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今天主要跟大家聊聊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債券基金以及保險年金。

提及穩健資產,可能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銀行理財產品了,那銀行理財果真安全嗎?

銀行理財產品

在很多人的眼中,銀行那就是值得信賴的代名詞,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銀行也並不總是靠譜,比如去年包商銀行因為被大股東明天集團違法違規佔用大量資金而產生逾期,導致其出現嚴重信用危機,進而被銀保監會接管。

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機構所有被保險存款賬戶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併計算的資金數額在最高償付限額以內的,實行全額償付;超出最高償付限額的部分,依法從投保機構清算財產中受償。

存款保險條例,第五條

雖然存款保險條例約定了最高償付限額是 50 萬,也就是個人在商業銀行存款和利息和低於 50 萬的是全額兌付,超出部分從清算中進行償付,就是可能有可能沒有的意思。不過包商銀行實際上只是被接管而非破產,根據監管公告,其個人客戶存款、5000萬以下對公存款和金融同業存款全額保證支付,接管前對公存款和同業存款90%先行保障。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也就是說,對於個人儲戶而言是沒有什麼利益損失的,難的是那些金融同業,超過 5000萬的部分算是損失了 10%了。

不過,接管畢竟不同於破產,一旦破產估計就只能保障散戶的 50 萬了。那銀行豈不是很不安全,那也不是。說句寬慰人的話,首先銀行破產的概率還是非常低的,建國以來,也只有海南發展銀行在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宣佈破產。另外,扎心的地方就在於你並沒有這麼多存款放在銀行,所以放心吧,虧不了你的存款本金和利息的。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但行業除了存款,也在賣一些理財產品,這些銀行理財根據風險大小,可以簡單的分為三類: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保證收益型,通常收益有限,目前大概在 2%~4%以內。

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但不保收益。

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即本金也可能會虧損,也不保證收益。一般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購買。

如果買到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可能就會虧錢。比如前年中國銀行搞AI智能基金(相當於支付寶中高風險基金),也是說有預期多少點的收益,結果有人投了5萬,最後虧了5 千,心痛啊,5000 塊吃火鍋它不香嘛。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這裡插幾句,像這種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產品大部分都不是銀行自有產品,大多屬於銀行代理經營的中間業務,銀行收取手續費,對銀行來說不構成市場風險,而是由投資者承擔虧損風險,屬於資產負債表的表外項目,因此這類理財也被稱之為表外理財

而銀行自己經營的保本理財,則被稱之為表內理財。據一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介紹,今年銀行表內保本理財3%~4%,表外4%~5%。所以當你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收益宣傳高於 5%時你就要格外小心了,因為這可能並不保本,收益沒拿到還會虧損本金。

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對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它具體投資什麼,有個清晰的認識才好。這些信息在產品的介紹或者產品合同上都是有詳細的限定和解釋的,我剛在交通銀行的 APP 裡隨便找了一款理財產品,發現大部分是投資債券類資產,其中包括下面要介紹的債券。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債券

那債券到底是什麼呢?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是社會各類經濟主體為籌集資金而向債券投資者出具的、承諾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併到期償還本金的債券債務憑證。

通俗講的話就像是一份約定了還款期限和利息的借條,只不過這個借條可以靈活的轉讓或提前收回本金(當然,提前收回本金,收益也是會打折的,而且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很難直接交易)。這個借款人可以是國家、地方政府或者企業,由此而來的債券則依次被稱為國債、地方債、企業債。


如果沒有發生違約,那麼債券持有者就可以按期獲得約定好的票面利息。但並不是每個借款人都能夠按時還本付息的,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意外。我們一般認為國家找我們借錢是絕對安全的(除非國家發生戰亂),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將國債利率作為無風險利率的代表,也就是這個原因。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國家我信,但其他借款人就不好說了。所以各個借款人會承諾給付更多的利息來找你借錢,信用越差給到利息也就越多,畢竟你承擔的風險也大了很多。一般會依據借款人的按期還本付息的可靠程度予以評級,評級越高其風險越低,自然其收益水平也較低。一般分為 ABCD 級,這裡就不詳細贅述,只說一點,C、D 級的債券不推薦。


