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疫情會帶來就業的結構性改變 政府應發揮重要作用

在4月26日舉行的一場羅漢議世堂線上對話中,羅漢堂學術委員、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前IMF副總裁朱民表示,疫情會讓人的行為模式改變,數字技術的發展會大大加快,會帶來就業市場的結構性改變,政府需要增加培訓以適應變化。

朱民:疫情會帶來就業的結構性改變 政府應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次疫情之後,全球供應鏈的佈局會發生變化,數字化會使物流更快,也會使供應鏈的變化更快,因為有人工智能、有5G通信、有物聯網,意味著信息和物流的速度會更快,而人的行為模式也會改變,這都會帶來就業結構的改變。朱民認為,政府必須要發揮重要的作用,來保護勞動力市場。

朱民建議,政府在保障就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建議政府在疫情期間提供培訓項目,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總人力資本存量,為中國產業結構轉型提供人力資源支持,特別是增加AI和物聯網等領域人才供給數量和質量。

在這場中英跨國連線中,朱民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漢堂學術委員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羅漢堂秘書長陳龍圍繞如何拯救中小企業和就業進行了長達90分鐘的對話。

與朱民觀點類似,其他兩位嘉賓也都承認當前保住中小企業是重中之重,政府應該發揮作用。

皮薩里德斯因研究就業市場搜尋和匹配理論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也許沒有人比他更適合評論疫情下的就業環境。對此他表示,一旦出現大量失業,就業市場將發生堵塞,人們不得不花費更長的時間尋找工作。因此與其讓大量員工事業,政府在事後提供就業支持,不如現在就提供經濟援助,保證就業穩定。這也是歐洲多個國家政府願意負擔80%的人力成本的原因,維持就業穩定對經濟能否快速恢復至關重要。

陳龍教授也認為,要戰勝疫情,各國不得不通過封城和嚴格的出行控制和社交隔離讓經濟活動進入停滯狀態。當經濟陷入冬眠,它的末端組織——中小企業就會逐漸壞死,而壞死率超過一定的閾值,經濟就會因此受到長期性破壞。

這是全球開放型研究機構羅漢堂近期組織的數次研討會之一,旨在通過集合全球知名學者和決策參與者為戰勝疫情提供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