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臣童贯生平是怎样的?这个人在北宋末年起到了什么作用?

亘古怀念说史


靖康元年,在金军大举进攻的时候,宋军却在逮捕一名之前权倾天下的宦官,而且这名宦官还被封了王,因为在他手握西北的军政的时候,他带领部队收复了宋朝一直想收复的燕云十六州。

被封王的宦官

可能你看到这里,觉得这个人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但狐狸尾巴还是藏不住,当金军开始侵略宋朝时,这哥们立刻选择了逃跑,这样皇上才意识到他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小人,派人抓捕他。

这个宦官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童贯,而且还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

复起,领枢密院,宣抚河北、燕山。宣和七年,诏用神宗遗训,能复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遂封广阳郡王。——《宋史》

宦官顾名思义是太监的意思,太监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比较低贱的职位,但太监也是和皇帝走的很近的一个职业,如果能得到皇帝的喜爱,那么这个太监会变得有权有势,把文武百官踩在脚底下,童贯便是其中之一。

北宋时期有六大奸贼,童贯便是其中一个,因为皇帝的信赖,童贯长期把持着北宋的军政大权,他和蔡京被人们称作“媪相”和“公相”,蔡京是“公相”,童贯是“媪相”。

更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太傅、泾国公。时人称蔡京为公相,因称贯为媪相。——《宋史》

祸国殃民,逼迫农民起义

童贯经常和蔡京等奸臣沆瀣一气,搜刮民脂民膏,强迫百姓大量劳作,在他主政期间为了便于自己的船队同行,还拆毁了很多桥梁,弄得百姓都非常憎恨他。

童贯的这些祸国殃民的行为导致东南的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糟糕,东南可是宋朝的主要经济来源,东南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宋朝的兴衰;后来的方腊起义也跟童贯的这些做法有着直接关系,虽然童贯平定了方腊起义,但这些农民起义开始撼动了宋朝的统治。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宋史》

而且在童贯平定方腊起义期间,耽误了和金人约定好共同讨伐辽国的协定,这让金人非常气愤,为金军进攻宋朝埋下了祸患。

谎报战功

童贯在获得军政大权以后,在没有丝毫胜算的前提下,强行命令西北军的著名将领刘法进攻朔方,刘法对童贯说:“现在进攻朔方,时机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失败。”,但童贯为了能够获得功劳,根本没把刘法说的话放在心里,还是强迫刘法率军进攻朔方。

刘法率领部队进攻朔方的时候,没有想到西夏军队早已经得到了消息,在他们行军途中设下了埋伏,结果刘法军队被西夏军队包围了,刘法拼命冲出包围,但还是被乔装成商人的西夏军队给杀了,然后西夏军队一鼓作气攻占了震武城,并且屠杀了当地的百姓。

童贯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如果让皇帝知道的话,自己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而且刘法是当时宋朝时期的名将,就这样死了肯定对军队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容易导致军队哗变;童贯为了不让皇帝知道这件事情,把兵败改成了大捷,让人连夜快马加鞭送到了皇帝那里去,这让很多知道实情的文武百官无不痛恨童贯的做法,但碍于童贯强大的权力和皇帝对他的信任,没有人敢站出来戳穿童贯的谎言。

法,西州名将,既死,诸军汹惧。贯隐其败,以捷闻,百官入贺,皆切齿,然莫敢言。关右既困,夏人亦不能支,乃因辽人进誓表纳款。使至,授以誓诏,辞不取,贯强馆伴使固与之,还及境,弃诸道上。旧制,熟羌不授汉官,贯故引拔之,有至节度使者。弓箭手失其分地而使守新疆,禁卒逃亡不死而得改隶他籍,军政尽坏。——《宋史》

童贯还借助这次所谓的捷报给自己的亲信升官,并且还把西北军调离到其他地方,让很多士兵有了思乡的情怀,西北军渐渐地出现了逃兵,军心开始大乱,这让北宋最后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军队变得弱不禁风。

畏罪潜逃

在金人撕毁盟约大举进攻宋朝时,童贯知道凭借自己手下的这些军队根本无力抵抗金军,所以童贯决定带领自己的两万军队跑路了,主帅都跑了,镇守河东的军队一下军心涣散了,金军很快就攻占了河东,进而有攻占了河北等地。

河北丢失后,宋徽宗面对不管是百姓还是文武百官对童贯的愤怒,他下令派人斩杀童贯,在南雄奉命诛杀童贯的部队追上了童贯,然后将童贯给斩杀了,一代奸臣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行未至,诏数其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迹其所至,莅斩之,及于南雄。既诛,函首赴阙,枭于都市。——《宋史》

总结:童贯的一生可谓是作恶多端,在他执掌大权的时候无论北宋的军队还是政治、经济被他弄得乌烟瘴气,致使宋朝国力每况日下,童贯对宋朝的危害不亚于蔡京,这也让童贯永远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留下了千古骂名。


秋香看电影


童贯是北宋末期的大奸臣。作为一个宦官,他竟能独领兵权 20 年,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他与另一个大奸臣蔡京相互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排挤朝臣,专横跋扈,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真可谓流毒四海,遗臭万年。

