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為了能讓他人理解這個觀念,薛瑄講述了一段著名的日光與飛鳥的比喻:“理如日光,氣如飛鳥,理乘氣機而動,如日光載鳥背而飛,鳥飛而日光雖不離其背,實未嘗與之俱往,而有間斷之處,亦猶氣動而理雖未嘗與之暫離,實未嘗與之俱盡而有滅息之時。氣有聚散,理無聚散,於此可見。”


薛瑄把“理”比喻成陽光,而把“氣”比喻成飛鳥,鳥在空中飛翔,陽光照在它的身上,就如同它揹負著陽光也在飛,因此,這就像是“理”隨著“氣”在飛。但是鳥飛翔的過程中,陽光卻一直照在它的身上,這就如同“氣”動時,“理”沒有離開“氣”。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薛瑄撰《薛文清公從政錄》明萬曆間繡水沈氏刻《寶顏堂秘籍》本


而換一個角度來說,雖然鳥在飛,陽光也一直跟著它在飛,而實際陽光並沒有飛行,這也正說明“氣”聚和“氣”散時,“理”沒有離開“氣”,並且也沒有聚散。從而薛瑄得出的結論是:當“氣”盡時,“理”仍在。這就等於說,物質的外形破滅之後,世間的真理仍然存在於宇宙間。從這個角度而言,薛瑄不僅遵奉朱子觀念,同時他也對程、朱理學有所彌補,這也正是他對理學做出的貢獻。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在四圍探訪一番,沒能找到薛瑄墓


薛瑄的另一貢獻則是他所強調的“復性”論,他認為儒學的觀念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性”字,比如他在《讀書續錄》卷六中說:“聖人相傳之心法,性而已”,而在該書的卷三中他又說:“千古聖賢之言,一性字括盡。”李元慶在《此心惟覺性天通——薛瑄的心性論和復性說》中總結到:“以‘性’括盡一切的泛性論,是表現薛瑄性論的最本質特色。”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雜草叢生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一一細看碑名


既然“性”這麼重要,但後世卻對此不重視,為此薛瑄感嘆說:“自孔孟以後皆不識性”,因此,他要恢復孔孟所強調的“性”。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此碑上竟然沒有字


那麼“性”是什麼呢?薛瑄在《讀書錄》卷五中予以了詳細的解釋:“仁義禮智即是性,非四者之外別有一理為性也。道只是循此理而行,非性之外別有一理為道也。徳即是行此道而有得於心,非性之外別有一理為徳也。誠只是性之真實無妄,非性之外別有一理為誠也。命即是性之所以出,非性之外別有一理為命也。忠即盡是性於心,非性之外別有一理為忠也。恕即推是性於人,非性之外別有一理為恕也。然則性者萬理之統宗歟!理之名雖有萬殊,其實不過一性。”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終於找到了


細讀這段話,他認為“性”貫穿於理、道、德、誠、命、忠、恕等儒家所強調的各個方面。而張學智在其所著的《明代哲學史》一書中,則對薛瑄的這個觀念做出瞭如下的總結:“薛瑄以道德理性的普遍性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把天道(性、理、誠等)和人事(忠、恕、仁、義、禮、智等)貫通,把主要講天道、性命的《中庸》、《易傳》和主要講人倫日用的《論語》、《孟子》等貫通。這表明薛瑄雖然主要是一個實踐之儒,但對儒家形而上的境界是有體會的。與那些只注重體認心中四端而不能將之進至本體境界的儒者不同。”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終於搞清了墓園的方向


對於“復性”這個觀念,薛瑄在《讀書續錄》卷六中說過如下一段話:“聖人教人博文致知,格物明善,凡知之之功,皆明此心之性也。教人約禮誠意正心固執凡行之之功,皆踐此心之性也。”


對於這段話,容肇祖在其所撰的《明代思想史》中給予了這樣的評價:“這是很清楚的,他注重明性復性之功,而封斷了博學致知的一條路了。他把致知解作明此性,而程朱以來‘即物窮理’,古人‘博學審問’的工夫都可廢了。明性復性是‘涵養’‘用敬’的工夫,故此我們可以說,由程頤、朱熹開闢下來的兩條路徑,到薛瑄則只剩‘用敬’的一條路了。”


