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为了能让他人理解这个观念,薛瑄讲述了一段著名的日光与飞鸟的比喻:“理如日光,气如飞鸟,理乘气机而动,如日光载鸟背而飞,鸟飞而日光虽不离其背,实未尝与之俱往,而有间断之处,亦犹气动而理虽未尝与之暂离,实未尝与之俱尽而有灭息之时。气有聚散,理无聚散,于此可见。”


薛瑄把“理”比喻成阳光,而把“气”比喻成飞鸟,鸟在空中飞翔,阳光照在它的身上,就如同它背负着阳光也在飞,因此,这就像是“理”随着“气”在飞。但是鸟飞翔的过程中,阳光却一直照在它的身上,这就如同“气”动时,“理”没有离开“气”。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薛瑄撰《薛文清公从政录》明万历间绣水沈氏刻《宝颜堂秘籍》本


而换一个角度来说,虽然鸟在飞,阳光也一直跟着它在飞,而实际阳光并没有飞行,这也正说明“气”聚和“气”散时,“理”没有离开“气”,并且也没有聚散。从而薛瑄得出的结论是:当“气”尽时,“理”仍在。这就等于说,物质的外形破灭之后,世间的真理仍然存在于宇宙间。从这个角度而言,薛瑄不仅遵奉朱子观念,同时他也对程、朱理学有所弥补,这也正是他对理学做出的贡献。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在四围探访一番,没能找到薛瑄墓


薛瑄的另一贡献则是他所强调的“复性”论,他认为儒学的观念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性”字,比如他在《读书续录》卷六中说:“圣人相传之心法,性而已”,而在该书的卷三中他又说:“千古圣贤之言,一性字括尽。”李元庆在《此心惟觉性天通——薛瑄的心性论和复性说》中总结到:“以‘性’括尽一切的泛性论,是表现薛瑄性论的最本质特色。”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杂草丛生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一一细看碑名


既然“性”这么重要,但后世却对此不重视,为此薛瑄感叹说:“自孔孟以后皆不识性”,因此,他要恢复孔孟所强调的“性”。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此碑上竟然没有字


那么“性”是什么呢?薛瑄在《读书录》卷五中予以了详细的解释:“仁义礼智即是性,非四者之外别有一理为性也。道只是循此理而行,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道也。徳即是行此道而有得于心,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徳也。诚只是性之真实无妄,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诚也。命即是性之所以出,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命也。忠即尽是性于心,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忠也。恕即推是性于人,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恕也。然则性者万理之统宗欤!理之名虽有万殊,其实不过一性。”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终于找到了


细读这段话,他认为“性”贯穿于理、道、德、诚、命、忠、恕等儒家所强调的各个方面。而张学智在其所著的《明代哲学史》一书中,则对薛瑄的这个观念做出了如下的总结:“薛瑄以道德理性的普遍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把天道(性、理、诚等)和人事(忠、恕、仁、义、礼、智等)贯通,把主要讲天道、性命的《中庸》、《易传》和主要讲人伦日用的《论语》、《孟子》等贯通。这表明薛瑄虽然主要是一个实践之儒,但对儒家形而上的境界是有体会的。与那些只注重体认心中四端而不能将之进至本体境界的儒者不同。”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终于搞清了墓园的方向


对于“复性”这个观念,薛瑄在《读书续录》卷六中说过如下一段话:“圣人教人博文致知,格物明善,凡知之之功,皆明此心之性也。教人约礼诚意正心固执凡行之之功,皆践此心之性也。”


对于这段话,容肇祖在其所撰的《明代思想史》中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是很清楚的,他注重明性复性之功,而封断了博学致知的一条路了。他把致知解作明此性,而程朱以来‘即物穷理’,古人‘博学审问’的工夫都可废了。明性复性是‘涵养’‘用敬’的工夫,故此我们可以说,由程颐、朱熹开辟下来的两条路径,到薛瑄则只剩‘用敬’的一条路了。”


容肇祖认为,薛瑄如此的强调“复性”,就等于说堵住了通过刻苦学习而达到顿悟之途,而他的这个做法就等于将成都学派所强调的两条路径变成了一条,而这条路就是强调一个“敬”字。


对于“敬”字的重要性,薛瑄多有强调,我引用其两句如下:“人不持敬,则心无顿放处。”、“人不主敬,则嗜欲无涯,驰骛不止,真病风狂惑之人耳。”


那么,薛瑄为什么把“敬”字看的如此重要呢?张学智在《明代哲学史》中予以了这样的解读:“敬是二程、朱熹修养功夫的基本方面,二程欲消除周敦颐所受的道家影响,以敬字易‘静’字。朱熹把二程关于敬的思想具体化为‘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以与他的已发未发、中和、性情诸说相对应。薛瑄继承了朱熹以敬为修养基础的思想,他说:‘千古为学要法,无过于敬,敬则心有主而诸事可为。’(《读书录》卷五)敬的主要内容是心有主。主是主之以天理,这是实;主之以天理则心能容受外物而不为所溺,这是虚。”


从以上的这论述即可看出,薛瑄并非只是亦步亦趋地重复程、朱观念,而是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他弥补了前贤在一些论述上的不严密。经过他的努力,程、朱学派在理论上会变得更为完善,薛瑄被后世称之为“大儒”,也正是因为如此吧。


薛瑄在朝中为官时,为一件事得罪了都御史王振,为此他被关进监狱判了死罪,之后他的三个儿子主动提出一个愿意代父受死,另外两个可以去充军,即使这样,王振还是不答应,后来终因一个人的哭泣而让王振感动:“及当行刑,振苍头忽泣于爨下。问故,泣益悲,曰:‘闻今日薛夫子将刑也。’振大感动。会刑科三覆奏,兵部侍郎王伟亦申救,乃免。”后来在他人的救助下,薛瑄终于被免职还家。