极尽谄媚得重用

童贯(1054 年—1126 年),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人。大约在神宗后期,年近 20 岁的童贯净身入宫,当了太监。据史书记载,童贯身材魁梧,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长着胡须,阳刚气十足,根本不像一个太监。这与他长大成人后才净身有关。童贯进宫后,投在大宦官李宪门下。这个李宪是宋神宗时期有名的宦官,他经常到前线监军,直接督战,立了不少战功,先后担任昭宣使、嘉州防御使、宣州观察使、宣政使、宣庆使、入内副都知等职。不过,李宪对童贯并没有特别关照,以致他入宫 20 多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但是,童贯由于经常跟着李宪,耳闻目睹,倒是学了一些行军打仗的知识,这成为他以后执掌兵权的重要资本。童贯头脑灵活,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意图,哪怕一些细微末节的东西,也逃不过他的眼睛。因此,他办事的时候总能想到别人心坎里去,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也就赢得了周围人的好感。总之一句话,童贯是个很会来事的人。

专横跋扈显权势

大观二年(1108 年)正月,童贯由原职升为武康军节度使,掌握了一方的军政大权。这年四月,童贯派兵收复了洮州(今甘肃临潭),接着又准备收复积石军(今青海贵德)。积石军与西宁接境,当时由羌族首领臧征扑哥占据。臧征扑哥居住在溪哥,号称王子。

童贯命西宁州知州刘仲武率部出击,臧征扑哥惊慌失措,只好投降。刘仲武没想到臧扑哥如此不堪一击,更为惊奇的是,臧征扑哥根本没有什么军马,出降人员连女人带孩子才 28 人。童贯也没有想到打了胜仗却是这个结果,但为了邀功,他有意夸大战功,伪造了许多臧征扑哥所用的器物,然后向朝廷报捷。

朝廷闻报,徽宗及百官非常高兴。五月,徽宗降诏,提升童贯为检校司空。徽宗还派使者把刘仲武请到京城,徽宗亲自接见,给予了奖励,并提拔了刘仲武的九个儿子。童贯打了几次胜仗,渐渐骄傲起来。在西北,天高皇帝远,他专制一方,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他擅自下令,在所辖各路招募身高力大的青年几万人,自号为“胜捷军”,作为自己的亲军,军官由自己任命,实际上成了他的私人武装。

不久,徽宗又想任命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个极为尊贵的名衔,相当于一品文散官,又相当于宋朝的使相。蔡京知道后,对徽宗说:“使相岂能授予宦官?”并拒绝签字用印。徽宗见蔡京态度坚决,只得作罢。这一次童贯没有得到此职,对蔡京更加怀恨在心。

童贯虽为宦官,但却有两个儿子,名字叫童师闵、童师礼。这两个儿子究竟是过继来的,还是在他做太监以前生的,无从考究。但是,就在童贯权势熏天的时候,童师礼却盛年早死,令童贯无比悲痛。徽宗知道后,命葬于童贯祖籍开封。当时,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所过之处,车马行人一律回避,可见童贯的威势是多么巨大。

临阵脱逃终被诛

宣和四年(1122 年)三月,徽宗又命令童贯为河东、河北两路宣抚使,屯兵于边境,抵御辽人的进攻。到宣和五年四月,童贯率兵收复了燕京,徽宗非常高兴,进封童贯为徐、豫两国公。这一年五月,金太祖阿骨打病死,完颜晟即位,这就是金太宗。金国副统帅粘罕因朝事回京,谭稹认为这是他建功的好机会,于是派兵趁机收复了已经划归金国的朔、应、蔚三州。粘罕得到消息大怒,于是带兵返回,大败宋军。徽宗非常生气,罢免了谭稹,让童贯继续掌管枢密院。由于宋神宗临终时有遗训,能收复燕云之地者,可封他为此地之王。所以宣和七年(1125 年)六月,童贯被封为广阳郡王。此后,朝中臣僚不再称他为“童太师”,而是称他为“童大王”了。

宣和七年十月,金国副统帅粘罕率兵南下,进攻太原。此时,病中的徽宗又派童贯前往太原应付。童贯见金兵来势凶猛,就派部将马扩、辛兴宗带了厚礼去见粘罕。粘罕指责宋朝趁他回京之机谋取金地,还接纳金国叛徒张觉,坚决不肯罢兵。粘罕还派使者到太原,告诉童贯,要想让金国罢兵,宋朝必须再割河北、河东两地给金国,否则的话,定要血染中原,倾灭宗社。童贯听后,又惊又怕,对金国使者说: “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金国使者咄咄逼人地说: “现在告诉你也不迟,还望你从速割地以谢罪!”

童贯感到此次大敌将临,自己倘若坚守,势必大败。现在徽宗病重,不如早日脱身,免担败军之责。童贯主意已定,便找来太原守将,对他们说: “此次金人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我作不了这个主,需速回京师面复皇上,再作定夺。”

十二月,童贯逃回汴京,金人相继占领了忻州、代州等许多地方,另一路大军直逼汴京。徽宗惊慌失措,急忙传位给太子赵桓,这就是宋钦宗。宋钦宗改明年为靖康元年。

当年七月,童贯、蔡京等再次被流放。童贯行到南雄州(今广东南雄),忽然京吏赶来,对他说: “有旨赐大王茶药,将宣召赴阙,命为河北宣抚,小吏特来驰贺,明日中使就到。”童贯听了大喜,随即留下京吏,等待京使。第二天,京使果然到来,却是监察御史张澂。童贯热情出迎,张澂命童贯跪地听旨。童贯听着,并不是要重新起用他,而是列数了他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童贯正要发问,却被京吏一刀砍下头来,结束了他的性命,死年 72周岁。

