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一部愛的科普指南

文|水面清溪

我的前任老闆曾經把《愛的藝術》當作禮物贈送給公司所有的已婚同事。對於為人父母、子女、夫妻,如何在生活中學習愛和發現愛,這本書的信息量是足夠的。

作者艾裡希·弗洛姆是20世紀的哲學家兼心理學家。主要著作包括:《逃避自由》《愛的藝術》《在幻想鎖鏈的彼岸》《佔有還是生存》《自為的人》。其中,《愛的藝術》已被翻譯成32種語言以上的文字。

《愛的藝術》|一部愛的科普指南

《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被譽為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艾裡希·弗洛姆所提供的哲學和精神分析學雙重視角值得借鑑,有助於處於繁忙而功利的物質生活之中的我們,重新審視自我人格的發展與社會人際關係之間的聯繫,迴歸一種用愛汲取快樂的精神生活。

愛是自我修行的饋贈

我們為什麼需要愛?愛是克服人的分離感和孤獨感的必然選擇。民眾一致的結合,如群居、民主制度、群體習慣、風俗、觀念的一致都是虛假的一致,是消除個性化差異的雷同,不足以彌補分離之憂;迷狂的結合,如酗酒、藥物、集體性亂、性高潮,除了給人強烈的體驗感之外,只能是一種短暫的、週期性的和諧,而且隱含的暴力傾向攻擊身心的健康;而社會生產活動的結合,如工匠、工人、畫家都是人與物的結合,往往缺乏人際協調。正是基於這三種克服分離的方式都有各自的弊端,我們最深切的需要是人與人之間的結合,也就是愛。

沒有被愛重新結合的分離意識是羞恥感的來源。同時,它也是有罪感和焦慮的來源。那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艾裡希·弗洛姆講述了共生性結合的兩種極端形式:受虐狂和施虐狂。前者傾向於屈從、依附於他人,後者傾向於支配、控制他人,兩者互為對方的附庸和一部分。共生性結合可以讓人擺脫孤獨感,但本質上是一種沒有尊嚴的結合。

與之相反的是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也就是成熟的愛。只有成熟的愛,才能使人真正從孤獨的牢籠中解脫出來,才是對我們生存問題的完全答案。成熟的愛是全書討論的主題,其核心的觀點: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一種突破人與人分離的屏障的能力,一種把自己和他人聯合起來的能力,達成這種能力需要努力學習相關的知識和修煉個人品質。

如果基於“成熟的愛”的理論框架來看待愛,我們會得到一些新的認識。首先,我們可以破除原有對愛的常見誤解。

諸如,愛的問題不是無助者期待被愛的問題,不是無能者希冀新對象的問題,也不是利己主義者等價交換的問題,更加不是被激情操控者墜入情網的問題。其次,愛不是被消極情緒所驅使,是出於一種積極的情感,進而產生自由地給予的行為,它是愛的能力實踐。最後,這種愛的能力關乎到個性的發展,是否克服了依賴性、剝奪他人、守財慾望、自戀妄想症等人格弊端,並且與個人突出的創造力傾向相關,是否產生了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心和依靠自身能力達到目標的勇氣。一言以蔽之,愛是自我修行的饋贈,以一個人主動發展出完整而獨立的健康人格為先決條件。

《愛的藝術》|一部愛的科普指南

如何主動發展愛的能力

愛作為一種主動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體現在其他一系列活動上: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關心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與成長的積極關心,也是瞭解所愛對象的動力。對所愛對象瞭解的深淺和客觀程度則關係到能否尊重所愛對象的獨特個性和意願。倘若不能夠尊重對方,那麼責任有可能蛻變成佔有和支配。

在“成熟的愛”的理論基礎上,弗洛姆著重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來闡明如何主動發展愛的能力。母愛具有無條件的特性,父愛則代表一個權威秩序的外在世界。對無條件母愛的依戀和父性權威的膜拜是人格發展的兩大障礙。成熟的人不受外部父母形象的影響,而是在內心建立起母性的良心與父性的理智和判斷力。真正成熟的人具備愛的能力,懂得協調如何愛他人和愛自己。

母愛常犯的一大錯誤是無法克服自戀,無法正確地感知客觀世界的存在,這也是不成熟的人身上典型的缺陷。

母愛經歷了身體合二為一的哺育過程,具有自戀的特徵,一般母親很難容忍與長大後的孩童分離。正因如此,母愛的真正偉大之處不在於母親對嬰兒的愛,而在於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愛。只有少數慈愛的母親,才能做到了解並尊重成長中的孩子,支持並引導孩子獨立成人。

生活中常常還出現一大波“無私”的母親。無私和自私本質上都是缺少自愛的表現。因為缺少對自己的瞭解,缺少對自己的關心和喜愛,缺乏對生活和愛的創造力,導致內在趨向空虛和萎靡,隱藏的是強烈又難以捉摸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實質。

