值500餘萬元。

家門口的企業帶領共同致富

鄂盛法常說:“自己富不算真的富,共同致富才是我們車間的理念”。2019年車間共帶動周邊群眾22人,現有8名貧困戶在車間工作,佔車間總用工人數的36%。車間具有獨特的扶貧優勢,一是生產屬於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強度不大的加工業,工人們通過短時間的培訓學習即可上崗;二是車間對勞動力的需求量較大,會依據貧困戶個人的技能情況,分為車間工、上車工和小工等,每人每月可領到2000-3000元工資,大大帶動了貧困戶或周邊居民的收入。

“扶貧車間離家近,騎個車十來分鐘也就到了,自己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收入不低,開銷較小,家人也照顧到了。”嚐到甜頭的王遠財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個笑容在前幾年的王遠財臉上卻很少看到,母親和小兒子肢體殘疾常年需要人照顧,為了支撐起整個家,他來到江蘇常州打工,他和妻子只能將兒子帶在身邊照顧,母親拜託給家中哥哥照顧,雖然能掙點錢,但是開銷大,日子過得緊巴巴,在外還要時刻擔心家中的母親。他也想回家,但是年紀大了,學習新東西慢,換新工作更難,王遠財對未來的生活很迷茫。2018年,經過親戚介紹,家門口開了一家竹製品加工廠,一學就會。王遠財抱著試試的想法,經過短時間培訓便上崗了,第一個月就拿到了兩千多的工資,加上自己是貧困戶,每個月還有300元的補助,家裡的日子好過了,工作之餘也能照顧到母親和兒子,王遠財的緊皺的眉頭終於舒展,當年年底就申請脫貧,擺脫了貧困的帽子。

兩年來,在斑竹園鎮黨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業生產經營良好,年加工量穩定增長,日加工毛竹達20噸,用工穩定在20人左右。鄂盛法在大力發展企業的同時不忘自己的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全鎮脫貧攻堅事業,在毛竹收購和用工方面向貧困戶傾斜,收購的毛竹中貧困戶的毛竹量約佔20%,收購環節為當地貧困戶增加收入約50萬元;用工中貧困勞動力約佔50%,用工環節為貧困家庭增收約30萬元。致富不能等靠要,勤勞才能真脫貧。為進一步深化“扶貧先扶志”的觀念,轉變“等靠要”思想,培養貧困戶勞動光榮、增收致富意識,他把“扶貧車間”建在百姓家門口,讓貧困戶靈活就業,最終實現賺錢顧家兩不誤。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斑竹園鎮的脫貧攻堅需要更多像鄂盛法這樣心繫家鄉、有能力、有擔當的人。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卻是影響深遠的,鄂盛法用他的愛心與擔當在脫貧攻堅道路上刻畫出了一道美麗風景線。(姚一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