童贯掌握兵权 20 年,对于一个宦官来说,历史上确实少见。《宋史》对童贯的评价是: “穷奸稔祸,流毒四海,虽菹醢不偿责也。”意思是说,童贯祸国殃民,流毒四海,即使把他碎尸万段,剁成肉酱,也补偿不了他的罪责。


古猿人


北宋末年军事上的失败与宦官

童贯(1054~1126)早年曾随宦官大帅李宪到过西部边疆。在崇宁元年(1102)时,他只是入内供奉官。由于他在杭州结识了蔡京,并帮助蔡京做了宰相,作为回报,次年蔡京推荐他任内客省使、陕西走马承受,作为洮西经略使王厚的监军到了边疆。当年七月,以收复湟州,童贯进皇城使、果州剌史。十月,进皇城使、成州团练使。十二月,他的头衔由“熙河兰会路勾当公事”改为“熙河兰会路同措置边事”,即开始由传达命令者、监军向军队统帅转化。崇宁三年(1104)四月,论复湟鄯功,童贯又晋级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五月,又晋级为延福宫使,进定武留后。

崇宁四年(1105)春正月,童贯被任命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成为西部最高军事统帅,地位已居王厚之上 ○1。五月,宋军在西宁城下战败,王厚受到降级处分,童贯作为一方统帅却未受影响。大观二年(1108)正月,童贯被委任为武康军节度使、提举龙德宫、熙河兰湟秦凤路宣抚使。童贯不但成了统兵大帅,而且打破以前宦官不能作节度使的惯例,被授予节度使(须知这是许多武将终生为之努力而都未能得到的崇高荣誉)。从崇宁末年(1106)到政和元年(1111)童贯出使辽朝以前,童贯一直是西部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最高军事统帅。在此后,他又被任命为枢密院长官,即全国的军事首脑,但仍兼任西部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最高军事统帅。

评价童贯在西线宋夏、宋蕃战争中的功过,是一件很复杂的学术课题。它牵扯到宋朝该不该发动对夏、对蕃战争,牵扯到从崇宁到宣和二十多年间的战争过程及童贯个人的表现,牵扯到对这一时间段朝廷政治的总体评价等。这里不拟多言。只拟对童贯主持西部军事的结果略作分析。无庸赘言,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宋朝在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方面确有进展,其突出表现为收复湟、鄯、廓等州疆土(即所谓平定青唐)。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两点。

其一是西线战争使宋朝付出了沉重代价,新开拓的疆土更使宋朝财政增加了沉重负担,这对于北宋的最终灭亡都有直接影响。《宋史》卷四八六《外国传·西夏》、《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七、二八记载了此阶段宋夏战争的几次重大挫折。崇宁四年(1105),宋军在西宁城下战败,大将高永年被杀,宋军损失惨重,以致宋徽宗亲自下令治十八名帅臣的罪(包括王厚)。政和五年(1115)秋,宋军在臧底河城战败,“死者十四五,秦凤第三将全军万人皆没”。宣和元年(1119),宋军在朔方城下大败,大将刘法被杀,“死者十万”。这后二次大败,都对朝廷隐瞒了实情,最后一次,甚至“以捷闻”。宋夏连年交战,西夏国力确实受到削弱,不得不派使者给宋朝皇帝祝寿,但当宋朝皇帝赐给使者誓诏时,使者却拒不接受,宋朝官方设法“强之使持还”,“及边,遂弃之而去”,边境官员拾得上缴,童贯“始大沮”。这说明宋朝并没有能使西

夏屈服。

其二,关于西部战争给宋朝财政造成的沉重负担,宋徽宗即位之初,有旧党倾向的任伯雨等人就都讲过。但因其有党派色彩,故而所言情况人们或有疑问。然而政和八年,作为新党执政大臣、时任知枢密院事的邓洵武也有如下说法:[邓洵武奏]自西方用兵,禁旅减耗⋯⋯今非独兵势如此,而又财用匮乏,民力雕弊,人皆知之,无敢言者。臣令取诸路廉访使者所奏,去年兵食实数作榜通册,愿陛下置之御坐,时赐御览,则天下虚实可知。而史言:“诸路所筑城寨皆不毛,夏所不争之地,而关辅为之萧条”。宋朝的财政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值得提出的是,童贯主持西部军政,当时宋军主力聚集西部,童贯在这方面的胡作非为,还给后来的军事造成了深刻的隐患,给此后的战争败北埋下了伏笔。

宋徽宗时期吏治混乱与宦官

(一)宦官势力的膨胀

宋徽宗在位时期,宦官势力空前膨胀,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九《徽宗皇帝》讲,宣和年间,“时童贯为太师领枢密院,视宰相;师成为开府,亦视宰相。春秋大燕,巍然坐于宰相之上,与人主讲劝酬之礼。”南宋人徐度说:“宣和中,三公三孤皆具。太师三人:蔡京、童贯、郑绅;太傅一人,王黼;太保二人,郑居中、蔡攸;少师一人,梁师成;少傅一人,余深;少保二人,邓洵武、杨戬。” 据此,在当时三公三孤十人中,宦官竟有三人。又据南宋史学家李心传统计,宋徽宗在位时期,只有四位武将被授节度使官衔,却有宦官七人被授予。童贯是宦官中第一人 。其余六人是谭稹、梁方平、李縠、杨戬、蓝从熙、梁师成。另有宦官承宣使(留后)多人,可以查见者有:贾详(保康军节度观察留后)、郝随(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冯世宁(哲宗潜邸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杨震(钦宗潜邸,管勾高密郡王位,大观元年(1107)时任安徳军留后)、陈兢(宁武军节度观察留后)黄经臣(保徳军承宣使)、李彦(安德军承宣使)、张佑(随龙。彰德军承宣使)、刘瑗(武胜军一作清远军承宣使)。显然,宦官势力过于膨胀,是许多弊病的根源所在。