容肇祖認為,薛瑄如此的強調“復性”,就等於說堵住了通過刻苦學習而達到頓悟之途,而他的這個做法就等於將成都學派所強調的兩條路徑變成了一條,而這條路就是強調一個“敬”字。


對於“敬”字的重要性,薛瑄多有強調,我引用其兩句如下:“人不持敬,則心無頓放處。”、“人不主敬,則嗜慾無涯,馳騖不止,真病風狂惑之人耳。”


那麼,薛瑄為什麼把“敬”字看的如此重要呢?張學智在《明代哲學史》中予以了這樣的解讀:“敬是二程、朱熹修養功夫的基本方面,二程欲消除周敦頤所受的道家影響,以敬字易‘靜’字。朱熹把二程關於敬的思想具體化為‘靜時涵養,動時省察’,以與他的已發未發、中和、性情諸說相對應。薛瑄繼承了朱熹以敬為修養基礎的思想,他說:‘千古為學要法,無過於敬,敬則心有主而諸事可為。’(《讀書錄》卷五)敬的主要內容是心有主。主是主之以天理,這是實;主之以天理則心能容受外物而不為所溺,這是虛。”


從以上的這論述即可看出,薛瑄並非只是亦步亦趨地重複程、朱觀念,而是他有著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在很大程度上,他彌補了前賢在一些論述上的不嚴密。經過他的努力,程、朱學派在理論上會變得更為完善,薛瑄被後世稱之為“大儒”,也正是因為如此吧。


薛瑄在朝中為官時,為一件事得罪了都御史王振,為此他被關進監獄判了死罪,之後他的三個兒子主動提出一個願意代父受死,另外兩個可以去充軍,即使這樣,王振還是不答應,後來終因一個人的哭泣而讓王振感動:“及當行刑,振蒼頭忽泣於爨下。問故,泣益悲,曰:‘聞今日薛夫子將刑也。’振大感動。會刑科三覆奏,兵部侍郎王偉亦申救,乃免。”後來在他人的救助下,薛瑄終於被免職還家。


後來薛瑄又被招入宮中再次入職,之後又趕上于謙被汙下獄,薛瑄極力救助,終於還是鬥不過那幫人,於是他堅決辭職,而後回鄉研讀學問,之後就寫出了那《讀書錄》和《讀書續錄》。


明天順八年,他在家鄉去世,終年72歲。皇帝聽說後,贈薛瑄禮部尚書銜,諡文清,故而後世多稱他為“薛文清公”。因為薛瑄在理學上所做出的貢獻,到了隆慶六年,朝廷同意把他的牌位“從祀先聖廟庭”,而他所撰的《讀書錄》也曾成為那時的教科書。


薛瑄之墓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裡望鄉平原村。沿坡路下山又回到省道上,司機說導航能認識近路,直接向南插20多公里以後到達萬榮縣裡望鄉,在鎮上向老者打問平原村如何走,老者說你們是來找薛夫子墓地吧。這裡的鄉親們仍然未曾忘記這位大儒,聞此讓自己的心中有些感動。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入口原來在這裡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斷壁殘垣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屹立


我告訴老者,自己正是來拜訪這位前賢,老人依然慢悠悠地跟我說:“沿此西轉二里地就是。”按其所指,前行不到二里就到達平原村,在村口的丁字路上就看到了磚雕壘的影壁,大字寫著“真儒裡”,上面的小字用磚雕刻著“薛文清故里”,餘外未見它物。看來這裡不是薛瑄墓所在地,於是四處尋找老鄉。


不知為何今日的村中卻少見行人,終於見到了一位老人,其聞我所言,立即站在原地給司機指路。老人對里程頗為敏感,他說從這裡開到薛夫子墓,總計是六百米。按老人所言,而後看著車上的里程錶,果真走出了六百米就看到了路旁的一個牌樓,這個石雕牌樓上刻著“尚書陵”三個字,看來是找對了地方。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新修的大門及院牆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通往墓園的路


