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讓他自由,還是制定規則?執行規則太難

有一次去堂妹家,發現她家裡面的箱子櫃子都上鎖了。這鎖看起來還挺實用的,能防止孩子翻箱倒櫃。

當然,她這麼做,就是想告訴她兒子:不可以翻箱倒櫃,翻箱倒櫃很危險。

確實,有孩子的地方,就會有危險。危險越大,我們的恐慌情緒就越重。而我們就越加需要一樣方法來防範危險,治療我們的恐慌情緒。

給孩子制定規則,將孩子置於規則的保護範圍內,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防範孩子四處活動時的危險,又可以防止我們恐慌、焦慮等情緒的蔓延。

所以,我們會給孩子制定各種各樣的規則。

比如說:不能吃紙,不能吃手,不能玩水,不能咬人,不能不講衛生,不能不文明,不能翻箱倒櫃,不能攀爬到高處,不能玩帶電插座。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讓他自由,還是制定規則?執行規則太難

但是,我們若給孩子制定太多的規則,恐怕會限制孩子的好奇心,會妨礙孩子想象力的鍛鍊,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所以,要給孩子自由,不要給孩子那麼多條條框框的思想也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育兒方法。

他們認為,既然是給孩子自由,就不如干脆放手不管,讓孩子自己管自己。他們篤定地相信,孩子天生就會管理自己,只要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長大成人。所以,他們奉行站在一旁觀看孩子的主張。

尤其當教育孩子變得非常艱難、非常頭疼和非常不愉快時,他們會很無奈地說出:“我管不了你了,你就自己成才吧!”這樣,也給奉行站在一旁觀看孩子的人很大的鼓勵。因為他們覺得正是因為我們的主動管教,才造成了這樣的艱難。

可是,如果給孩子那麼多自由,那我們的焦慮與恐慌又如何消除呢?我們還要不要給孩子制定規則呢?這是個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一番。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讓他自由,還是制定規則?執行規則太難

自由的孩子就真的好嗎?

育兒專家李躍兒在《關鍵期關鍵幫助》中提到這麼一個實驗。

有人拿小豬做實驗,先將它們放養在山上,讓它們在山上自由自在地跑來跑去。

緊接著,工作人員再給小豬設置柵欄,圍上細細的鐵絲網。但是,小豬嘗試了一下就破欄而出。

下一步,工作人員給一邊的柵欄一直通電,而另一邊的柵欄時而有電時而無電

在一直通電的柵欄裡的小豬,嘗試了很多次之後,便放棄了衝擊柵欄。40天之後,工作人員拿掉柵欄上的鐵絲網,電也不復存在,小豬卻一直在這個柵欄裡面活動。

相反,那些生活在時而有電時而無電的柵欄裡的小豬,會反覆衝擊柵欄。失敗了,就退縮在一旁,成功了,就興奮地在外面野跑。如此反覆折騰,這群小豬食量下降,很多小豬都生病了。

這個實驗說明,規則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但是,這個實驗有個缺陷,那就是為何不讓小豬一直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在山上跑呢?工作人員為何還要在實驗中設置一個時有時無的規則呢?

因為這個世界也有一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規則。對於它,我們人類除了遵守,就只能衝撞。

正因為沒有規則的世界並不存在,所以工作人員也在這個實驗中設置了一個時有時無的規則。

而讓規則時有時無,卻是因為執行規則的人,並沒有按照規則每次都給人懲罰。選擇性的懲罰,就讓規則變得時有時無。

但是,這個時有時無的規則,確實會讓孩子的精力和聰明才智都消耗在衝撞它之上。而心理學家通過取樣分組研究和比較也發現:有設計的兒童生活比沒有設計的兒童生活更有利於孩子適應社會。

育兒專家李躍兒認為:“

孩子將來必定要進入人群,對群體規則一定要了解並能自律地遵守,才能在未來的群體中被群體接納,才不會由於自己的行為造成人群對自己評價不好。當週圍的人的評價對孩子是不良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那樣一個不良的人。這種不良評價給孩子帶來的自我評價低,對孩子一生都會造成傷害。

所以說,自由的孩子並不是真的好。我們給孩子的自由,一定要有邊界。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讓他自由,還是制定規則?執行規則太難