(二)宦官与宰执勾结掌控政局

宦官与宰执勾结掌控政局宋初以来,特别防范臣民结党,对宰执与宦官之间的勾结,防范尤其严密。但是,宋徽宗时期这方面明显削弱,出现了颇多宰执与大宦官勾结的情况。其中最典型的是蔡京与童贯、王黼与梁方平的勾结。前文已述,蔡京与童贯的勾结始于他们同在杭州时期。蔡京由于童贯的暗中举荐而做了宰相,童贯又因蔡京的举荐而做了西部统帅。他们共同主张西征夏、蕃,共同主持花石纲,建延福五位,共同决策联金灭辽(但最后宋朝出动主力伐辽时,蔡京改变了态度)。

在宋徽宗统治时期,尤其是其后期,宦官专权,与宰执、大臣勾结,胡作非为,使得政风败坏,正直的官员得不到提升和重用,趋炎附势、贪财牟利之徒窃据要位,严重地影响了吏治,加速了政治腐败。宦官势力恶性膨胀,造成了重大祸害,这些祸害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导因。


盘古一万年


从《水浒传》(100回)开始提起吧,《水浒传》中,童贯是四大奸臣之一,在与宋江一伙的对战中可以看出童贯本身能力并不出众,只是背靠宋徽宗这座大山,依赖身边的有能之士,再加上宋江有被招安之心,因此被三擒三放。宋江等108将被招安后,征辽平方腊,但功绩全被童贯所夺得,这只是小说的艺术加工,但也映射了童贯的所作所为。

事实上,童贯本事的确不大,前期上位跟蔡京为相后多次引荐脱不了干系,他本人的确打了不少的战,平定湟川四州,讨溪哥臧征,复积石军、洮州,累积军功,升职加薪,深受宋徽宗喜爱,竟不走朝廷程序而直接听皇帝命令行事。之后童贯继续为宋徽宗作战:

1.攻打西夏。西州名将刘法受童贯逼迫出塞遇敌伏击而死,童贯见无法隐瞒,竟向朝廷报捷,以攻抵过。后西夏无力支撑,童贯逼迫议和,还破坏军政旧制,强行将汉官安置在羌军之中,使汉官固守边疆,无情无义。

2.平定方腊。方腊一方约六万贼寇,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十五万兵众,到清河堰时方腊火烧城舍,童贯竟然连夜遁逃,后诸将相继赶到,收复诸城,童贯升为太师。

3.联金抗辽。联金抗辽并非童贯计策,但他却是贯彻得最为彻底的,北伐燕京时,率二十万军队大败而归,于是请金兵征辽,再用百万贯之资赎回燕京诸城。因恢复燕山之功,童贯列为三公,封为王爵,赏以封地。

童贯的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引起了靖康之难,完颜宗翰南侵,背弃宋金盟约,童贯非但不率兵抗敌,还畏首畏尾,逃回京师。如果他以郡王之身,率众全力对抗,或许也不会有靖康之耻,至少也不会那么严重。

童贯最后伏诛受刑是因为金给宋国下战书,童贯逃回京都,宋徽宗表面上下诏亲征实则是南逃躲灾,当时宋徽宗让童贯留守京都,但童贯却跟宋徽宗一起南逃了,路上逃难时怕走得慢还下令射箭,让他的卫兵不要拖沓,中箭者过百。结果因罪恶昭著,谏臣纷纷上谏,起初宋徽宗还想保住童贯,贬至上将军,后一降再降,最终罗列十大罪,枭首示众。

在我看来,童贯实际上是宋徽宗的传话筒,他就代表着宋徽宗本人,无德无能,德不配位。童贯恃宠而骄,贪赃枉法,的确罪无可恕,但也直接表现出他背后的宋徽宗轻信奸逆,软弱无能,在当时那个时代,宋徽宗的事例就是充分说明了俗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也有几分道理。


蒲公英壹號


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人,北宋权阉。因其生性巧媚,善于奉承,深得宋徽宗赏识。童贯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这亦是少数宋朝宦官专政的时期;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被册封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为广阳郡王。

出自宦官李宪门下,生性巧媚,“状魁梧,伟观视”。在杭州搜刮书画时,与蔡京勾结。蔡京通过童贯,使其书法作品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得以重返朝政。人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童贯后在西北监军,曾击破西夏,收复四川、洮州“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大观二年(1108年)五月,童贯成为北宋有史以来第一位宦官节度使。史家李心传说:“真庙以来,宦者官虽尊,止于遥郡承宣使而已”。但仍无法阻拦徽宗对童贯的赏识,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晋升太尉,领枢密院,但因乱权贪污而被时人称为“六贼”之一。

政和元年(1111年)出使辽国,私下与辽朝南院大臣马植秘谋收复燕云十六州。后马植化名赵良嗣潜入北宋,献联金抗辽之策。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宋廷遣童贯二十万军队北伐燕京,大败而回,严重暴露宋兵的腐化,为后来的靖康之难埋下祸根。

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童贯遣知熙州刘法出师攻统安城,西夏人伏兵击之,刘法败殁,震武军受围[1]。

