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丨随处可见的平凡,扑面而来的特别

红线缝制,毛边处理,小于普通书的尺寸,厚于普通书的纸张。

一本小小、厚厚的红书,展现于眼前——《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好特别的一本书。

这是一位从没学过绘画的普通人——饶平如的作品,记录了他和妻子毛美棠的一生,豆瓣的评分高达9.0。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丨随处可见的平凡,扑面而来的特别

平如退休以后,才开始作画,试图把留存于脑海中的种种画面呈现在纸上,给儿孙们看。谁曾想到,就是这样的无心之作,居然被出版社相中,印刷成册。

这是一个老人自学绘画的故事,是一个社会演化发展的故事,更是一个“相思始觉海非深”的爱情故事。

1、 记忆中的特别

时局动荡,命途多舛,平如一家在战乱和时代变迁之中,不得不把一些贵重的首饰、皮衣送去当铺,而留在平如脑海中的那些场景却始终没能抹去。

他甚至记得几十年前一家米粉店的名字,甚至记得美棠第一次做肉圆的场景,甚至记得结婚时那盏油灯的构造……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丨随处可见的平凡,扑面而来的特别

《十三邀》有一集采访许倬云先生,许先生说,现在的教育培养出的都是搜索机器。

我们有了越来越强大的搜索引擎,所以不再强求自己把所有的知识全部记忆在脑海中,我们有了随手可拍摄的设备,所以也不再用心去记忆眼前的场景。

古时候,一封信要写上几天,一张画要画上几年,那种倾情之作,尽心之作,已经是我们现在完全无法体会到的。

书法、篆刻、绘画……这些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完成的一件作品,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似乎已经无法完成。

文字、照片、录像……这些快速而便捷的作品,被存于硬盘、存于云端,却常常没有存在脑海、存于心中。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丨随处可见的平凡,扑面而来的特别

生活中的点滴平凡,或许只是别人眼中最微不足道的,但可能却是我们人生中最为特别的记忆。

饶平如老先生就是这样,记忆太满,溢出脑海,流于指尖,便成了画册。

珍贵的东西,影印出来,写下来,保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质感,可触摸。时间久了,再平凡的东西也渐渐显得特别。

2、 躲在背后的特别

编辑、设计,这些平日里看不见的存在,却是书本出版的必备。作者赋予书籍灵魂,编辑与设计则帮助作者将内容展现,一本书的出版是几方合作的成果。

阴牧云,作为《平如美棠》这本书的编辑,敏锐地发现了选题,并将饶平如老先生的作品整理汇总。

朱赢椿,作为《平如美棠》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师,在书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做着权衡。既要忠于作者的想法,又要使书显得特别。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丨随处可见的平凡,扑面而来的特别

这群平时隐藏在书籍背后的人物,都是最为普通的工作者,他们平日里所做的努力全是让书籍得以尽早问世,而待到书籍印刷成册,他们又是默默躲在书背后的人。

他们不想喧宾夺主,只想将文字内容与书籍的呈现方式融为一体。

默默无闻,悄悄躲藏,意味着不急功近利,不追名逐利,但每一本特别的书的问世,却又都离不开这群平凡之人的付出。

3、 纸质书的特别

纸质书是否会消失?电子书的便捷是否真的会有朝一日让我们不再需要纸质书?或许《平如美棠》可以给出我们答案。

从文字上来说,这尽是一位老人质朴人生的描写,从画作来看,这尽是这位老人发自内心的动情之作。电子书如此发达的时代,这本书却似乎还没有出现电子版。

不是电子书不能呈现图片,而是电子书会让这些画作失去情感。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丨随处可见的平凡,扑面而来的特别

微微泛黄的纸张,毛糙的书边,一边读还一边会有纸屑飘落,翻至装订之处,红绳做的装订线还清晰可见。

是书籍,亦是画作。

电子阅读器轻便快捷,可以模仿翻页,可以做得形象逼真,却始终做不出那种纸质书捧在手里的墨香,做不出纸张的质感,做不出一屋子藏书的满足感。

捧在指尖,背在包里,好沉甸甸的特别。

4、 平凡人的特别

这是一位极为平凡的作者,如我们的祖辈一样,经历战争, 接受父母之命,经历时代的变迁,仅仅是一位普通人。

他甚至都没有专门学过绘画,没有学过毛笔字。他的笔下,没有浪漫诗人那种动人的词藻,也没有专业作家那种文采斐然。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丨随处可见的平凡,扑面而来的特别

但这又是一位极不平凡的作者,他花了四年时间,画了400多幅画。

他的作品完全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出版,他的作品仅仅是对平凡生活的记录,对亡妻的无尽思念。

然而,就是这种真挚不功利,就是这种长久积累后迸发出的火花,才让他为广大读者所熟知。正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爱,所以笔下才有情。

在物欲与外界的喧嚣中,能静下心来创作,忠于内心的普通人,真的好特别。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丨随处可见的平凡,扑面而来的特别

结语

我们常常去追求精彩刺激,却忘了平凡才是常态。再回过头去看看平凡之中生出的特别,也好动人。

END


总是阅读,常常思考,有时输出。我是免葱同学,关注我的头条号,努力做个文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