遵守規則,也是人腦進化的結果。

需要給孩子制定規則,不止是適應社會的需要,也是人類大腦進化的結果。

阿爾瓦羅·畢爾巴鄂,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家,大腦可塑性研究的專家。他在《孩子的大腦:智商和情商的真相》一書中說到:“大腦內部有一塊專門的區域,用來設定限制條件,確保規矩被有效執行,幫助人來適應那些在遵守規矩時所產生的不適感。這塊區域被我們稱為前額葉皮質,也是獲得幸福感的關鍵區域。”

而前額葉皮質受損的病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不懂得尊重別人設立的限制條件,也無法遵守社會規則。

所以,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人腦也對遵守規則進行了分工處理。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讓他自由,還是制定規則?執行規則太難

規則的分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給孩子制定規則是必要的,讓孩子遵守規則也是十分需要的。

但是,沒有人會天生就喜歡被規則束縛。阿爾瓦羅·畢爾巴鄂說:“最不願意在教育過程中設定各種限制的人恐怕就是孩子自己了。如果想看到一個孩子的陰暗面,恐怕沒有什麼比設定限制更好的辦法。在面對以前不存在而現在又不得不遵守的規矩時,即使是最可愛的孩子也會變成一個小惡魔。”

面對如此頭疼的工作,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可以先根據規則的安全性和靈活性,對它進行分類。

  1. 必須堅定執行的規則。對於那些確保孩子安全的規則,必須堅定執行,不能有半點疏忽。比如不能觸摸帶電插座,不能跑到大馬路上玩耍,不能獨自去游泳,不能喝洗衣液。
  2. 可以酌情放下的規則。有些規則,遇上特殊情況,就要根據情況來變通,不能一味地堅持規則。比如,不能跟其他孩子打架。但是,當其他孩子已經欺負到他頭上,他若再不進行反擊,就容易讓自己變得懦弱,而無法保護自己。這個時候,孩子就應該放下心中的規則,果斷地跟欺負他的人幹上一架。
  3. 可以靈活執行的規則。有些規則,對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影響不是那麼大,執行有利,不執行也不一定有害。對於它們,就需要靈活執行。比如,每天要洗澡。但是,有一兩天不洗澡也沒有嚴重的壞處,所以,就不要對孩子一次不洗澡而再三計較。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讓他自由,還是制定規則?執行規則太難

規則的執行方法。

制定規則很容易,執行規則很痛苦。因為孩子那種撕心裂肺的喊叫,會讓我們放棄執行規則,對他們做出妥協和讓步。

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所以,制定了規則,還是要好好執行,才能有效果。

而對於執行規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簡·尼爾森所推行的“正面管教”。它要求父母,利用好自己的權威,和善且堅定地執行規則。

例如,面對孩子觸摸帶電插座的問題,你是站在一旁絮絮叨叨地說“不可以觸摸帶電插座”,還是立馬走過去,果斷地將孩子抱走,讓他遠離帶電插座呢?

顯而易見,你會選擇後一種。因為後一種效果最明顯。

那麼,你在遇到孩子破壞其他規則時,是不是也應該像果斷抱走孩子那樣,和善且堅定地執行規則呢?

但是,在和善且堅定地執行規則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1. 發現立即執行。如果你在第一次發現孩子做出不良行為時,就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做出制止,那麼你也避免了孩子大腦神經元所產生的負面連接。或者你再次發現孩子做出不良行為,就立即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做出制止,你也避免了孩子大腦神經元的再次負面連接。這樣,你都可以減少以後處理孩子不良行為時的工作量。
  2. 發生之前就制止。當你發現孩子將要做一些危險的負面的不良的行為時,你可以當機立斷,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制止它。
  3. 執行要貫穿始終。孩子的天性是充滿好奇且勇於嘗試的。所以,在孩子因為你的制止而放棄一次不良行為時,這並不意味著他以後就不再出現。所以,執行要貫穿始終,要讓孩子徹底放棄對規則的挑戰。
  4. 執行要保持一致。一家人,每個人對規則的理解不一樣,執行起來也各不一樣。有的執行起來會很滿,有的執行起來會打折。但是,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就不能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否則,規則就變得毫無價值。所以,一家人在有關規則上要達成一致。這對孩子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讓他自由,還是制定規則?執行規則太難

總結

父母和善且堅定地執行規則,有利於孩子對社會的適應,讓他們更快速地融入群體之中;也可以將孩子置於規則的保護之下,讓他們在規則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作為負責任的家長,都要好好利用執行規則來加強孩子對社會的理解,讓他們堅定信心做一個有價值的社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