缺少自愛是母愛的第二個常見錯誤。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母愛的責任除了對孩子的關心和肯定外,更重要的是傳遞生活的甜美和生存的幸福。“無私”的母親往往是失責的母親。她們傾向於把不切實際的名利目標、無處不在的生活敵意、維持破裂婚姻的艱辛等自身生存的問題,強行投射到孩子身上,使得處於成長中的孩子無法享受到應有的瞭解、尊重、引導。

孩子們長期處於“我因被愛而愛”的質疑之中,為努力獲取值得被愛和使人高興的優點所累擾,總存在於愛可能會消失的恐懼之中。

“無私”的愛具有可怕的欺騙性,常常令被愛者不知所措和難以指責。

《愛的藝術》|一部愛的科普指南

甄別病態的愛情與真正的愛情

從整體內容來看,《愛的藝術》其實是一部愛的科普指南。除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弗洛姆在第三章還談了許多愛情的錯誤形式,可以用來自查自省。

現代社會常見的兩種模式化了的病態愛情:以共同利益為前提的結合,逃避孤寂港灣的愛、相互協作滿足的愛。愛一旦建立在狹隘的優越感之上,註定走上下坡路或分叉路。現實裡明星的婚姻生活常發生鬧劇。最細思極恐的莫過於,大叔吳秀波出軌年輕小三,作為經紀人的原配卻助力配合吳秀波,陰謀設計小三。

神經紊亂症的愛情:一方或雙方依附於對父母的想象,在成年生活中把曾有過的對父親或母親的感情、希望和畏懼轉移到被愛的人身上,從未擺脫兒時與父母關係的模式,並在成年人生活的感情需求中尋找這種模式。精神分析學認為,不成熟的伴侶會讓雙方產生難以消解的痛苦意識,常見於巨嬰男、大男子主義、寶媽男及其伴侶。

其它常見非理性的愛:偶像崇拜的愛(未有效發揮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水平,把所愛之人當作偶像崇拜,喪失自己的力量)、傷感的愛(沉浸於從文化產品中體驗愛的滿足,或者把愛從現在轉移到過去或未來,不從當下的現實中作出努力,實現對愛的期望)、

投射機制的愛(忽視自身的問題,關心、指責、改造對方的缺點)、浮於表面衝突的愛。

在第三章末尾,弗洛姆提及了真正的愛情是如何產生的。雙方跳出各自物質生存的圈套,感受自身的存在,圍繞自我存在的核心實質問題進行交流,在發展雙方的力量和關係的深度的基礎上,合二為一。換言之,真愛的指向是超越世俗條框和物質浮華的靈魂式愛情。學會理智地摘掉病態愛情的多副面具後,反而給予人極大的信心。《倚天屠龍記》裡楊逍和紀曉芙之間那種深刻而永恆的愛情,彷彿不只是遙遠的夢。在最後一章弗洛姆詳細闡釋了與愛的實踐活動有關的態度與品質:自律、規範、專心、耐心、興趣、敏感、客觀、謙恭、理智、理性信仰、勇氣、創造力。這些不僅是發展愛的能力的特殊條件,也是個人追求理性生活的必備條件。

《愛的藝術》|一部愛的科普指南

結語

全書的結尾,弗洛姆又結合社會領域提出關於愛的實踐的問題。一個交易盛行和奉行物質財富為首要價值的社會文化,建立的是以利已主義和公平倫理觀為主導的社會結構,必然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疏遠和分離。只有極個別的人,可以抵抗利益的貪婪。既贏得與親友的和諧,又在社會工作領域成功實行並發現愛,只能是個別現象。弗洛姆以近乎科學家級別的理性態度收尾,排斥愛的社會文化與人性和人的生存相悖,社會結構必然面臨變革。

就我個人而言,雖然是大師弗洛姆的著作,但還是想給出誠實的評價:愛是深重的藝術命題,單純地以分析說理來討論,細究的話,欠缺說服力。持續暢銷又高分好評的科普讀物貌似都有這樣的缺陷。《愛的藝術》不夠哲學的深度,不夠心理學的寬度,大量的闡釋和推導,定位更貼合科普大眾讀物,不太符合小眾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口味。

我所理解的藝術是以美感的直覺體驗為出發點,以理性與感性融合後的坦然為導向,以無肯定的、多樣化的答案為結果,可以是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之我愛你與你無關的極致傾慕,也可以是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之棋逢對手的相遇相知,更可以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之肉體風流與靈魂忠誠並存的高級境界。《愛的藝術》偏向一種科學的、嚴肅的理性,旨在提倡人發揮理性的光輝並呼喚愛。全書主張“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關於愛的企圖和想法都會失敗”,著眼於這樣一個改變現實的論點,對人性刻意地揚長避短,難免陷入理性掙扎的怪圈。

愛的能力不僅需要理性來主動發展,更需要接受感性藝術的薰陶,進而重新挖掘並反思自我生存的問題,就像弗洛姆自己提到的通過樹立永葆活力的人物形象傳播愛的品質和文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