后来薛瑄又被招入宫中再次入职,之后又赶上于谦被污下狱,薛瑄极力救助,终于还是斗不过那帮人,于是他坚决辞职,而后回乡研读学问,之后就写出了那《读书录》和《读书续录》。


明天顺八年,他在家乡去世,终年72岁。皇帝听说后,赠薛瑄礼部尚书衔,谥文清,故而后世多称他为“薛文清公”。因为薛瑄在理学上所做出的贡献,到了隆庆六年,朝廷同意把他的牌位“从祀先圣庙庭”,而他所撰的《读书录》也曾成为那时的教科书。


薛瑄之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沿坡路下山又回到省道上,司机说导航能认识近路,直接向南插20多公里以后到达万荣县里望乡,在镇上向老者打问平原村如何走,老者说你们是来找薛夫子墓地吧。这里的乡亲们仍然未曾忘记这位大儒,闻此让自己的心中有些感动。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入口原来在这里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断壁残垣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屹立


我告诉老者,自己正是来拜访这位前贤,老人依然慢悠悠地跟我说:“沿此西转二里地就是。”按其所指,前行不到二里就到达平原村,在村口的丁字路上就看到了砖雕垒的影壁,大字写着“真儒里”,上面的小字用砖雕刻着“薛文清故里”,余外未见它物。看来这里不是薛瑄墓所在地,于是四处寻找老乡。


不知为何今日的村中却少见行人,终于见到了一位老人,其闻我所言,立即站在原地给司机指路。老人对里程颇为敏感,他说从这里开到薛夫子墓,总计是六百米。按老人所言,而后看着车上的里程表,果真走出了六百米就看到了路旁的一个牌楼,这个石雕牌楼上刻着“尚书陵”三个字,看来是找对了地方。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新修的大门及院墙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通往墓园的路


沿此北行是仅容一车的土道,约走三百米就看到围墙内一片陵园,然砖制圈门上却没有任何文字和名称。陵园面积很大,看上去近百亩左右,有十几块立碑的坟,余外还有数不清的无碑坟头,只好逐碑看哪个是薛瑄之墓。看过一圈竟无所发现,司机甚至怀疑是否又走错了,但直觉告诉我应该就是这里。我在陵园内重新转一遍,在陵园的左角有一座仅剩木架的享殿,刚走进里面,“轰”的一声飞起不少只大鸟,除一只啄木鸟楞楞地看着我外,其余的不能认识是什么品种。


薛瑄的著作中,最形象的一段应该就是日光和飞鸟的比喻,而今我在这里突然遇到了这么一群鸟,虽然我不知道薛瑄当年所说的飞鸟包不包括啄木鸟,但这群鸟迎着阳光飞去,却让我又想起了薛瑄的那段著名比喻,我本能地觉得这个墓虽然看不到名称,但一定跟薛瑄有关系,我觉得飞起的这群鸟正是薛夫子给我的暗示。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薛公坊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新旧杂陈


一念及此,坚定了我继续探访的决心,于是在这个荒芜的墓园内,一块碑一块碑地继续看下去。在探访的过程中,无意间觉得殿前有两通石碑较为奇特:一大一小碑前后相邻,之间空隙不足一米。这种立碑方式在其他墓园中未曾见到过,看来有必要搞清楚其中的奥妙。然而这两块碑相距太近,后面的一块很难看清上面的文字,于是我趴在两碑之间的空隙向里探看,一看就得到了结果,因为碑上刻着“薛文清公之墓”几个大字。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通往墓园道路的影壁


终于找到了,无意间的所得让我大感兴奋。虽然如此,但我依然奇怪于为何这两块碑靠得如此之近。我站在那里端详一番,猛然醒过味儿来:整个墓园是倒过来的。不,这种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我进墓园时走的是后门,因此我看到的一切都应该倒过来。要想搞清楚薛瑄家族墓的整体规制,就需要探访墓园的前方,于是立即向墓园的深处走去。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尚书陵


踏着一片片的荒草慢慢前行,我特别担心这草丛中会出现蛇一类的东西,于是顺手拿起一根枯枝,一边走一边用树枝划拉着前方的草丛。走到深处方看到是一片面积不小的桃花林,从墓园残破的围墙来看,这片桃花林已经不属于墓园的位置。当然,我不能确定在历史变迁中,那片桃花林原本的归属,但我隐隐觉得这片桃林应当就是陵园正门所在之处。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当地名人分列两旁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广场的形制


经过一番探访,基本上搞清了薛瑄家族墓园的形制:墓园基本上呈矩形状,三面均有围墙,而围墙的筑墙方式是黄土高原上经常使用的干打垒,这种筑墙方式据说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今我所看到的墓园,其中的一半已经倒塌,仅是入门处的一面墙为砖墙,这些砖墙也已变得残破不堪。从砖色看,这面砖墙也是近些年重新盖起者。如此想来,这处看似荒芜的巨大墓园,其实仍有人在进行有限的整修。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薛瑄雕像

薛瑄:理即在气中 (下)

旁边还有王勃


出平原村右转沿乡道南行约10公里到达万荣县城解店镇,镇中广场的左侧辟出一块地方,约有五、六百平米大小,两两相对摆着六座半身雕像,其中包括三王及薛瑄,然雕像的面部太过现代,我本是想做人物的配图之用,这些显然差强人意。但转念一想,那些古人究竟长什么样子不也没有照片吗?画像是否真符其人,包括孔夫子的画像都有很大的争议,况他人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