一方面,目前債券市場主要以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為主,少部分通過櫃檯和其他方式。個人投資者能投資的債券其實相當有限(選擇少,往往門檻也比較高)。另一方面,債券的選擇其實是比較難的,如果持倉債券“踩雷”就相當蛋疼了。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為了解決普通投資者的這個問題,債券基金應運而生(當然可能他並不是真的為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的)。藉由專業的基金經理幫我們買入一攬子債券,分散風險,即便某一個債券暴雷,也有其他債券收益與之對沖。更關鍵的是,一般債券基金的門檻很低,起投點在 1 元,100 元或者 1000 元不等,這樣普通人也能參與得起。

保險萬能賬戶

除了債權類資產,各種年金保險也是可以考慮的,不過這裡主要提的是年金保險中的萬能賬戶。(對於年金保險本身,我更看重確定的現金流,而非收益本身,當然對於滿足需求的一系列年金產品,我還是要比較一些它們之間的 IRR 的。特別強調的不考慮收益本身,是指不去比較年金產品與其他投資產品的收益,在乎的是確定性)

這個萬能賬戶到底是什麼呢?

萬能保險是一種包含保險保障功能並設立有保單賬戶的人壽保險。它設有最低保證利率,並具有賬戶透明的特點。您所繳納的保險費在扣除一定的初始費用後,進入保單賬戶。保單賬戶價值按我們定期公佈的結算利率進行累積。我們按合同的約定,定期從本合同的保單賬戶中扣除保單管理費。保單賬戶價值歸您所有,但您在部分領取或退保時我們會收取相應的退保費用。

我摘抄了一段來自我的年金保險合同裡的內容,估計看著有點懵。

簡單講,相當於在保險公司開了一個“活期賬戶”,然後保險公司定期按一定的利率(結算利率)給你結息,這個利率是不確定的,跟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市場行情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保險公司虧錢了,他也會按照約定的利率(保證利率)給你結息,這個利率是合同中約定好的,有的 2.5%,有的3%。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以信泰某萬能產品條款為例

通常來說,保險公司的結算利率會比銀行活期高一些,當然每家保險公司每個賬戶的結算利率都可能不同,但大都穩定在 4%~6%之間。我從官網下載了一些數據並做了個圖,我們一起來看看: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注:以上數據皆來自官網公佈數據 僅作為結算利率演示,不作為不同保司產品之間的比較依據

不過萬能賬戶的使用是需要成本的,具體表現在:

①你先得一份年金保險合同,才能有一個萬能賬戶(至少目前沒有看到哪家保險公司單獨賣萬能賬戶的)。

②萬能賬戶存在一定的初始費用(1%-3%不等)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中信保誠某萬能型產品條款截圖

③前五年提取會有一定的退保費用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華夏保險某萬能型產品條款截圖

④每年部分領取不能超過累計已交保費的 20%。(雖然急用錢時可以通過保單貸款的方式拿到現金價值的 80%)


不懂不投,穩健理財都有哪些?

百年人壽某萬能型產品條款截圖

既然有這麼多限制,那萬年賬戶是不是就不值得期待了呢?

並不是,在一個利率下行的時代,能給給你承諾的保底收益,對於一份長期合同來說,這相當可貴。萬一進入負利率時代,其他投資標的收益一言難盡時,或許這就是你的綠洲。


而且對於中長期的資金安排,同時又追求安全穩健的話(合同約定了最低利率,就非常安全),萬年賬戶還是非常值得考慮的,因為咱們的目的是資產保本,而不是快速增值。真要是遇到大跌,還可以從萬能賬戶貸出來錢去抄底呢。


心態:合理的預期收益

介紹完上述值得考慮的資產配置方式後,來講講心態的問題。穩健資產的安排(打組合拳),其實是為資產做一些分散打底,構建抗風險的能力。在這一塊的收益預期就不會很高。


銀行理財:2%-5%,穩得很

債券基金:3.8%-8%,長期持有收益不錯

萬能賬戶:3%~6%,不懼利率下行(保底收益),也可以分享保險公司投資紅利


無論是何種投資方式,我們都需要搞清楚弄明白,而後投資。以巴菲特的一段話做結,切記,投資的世界,不懂的東西一定不要投。

投資者需要的是正確評估所選企業的能力。請注意“選擇”這個詞:你不必成為每個公司或者許多公司的專家,你只需要評估你能力範圍內的公司即可。能力圈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瞭解其邊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