宣和元年(1119年)四月庚寅,童贯以鄜延、环庆兵大破西夏人,平其三城。

宣和元年(1119年)秋七月甲寅,以童贯为太傅。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丁亥,改谭稹为两浙制置使,徽宗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与王渊、韩世忠率兵15万,镇压方腊起义,因功封太师。

宣和七年(1125年)宋钦宗继位后,以贯为东京留守,贯不受命而奉上皇南巡。贯在西边募长大少年号胜捷军,几万人,以为亲军,环列第舍,至是拥之自随。上皇过浮桥,卫士攀望号恸,贯唯恐行不速,使亲军射之,中矢而踣者百余人,道路流涕,于是谏官、御史与国人议者蜂起。初贬左卫上将军,连谪昭化军节度副使, 窜之英州、吉阳军。行未至,诏数其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澂迹其所至,莅斩之,及于南雄。既诛,函首赴阙,枭于都市。


杂谈小部落


提起童贯,人们想到他的第一个身份就是宦官。 宦官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不出宫门,对皇帝唯唯诺诺,只有躯体而没有思想的人。 传统史学研究者把童贯看成是一名心术不正、 排挤忠良、曲意逢迎的小人,再加上他的宦官身份,因此认为他仅仅是政治、 外交及军事任务的执行者,而不是思想者, 因此对童贯思想的研究非常有限。其实童贯从一名普通的宦官到受命领枢密院事,掌握宋朝军权长达 20 余年。在徽宗时期的政坛上,位高权重,处心积虑,成为当时众多对外思想与政策的始作俑者,他的思想对北宋末年社会和外交的影响不容小视。

童贯生于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卒于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字道夫,东京人。他“少出李宪之门。 性巧媚,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顺承”。 徽宗继位后,在杭州设置了明金局,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为徽宗在江南搜罗精巧之物,他因置办宝物得力,受到徽宗的信赖。 在蔡京的大力推荐下, 崇宁二年 (公元1103 年)童贯开始掌握兵权,监洮西军,与王厚收复湟州,又连复四州,因功迁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童贯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政和二年 ( 公元 1108 年 )12 月丙戌,为太尉;政和元年(公元 1111 年),进检校太尉;政和五年(公元 1115 年)二月庚午,领六路边事;政和六年(公元 1116 年)正月宣抚陕西、河北;同年九月,为开府仪同三司;政和七年(公元 1117 年)三月乙未,权领枢密院。从此,童贯全面总管军政,成为两宋历史上唯一的宦官执政。 童贯受命领枢密院事,成为全国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军事首长,也开了宦官主持枢密院之先河。

一、童贯开疆拓土的思想与行动

自童贯在崇宁二年(公元 1103 年)掌握兵权开始,他的心中就有着许多开疆拓土的梦想。 如果北宋政府不对外进行战争,童贯的权力就不可能提高与巩固, 因此童贯利用亲近皇帝的机会,劝徽宗征讨西夏。徽宗原来并没有征讨西夏的计划,但是在童贯的劝说下,次年,徽宗决定攻伐西夏,恢复神宗时期的疆土。徽宗令童贯监洮西军,合军十万取青唐。童贯认为这是提高个人地位的大好时机,只要勇往直前,夏军根本不是宋军的对手,胜利可唾手而得,如果在这场战争中获得胜利,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名利。

二、童贯“联金灭辽”的思想与行动

联金灭辽”在没有实现前,应该是一种对外思想。 首先提出这个想法的虽然并不是童贯,但由于童贯在宋代外交决策上的重要地位,使得他成为“联金灭辽”策略的主导人物。 政和元年(公元 1111 年),童贯即战胜西羌,击败西夏,九月,宋徽宗派遣郑允中、童贯使辽。 当时朝廷有人认为不妥,谓:“以宦官为上介,国无人乎? ”宋徽宗曰:“契丹闻贯破羌,故欲见之,因使觇国,策之善者也。”童贯到辽后,辽君臣相聚指笑曰:“南朝人才如此。 ” 童贯对辽臣的指点很愤恨,开始萌发攻辽的思想。 童贯出使归来,行至卢沟河时遇到燕人马植,因为马植在燕不得志,所以见到童贯后,马植就陈述取燕云的策略。 童贯听到后非常高兴,让马植归宋。 马植到宋朝后,赐姓赵,名良嗣,即赵良嗣。

童贯“联金灭辽”思想的萌发较为复杂,首先发源于童贯个人对辽的仇视心理。童贯出使契丹受到嘲笑,使他心中充满不快,天祚帝对珍奇之物的无限索取,也使童贯感到气愤。 天祚帝贪得中国玉帛珍玩,而童贯“所赉皆极珍奇,至运两浙髹藤之具、火阁书柜床椅等往献。 天祚所以遗贯者,亦称是。 后天祚数移檄索取,贯讳不与。 复燕之议,盖始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童贯也觉得天祚帝欲壑难平了。

其次,童贯为贪图个人名利。 童贯一举平西羌,战功显著,但是依然无法摆脱人们对于他是一个宦官身份的歧视,他希望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来摆脱这种心理的芥蒂。他出使辽的实地观察,发现辽统治腐败。这一发现使他的野心萌动。同时,金方攻辽的迅速进展,又使他视为近在咫尺的王爵拿不到手了,所以便急于出师,以获得不世之功名。 在他出师征辽前,又举兵平息方腊的起义,国内一帆风顺的胜利,使他对自己盲目自信,越发认为辽必可灭,金不足惧。

