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5G技術的來源,polar碼的來龍去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勒坎在學術上可謂師出名門。而在博士畢業、回到故鄉土耳其的畢爾肯大學後,阿勒坎研究出了開創性的技術。


華為5G技術的來源,polar碼的來龍去脈


  在畢爾肯大學這所並不算著名的大學,阿勒坎十年磨一劍,終於在 2008 年大功告成,發表了主要用於 5G 通信編碼的極化碼技於是,華為與阿勒坎取得了聯繫,在這項技術的基礎上申請了一批專利,並且以阿勒坎的極化碼為基礎封鎖了一批專利。科技企業的國際競爭,是專利之爭,也是利益之爭,必須先下手為強。

5G 標準:師徒之爭

  華為在極化碼的基礎上開發出 5G 通信技術後,迎來了至關重要的 5G 標準投票——若能取勝,就能掌握 5G 通信網絡的話語權。

  在去年的 5G 標準投票中,華為推崇的極化碼,受到了美國高通公司的阻擊,高通推崇的是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碼。


華為5G技術的來源,polar碼的來龍去脈


  而 LDPC 碼的提出者,正是阿勒坎的導師加拉格。

  所以,在這場 5G 通信標準之爭的背後,是一對師徒的技術之爭。當然,表面上是技術之爭,背後也有國家利益之爭。

  以美國的高通為代表的通信業巨頭自然傾向於用美國人提出的編碼方法,但華為為代表的通信業新秀也希望在這個國際標準的制定中佔據先發優勢。在 5G 標準的制定中,經過複雜的博弈,最終形成了一個折衷方案:

  LDPC 碼成為數據信道的編碼方案;極化碼成為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

  所以,這是一種現實的結果,華為雖然沒有完勝,但也沒有完敗。高通也一樣,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一起發展 5G,誰也別把誰踢走。


華為5G技術的來源,polar碼的來龍去脈


  從技術層面來說,LDPC 在 1963 就發明了,但受限於當時的硬件條件,同時因為缺乏可行的譯碼算法,所以此後 30 多年間基本被人們忽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 1993 年貝魯等人發現了 Turbo 碼並用於 3G 與 4G 通信後,受 Turbo 碼啟發,人們對 LDPC 碼進行了改進。結果發現,LDPC 碼的性能比 Turbo 碼更好。

  所以,LDPC 碼被認為一種比較成熟的老牌編碼方案,效果確實是不錯的。但極化碼的優勢是計算量小,用小規模的芯片就可以實現,比較適應於 5G 的小基站,而且採用這種編碼方法的硬件商業化後設備成本低,因此也極具競爭力。

  控制信道

  上文提到,華為主推的極化碼主要用於 5G 的控制信道編碼,這是什麼意思呢?

  控制信道是用來傳輸指令和同步數據的,這就好像我們打開電腦時,電腦需要讀取硬盤上的信息,這就需要給硬盤通電,這個通電過程就是由控制信號來傳遞的。

  所以,簡單地說,華為的 5G 極化碼方案爭取到了“給電腦硬盤通電的管制權”,而不是“傳輸硬盤上的電影數據的權力”。


華為5G技術的來源,polar碼的來龍去脈


  從數據量來說,控制信道的數據量要小很多,碼塊長度一般在 20-300 比特之間——這就好像你不是要傳輸高清的電影數據,只是要把電腦打開,不需要那麼多數據量來完成開機這個事情。而 5G 數據信道的碼塊長度要長得多,典型的數據量在 3000~8000 比特之間,而且碼塊非常多,其所傳輸的數據量比控制信道要高几個數量級。

  所以,從數據量大小來說,LDPC 碼取得的勝利更大一些,但這也不表示極化碼失敗了。畢竟,極化碼是一個新秀,還沒有在實踐上經過千錘百煉,所以只能等 5G 大規模商用以後,我們再來評估極化碼的優越性到底是不是真的好。

  對於極化碼來說,長度為N的數據塊,其編碼的複雜度是O(N log N)。而根據祖師爺香農的判據,這已經到達了 5G 編碼的最優極限。

  所以,華為看好極化碼的未來,因為它極富理論優勢。而且華為已經在 5G 產業化上走得很遠了。因此,我們不難理解華為的底氣:因為掌握了技術,即使遭遇貿易戰,華為也有勝利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