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苟且,竟然害怕诗和远方丨致医改大潮中的我们

低收入人群竟成医生标签?

6月1日,搜狐新闻 发布了一则消息:在微信群抱怨医护收入,广西一医生被调查。

习惯了苟且,竟然害怕诗和远方丨致医改大潮中的我们

在2018年医库调研关于“医务人员收入大调查”中显示,59%的医生平均税后年收入相比去年基本上没有变化,有13%的医生表示收入甚至还有所减少,只有28%的医生表示收入比上一年有所增加。

曾几何时,医生是高收入职业的代表,如今为何被贴上了“低收入”的标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医生收入存在灰色地带,尤其是与药品挂钩的部分,多则超越正常薪酬范围几倍,这种情况也就造成了部分医生处方“只开贵的,不开对的”,随着医改有序推进,“医”与“药”彻底脱钩,真正的医生收入,应恰当反映医生劳务价值和工作付出。

虽然近年来,医护人员提升补贴的消息不断传来,却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并未有实质性解决医护人员收入问题。加之医患关系等紧张因素,越来越多的医生遭遇执业困境。

基层医生遇困境,资源平衡需解决

这样的困境在基层医疗更加严重。作为我国医疗体系中的“神经末梢”,乡镇卫生院及乡村医生与医改“强基层”的目标存在不少差距。

习惯了苟且,竟然害怕诗和远方丨致医改大潮中的我们

不仅仅是基层医疗能力的短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补齐,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医改政策中对于药品流通领域的“大刀阔斧”。

基层医生收益重要来源之一的药品,随着医药流通逐渐规范,高倍利润已成过去式,同时人工等硬件成本的增加,药房库存压力骤增,让许多经营诊室或卫生所的基层医生收入大打折扣。

医药脱钩,医药代表冲击更大

医生在医改新体系中挣扎,而另一群群体其实早已遭受更大冲击。随着多地“4+7”带量采购的落地与跟进,让擅长在市场和政策空隙中野蛮生长的的医药代表们苦不堪言。

习惯了苟且,竟然害怕诗和远方丨致医改大潮中的我们

何为“4+7”?新政规定“市医保部门对不能正常完成采购量的医院,视情况扣减相应医保费用额度,对处方用量下降明显的医生,加强医师约谈。对医务人员如果对不按规定使用药品,诱导患者用未中选药品或同类品种替代中选品种的,按照相应规定将给予严肃处理。”

简言之,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必须完成“保证足够的采购量”这一铁任务,“保量”的背后,是药品的降价,降到将药械流通领域的灰色链条彻底斩断。然后中标药企成本压力增加,销售费用可能首先被砍,传统的学术推广、医院推广费用都可能被减少。带金销售失去运作空间,医药代表已经失去存在价值。

习惯了苟且,竟然害怕诗和远方丨致医改大潮中的我们

加之两票制、控制药占比等联合举措,国家一系列组合拳,旨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降低药价、减少老百姓用药负担。从《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政策多次发文就已经明确:医药代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彻底明确医药代表角色定位。

失业潮来临,为何不转型?

习惯了苟且,竟然害怕诗和远方丨致医改大潮中的我们

从药企层面而言,对于医药代表只有两种选择:“养不起”和“不用养”。“养不起”即带量采购后,药企利润不足以支撑原有高额的销售费用;“不用养”即一旦采购品种和药量确定,药企无须雇佣销售团队进行业务推广,与医院只存在配送服务合作。

无论哪种选择,百万医药代表即将面临失业潮,已成定局。

无论是医药代表还是前文提到的医生,都在面临收入来源重新架构的抉择时刻。回归原有角色定位,依靠专业技术及个人经营能力获取收入,成为今后的总体趋势。但另一方面来看,近期屡屡曝出各地医院违规违法事件,药品回扣、商业贿赂等现象仍层出不穷。

机遇都藏在变革阶段,先行者先赢

习惯了过去的“苟且”,害怕“诗和远方”。成为多数医药代表和医生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既得利益不肯轻易松手,从而铤而走险,贪念无度,终将在未来的某天付出代价,失去过去所拥有的一切;二是部分人穷则思变,但面对颠覆性的变化,无从转型,只能原地观望。

习惯了苟且,竟然害怕诗和远方丨致医改大潮中的我们

其实机遇已经存在,对于医生而言: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开,互联网医院的出现,充分解绑个人能力发挥空间;互联网+医疗技术的发展,远程会诊和AI智能诊断已为基层医生提供短期内可借力的助诊手段,医生将立足个人诊室及品牌的经营,获得合法合规且可持续的收入增长。

对于医药代表而言,借助医药专业积累和医生资源,转型成为医生经纪人角色,协助医生多点执业经营,帮助医生拓展业务渠道,打造个人品牌,增量患者资源,如同明星与经纪人的合作关系,共同分享专业收益,成为医疗场景中重要环节。

与其原地纠结踌躇,游走灰色地带,不如抬头看见“诗和远方”,变革洪流势不可挡,先人一步方能傲立潮头。对于医改大潮,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