其三,“辽必可灭”的思想。 童贯借宋太宗联合渤海高丽夹攻契丹的故事, 认为用 “以夷制夷”,能够报复辽国“开边慢我”之仇。 “联某国以制某国”,即所谓以夷制夷,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为特征的策略,被童贯看作是孱弱的宋朝政府唯一可行的外交之策,他认为,宋王朝的军事力量不足以应对辽, 要想收复燕云之地,必须取得新兴国家金的支持。同时,他相信,只要采取正确、灵活的策略,金便会答应宋的要求,因为辽金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利益冲突,正好可以利用这些矛盾和利益冲突, 使辽金彼此互相牵制,抵消力量,最终辽可以被打败,宋可以实现收复故土、保疆护国的目标。

三、输财赎地、纳币收复燕京土地的思想与行动

童贯对于当时辽国内局势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但却对金的野心认识不深,所以,他认为只要适当地满足金的无理要求,委曲求全,即可与金达成一致,保证宋廷收得失地。宣和四年 (公元 1122 年) 辽天祚帝逃入沙漠,辽朝行将灭亡,宋朝认为这是伐辽的好时机。七月,宋又命童贯等率军 15 万进兵;十月,在良乡被辽将萧干所阻,宋将刘延庆烧营而遁,宋军又大败而归。 童贯为逃避罪责,就想以纳币的方法,请金军攻下燕京再交到北宋军队的手中。 北宋与金谈判的过程中, 金向宋也提出进一步要求,燕京交给宋以后,宋除了每年缴纳万两“岁币”外,另外还要增加万贯“燕京代税钱”。童贯认为只要能够收复燕云的土地,其它都可以答应金的要求。 十二月,金太祖攻下燕京,“金人既得燕山子女,乃大毁诸州及燕山城壁,楼槽要害皆平之。 ”又“尽括燕山金银钱物,民庶寺院,一扫皆空”。 宣和五年(公元1123 年)四月,童贯、蔡攸进入燕京时,燕京实际上已经是一座空城。 表面上看,童贯用纳币输财的办法收复了燕京,不论如何,也是争取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但是这种收复却有着重重危险, 因为当时金人想,“中国修理三二年,间却取之”。 只要北宋末年的军事力量不能守住燕云,那么这次纳币输财收复燕云的意义就微乎其微了。

宋金海上之盟实施过程,充分暴露了宋朝政治的极端腐败,特别是军队战斗力薄弱,遭到金统治者的鄙夷,用“代税钱”获得燕京,更表现了宋的懦弱,使金开始了有攻宋的野心,并在宣和七年,开始以张觉事件为借口,驱兵向宋,童贯“联金攻辽”思想遭到彻底的失败。童贯的对外思想遭到现实的惨败, 并开始退化为委曲求全、妥协退让、对外投降的思想。

从征讨西夏到“联金灭辽”,策略的筹划都来自于童贯的思想。 童贯促使昏庸的宋徽宗采纳了他的脱离实际的建议, 进而使他的对外思想变成了北宋的对外政策, 然后童贯又成为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者。 童贯希望收复燕云失地,猎取功名,但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辽国存亡对北宋的意义,违背了宋辽“澶渊之盟”的相关协议,打破了北宋与辽多年的总体外交平衡格局。 童贯的对外思想及行动使北宋王朝从此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历史大字报


童贯是北宋宋徽宗时期权宦,在当时权势滔天,有“媪相”之称。著名权相蔡京在当时被称为明相,童贯被称为“媪相”,由此可见童贯此人的权柄之大。

  童贯是北宋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北宋从宋太祖定制开始,就对宦官有着极大的限制,所以在宋朝宦官没有形成太大的势力,而不像明朝之时,出过多为玩弄国政的奸宦。

  《宋史 宦官列传》:“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又诏臣僚家毋私蓄阉人,民间有阉童孺为货鬻者论死。去唐未远,有所惩也。 厥后,太宗却宰相之请,不授王继恩宣徽;真宗欲以刘承规为节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

  就是在如此苛刻的环境里,童贯都能掌握国家军政大权,不说是非,不论善恶,这一点还是挺值得小编个人钦佩的。

  童贯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好,被《宋史》称为“六贼”之一。不过到了现在,又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关于童贯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定义,争论不休。

在旧有的与童贯有关的历史评价中,往往是将童贯贬在了土壤里。说他是当时的权相,是“六贼”,祸乱朝纲,危害国政。

  童贯从幼时起就善于揣测上意,因此渐渐的被宋徽宗所重用。后来他又与蔡京联合,互惠互利。童贯帮助蔡京成功升任京官,蔡京也在朝廷诏令攻打青唐的时候,大力举荐他为监军,开始涉及军权。童贯因为此战,收复四州,坐上了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的位置,后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积累功绩慢慢升迁至武康军?