沿此北行是僅容一車的土道,約走三百米就看到圍牆內一片陵園,然磚制圈門上卻沒有任何文字和名稱。陵園面積很大,看上去近百畝左右,有十幾塊立碑的墳,餘外還有數不清的無碑墳頭,只好逐碑看哪個是薛瑄之墓。看過一圈竟無所發現,司機甚至懷疑是否又走錯了,但直覺告訴我應該就是這裡。我在陵園內重新轉一遍,在陵園的左角有一座僅剩木架的享殿,剛走進裡面,“轟”的一聲飛起不少只大鳥,除一隻啄木鳥楞楞地看著我外,其餘的不能認識是什麼品種。


薛瑄的著作中,最形象的一段應該就是日光和飛鳥的比喻,而今我在這裡突然遇到了這麼一群鳥,雖然我不知道薛瑄當年所說的飛鳥包不包括啄木鳥,但這群鳥迎著陽光飛去,卻讓我又想起了薛瑄的那段著名比喻,我本能地覺得這個墓雖然看不到名稱,但一定跟薛瑄有關係,我覺得飛起的這群鳥正是薛夫子給我的暗示。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薛公坊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新舊雜陳


一念及此,堅定了我繼續探訪的決心,於是在這個荒蕪的墓園內,一塊碑一塊碑地繼續看下去。在探訪的過程中,無意間覺得殿前有兩通石碑較為奇特:一大一小碑前後相鄰,之間空隙不足一米。這種立碑方式在其他墓園中未曾見到過,看來有必要搞清楚其中的奧妙。然而這兩塊碑相距太近,後面的一塊很難看清上面的文字,於是我趴在兩碑之間的空隙向裡探看,一看就得到了結果,因為碑上刻著“薛文清公之墓”幾個大字。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通往墓園道路的影壁


終於找到了,無意間的所得讓我大感興奮。雖然如此,但我依然奇怪於為何這兩塊碑靠得如此之近。我站在那裡端詳一番,猛然醒過味兒來:整個墓園是倒過來的。不,這種說法不準確,應該說:我進墓園時走的是後門,因此我看到的一切都應該倒過來。要想搞清楚薛瑄家族墓的整體規制,就需要探訪墓園的前方,於是立即向墓園的深處走去。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尚書陵


踏著一片片的荒草慢慢前行,我特別擔心這草叢中會出現蛇一類的東西,於是順手拿起一根枯枝,一邊走一邊用樹枝劃拉著前方的草叢。走到深處方看到是一片面積不小的桃花林,從墓園殘破的圍牆來看,這片桃花林已經不屬於墓園的位置。當然,我不能確定在歷史變遷中,那片桃花林原本的歸屬,但我隱隱覺得這片桃林應當就是陵園正門所在之處。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當地名人分列兩旁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廣場的形制


經過一番探訪,基本上搞清了薛瑄家族墓園的形制:墓園基本上呈矩形狀,三面均有圍牆,而圍牆的築牆方式是黃土高原上經常使用的乾打壘,這種築牆方式據說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而今我所看到的墓園,其中的一半已經倒塌,僅是入門處的一面牆為磚牆,這些磚牆也已變得殘破不堪。從磚色看,這面磚牆也是近些年重新蓋起者。如此想來,這處看似荒蕪的巨大墓園,其實仍有人在進行有限的整修。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薛瑄雕像

薛瑄:理即在氣中 (下)

旁邊還有王勃


出平原村右轉沿鄉道南行約10公里到達萬榮縣城解店鎮,鎮中廣場的左側闢出一塊地方,約有五、六百平米大小,兩兩相對擺著六座半身雕像,其中包括三王及薛瑄,然雕像的面部太過現代,我本是想做人物的配圖之用,這些顯然差強人意。但轉念一想,那些古人究竟長什麼樣子不也沒有照片嗎?畫像是否真符其人,包括孔夫子的畫像都有很大的爭議,況他人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