  宋徽宗亲令攻打西夏的时候,童贯率秦、晋的精锐部队深入河、陇,派少数兵马驻守萧关古骨龙,认为可制夏人于死命。他首先派大将刘法攻打朔方,刘法认为此法不可行,于是便想要拒绝。但是 童贯却用刘法当初对皇帝担保过一定会取得此次作战的胜利为要挟,使他明知不可行而行之,最后刘法不得已出塞,遇敌伏击而死。当时朝廷不少武将都对此颇有微词,但是却不敢说童贯的不好。后来关右困弊,西夏军也难以支持,于是童贯乘机通过辽人向西夏讲和。此事到了童贯嘴里,就成了他战胜西夏。

  另外当时汉人的官职按照规定是不可授给熟羌的,但是童贯不顾制度,提拔他们,最后使得军政混乱。

  公元1125年,宋朝依据公元1111年签订的共同攻打辽国的盟约,前往攻打燕京。此次作战的大帅便是童贯,攻打燕京的时候,宋军大败。童贯当即对金人许以百万贯钱财,请求他们代宋攻打燕京。童贯隐瞒战败的消息,只说成功攻下燕京,实在狡诈至极。

  后来金人撕毁宋金盟约,南下攻打宋朝,童贯再次出战。他本以为能与金人议和,但是金人这次却坚决的拒绝了他。面对金人的铁骑,他果断选择了逃回京师,就这样背弃了自己的责任。

  因为这一件件事情,童贯被冠以“六贼”的名声,也并不为过。

  但是今天也有人指出,童贯在历史上声名如此之差,也许并不是本人真的做出了这些人神共愤之事,而是被人故意抹黑。

  童贯本身身份就是一个宦官,本来就受到文官的鄙视。所以不能否认,在评价他的时候,那些史者会故意的抹黑他。

  另外童贯之所以能崛起,全凭借当初的青唐之战。实际上当时宋徽宗因为宫内失火的原因,已经取消了攻打青唐的打算,是童贯暗自压下这个消息,执意攻打青唐,最终才收复四州,取得了胜利的。

  宋朝对兵权限制之严,统兵全和调兵权的分离,保证皇帝对兵权的绝对领导的制度,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宋朝皇帝对兵权的控制,甚至到了打仗用什么阵法都由皇帝事先决定。这样一个僵硬的军事制度,实际上对作战毫无用处。所以历史上有名大将,实际上都是“违命不尊”之人。童贯当初能不顾皇帝的旨意,执意攻打青唐,已经表明了他个人的军事素养。所以说童贯毫无才华,只是一个玩弄权柄之人,并不公正。

  另外,童贯自幼跟随在李宪身边。李宪是当时宦官中有名的将领,所以耳濡目染之下,童贯也应该不是丝毫不通军务之辈。

  再次,如果童贯真毫无才华。那么对方腊战斗的胜利,则不会那般明确。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他也不可能那么快的升至高位,并且成为历史上掌控兵权最久的宦官。皇帝不是眼瞎之人,童贯必然是有所成就,才会升官的。

  最后,小编猜想童贯之所以被打落地底,很有可能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一是忌惮他手握重兵的帝王与文臣一道,将其贬低至奸宦,从而保证自己的统治。

  历史上童贯长的“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颐下生着胡须,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不像大部分太监 一样,自幼就受阉割,而是在将近二十岁的时候才阉割,因而身体得到了发育,留下了这些特征。





缘御寒


我来回答: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七:童贯掌握兵权二十年,权倾一时,一时风头甚至超过皇帝。有人给皇帝告童贯过错,皇帝派方劭调查,反被童贯诬陷致死。童贯身材魁梧,器宇轩昂,长有胡须,且肌肉健壮,不像是个阉人。处事灵活,舍得出钱,结交后宫,使得皇帝多听到对童贯的誉美之词。深受徽宗信任恩宠,门庭若市,想上位者都来结交,党羽众多,且占据许多重要部门。奸诈祸害,四海流毒,万死不足以偿还其责。(此段翻译只取原文之意,不是逐句翻译)

童贯(1054年-1126年),北宋年间权臣,被称为六贼之一,长期主管枢密院,掌管国家军事,胡作非为,加剧了北宋末年的腐败,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宋曾合兵十万,命王厚为统帅,童贯为监军,出兵河湟吐蕃,收复四州,迁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不久,连续升官至武康军节度使后又被加官为检校司空。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被封为检校太尉,出使契丹。出使辽国回来,权势更大,握有朝廷内外军政大权。不到三年,他主管枢密院事,后加为为太傅、泾国公。当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因平方腊有功,童贯升为太师,改封为楚国公。

趁辽朝衰落之际,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金军攻辽大胜,北宋遣童贯二十万军队北伐燕京大败,使金看到北宋的虚弱。童贯以重金赎燕京等空城而回,宣扬自己战功之功。

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已即位,下诏亲征,让童贯留守都城东京(开封),童贯没接受而是同徽宗南逃。后被下诏历数他十大罪状,命监察御史张澄沿途追赶,在南雄斩杀童贯。

王夫之认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祸,自童贯始。”轻信狡猾的外族,任用无能的叛臣,想在已经必亡辽国强逞威风,却最终丧国于女真之手。

    当然我们现在客观的分析,北宋灭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宋初的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政策积累的矛盾在北宋末期集中爆发。童贯等人为北宋灭亡起了推波助澜的加速作用。

 



山南水北fire


在历代太监中,童贯堪称屡创“历史之最”的人。他以太尉领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权,是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他前后统兵二十年,是史上掌军权最久的太监;他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辽国,是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太监;他因功被封为广阳郡王,是史上第一个被册封王爵的太监。而如果把“骂名”算上,童贯恐怕还是生前死后承受骂名最多的太监。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童贯都是众矢之的。《宋史·童贯传》这样评价他:“性巧媚,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顺承。”说他会讨好、懂揣摩、善逢迎。这一评价倒是实话,童贯以供奉官主持杭州明金局,专为宋徽宗搜刮珍玩字画、珠宝花石,天下之美、古今之胜,应搜尽搜,通过淮河﹑汴河水道运至京城供宋徽宗挥霍享乐,深得宋徽宗的信赖和喜欢。

宋人的野史笔记中,编撰过许多讥讽童贯的段子,让人捧腹。南宋王明清在《挥麈录》中记载,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童贯被任命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为宋朝西北前线最高军事长官,如日中天。那些边将迎来送往,马屁烘烘,唯童大帅马首是瞻。但在众多边将中,独秦州知州兼秦凤路安抚使钱昂傲骨嶙嶙,颇为不屑,让童大帅十分不快,总想寻机会奚落他一下。

一日,童贯去秦州巡视,故意比约定的时间推迟很久才到。钱昂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了童大帅亲临,便问道:“大帅为何来得这么晚呢?”钱昂个头矮小,童贯一语双关地回答说:“我今日乘坐的这头驴,个头小而脾气倔,动辄跳跃,很难驾驭,因此来迟。”钱昂揣着明白装糊涂,又问:“太尉乘的可是公驴?”童贯说:“当然是公驴。”钱昂大笑,也一语双关地反唇相讥道:“太尉既然奈它不何,不如把这头‘公驴’给阉了!”童贯气得七窍生烟。童贯以收复燕京之功,被宋徽宗封为广阳郡王。太监封王,无异于给儒家正统思想主导的北宋官场扔下一颗重磅炸弹,朝内外众口喧腾,议论纷纷。许多士大夫不但加入议论的行列,而且编段子,撰写打油诗,嬉笑怒骂,不亦乐乎。据与童贯同时代的张知甫《可书》记载,当时有读书人以此事拟了一首打油诗:“长乐坡头十万戈,碧油幢下一婆婆。今朝始觉为奴贵,夜听元戎报五更。”讥笑太监带兵的“丑态”,一时传为笑谈。

太学生陈东的“伏阙上书”,几乎道出了当时士人的共同心声。宣和七年(1125年)底,金军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围太原,攻燕京,势如破竹,直逼京畿,宋朝两百年基业眼看就要毁于一旦。倾危之际,陈东联合其他太学生,向宋钦宗伏阙上书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陈东把外敌入侵归罪于“六贼”,给童贯的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

相较之下,民间老百姓则是直接咒骂。当时,童贯、蔡京把持朝政,朝中各级官员,不是出自童大人门下便是出自蔡大人门下,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录当时的民谣:“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把童贯和蔡京并列为乱臣贼子之首。

而对童贯上纲上线最全面的,要算宋钦宗下发的诏书。据南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记载,靖康元年(1126年)三月,宋钦宗赐死童贯前,曾下诏遍数童贯十大罪状:“首荐朱勔起花石;引赵良嗣灭契丹;修延福宫等;朕在东宫,屡为摇动;册立之时,有异语;不俟敕命,擅去东南;差留守不受命;东京被围,闻之而去;家中有非法之物;私养死士。”这十条罪状叠加一起,真是十恶不赦,故宋钦宗诏书中说童贯“罪不容诛”,并差监察御史张徵星夜兼程,于当年七月追上奔波于贬窜之途的童贯,在南雄郡(今广东韶关南雄市)将其斩首,旋即携头而归,枭于汴京城头。《宋史》有定论,野史有酷评,民间有诅咒,舆论一边倒,遂成就了童贯的“千古骂名”。后人一提起童贯,眼前便会晃过一张勾粉白脸,如赵高、曹操之类戏剧脸谱上误国奸臣的典型。然而,仔细翻检史料,斟酌、比较、对照之余,会发现史实中,童贯既不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之能,也没有逼死皇子扶苏、害死丞相李斯的赵高之恶,他的为人做事与蔡京颇为相似,是一个“颇具干才的弄臣”,有一点才能,有一点奸诈,以投机讨好为能事。《宋史·童贯传》中至少能寻找到童贯为赵宋王朝戎马一生的两大功劳:对外,童贯取得过与西夏以及吐蕃诸部作战的胜利,收复大面积失地,包括湟州、鄯州、廓州以及积石军、洮州等地,这是北宋对外战争中仅有的几次胜仗之一,消解了西北的军事压力;对内,他曾以宣抚制置使身份,领军十五万进军浙江,一举镇压了方腊的农民起义,生擒方腊,大胜而归。

总的来说,童贯在二十余年不计其数的战争中,有胜有败;在与夏、辽、金诸国的外交斡旋中,有得有失;在为宋徽宗辅政过程中,有功有过。他之所以臭名昭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太监弄权。在帝制时代,太监弄权,与后宫干政一样,属于牝鸡司晨、不安其分的行为,干了不属于他干的事,为人所不齿;二是临阵脱逃。宣和七年(1125年),金大举南侵,童贯作为驻扎太原的大军统帅,却不思抵抗,逃回京城,致使金兵长驱直入;三是为宋徽宗的罪责“埋单”。宋徽宗在位那些年,对内残酷盘剥,对外大动干戈,自己又奢糜享受,导致民怨沸腾,内外交攻,最终国破家亡。亡国的罪魁祸首,当然是宋徽宗这位自号为“道君皇帝”的无道昏君。然而,在以儒家文化为背景、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帝制时代,却没有追责皇帝的行为习惯和理论基础,但国家糟蹋到这般模样,又总得有人为之“埋单”,于是,千夫所指而又确实曾经助纣为虐的太监童贯,便成了宋徽宗的“替罪羊”,遭受了千年的唾弃


韩退之


童贯是太监里最会打仗的,武将里最会拍皇帝马屁的。童贯为北宋与西夏之争立下汗马功劳,他由监军起步,到统帅大军,有扎实的军事素养,说是太监,但实为大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