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而兒女的家卻不是父母的家?

雨竹323


我想到有一句話很有哲理: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兒女只有歸途。地球村的人都懂,只要父母一氣尚存,兒女都有一個家。孩子父母生、父母養,這些都是人類包括動物界的本能屬性。一旦孩子長大了,為國家為人民工作了,找到了配偶組成了新家,又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家”。他們結婚生子,回去原來的“家”,孩子、媳婦就說回“老家”或“阿婆家”,如果孩子還小,有時也叫“回家”。孩子大了或是又結婚了,就叫回生他的新家那裡叫“回家”了。女的跟大家說“回婆家”(媳婦說),要是回一下生她的家叫回“孃家”,反正這一串關係,雙方父母老人都健在的話來往關係是很好玩的。

父母的家是孩子的家,孩子結婚成的家肯定不是父母的家,這點都成了傳統了,繁衍一代一代都是這樣。老鼠生仔一胎就十多二十個,長大了都各跑東西,各顧各的生活繁衍下;母雞生下二十左右雞仔,不能獨立找食時,整天圍著母雞轉,待到都成雞了,不也是各發展各的!人類是高等動物,生養之恩是不能忘的,父母在家就在,希望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多多愛護關心贍養老人,愛護這個家,“常回家看看”哦。


做個老實人ye


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而兒女的家卻不是父母的家。這個普通的道理,仔細琢磨,深以為然。

趙樸初說過:“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兒女隨時都能回家,是兒女心中溫暖的家。等兒女成家立業,有自己的房子、家庭、孩子後,都欠父母一個家。孩子孝順是父母的福分;孩子不孝順,也強求不來。

做為父母要看透人間的緣聚緣散,學會淡定從容,兒女的家不是你養老的家。很多老人去兒女家(兒媳或女娟)都瀰漫著一種距離感,心是沒有歸屬感的。

當風燭殘年需要兒女想顧,想著以後可以和兒女一起生話,就不需要房子,把房子賣了,把錢分給兒女了。無論到哪個孩子的家,都像是多餘的人,再也找不到家的感覺,總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很多老人這才知道,兒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

上了年紀一定要分清楚,父母的家和兒女的家不一樣,父母的家是兒女的避風港,兒女的家不是父母養老的家,兒女(兒媳或女婿)會嫌棄,不要看著兒女(兒媳或女婿)的臉色來生活。

上了年紀的父母,有房子有退休金可以養老,自己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看破,放下,去旅遊,去跳老年舞,去享愛美好的生活,享受晚年生活。


東北營口人


因為這個家是爸媽拜天地入洞房養育兒女,所有美好記憶都在這裡,所以這就是父母心中永遠的家也是兒女們永遠的家。

隨著兒女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都有了自己的家,兒女們的拼搏奮鬥父母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因此父母也就認為那是兒女們的家而不是自己的家。

所以為什麼有人說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們的家,而兒女們的家卻不是父母的家。好了話就到這裡吧,希望朋友喜歡下次再見 ,拜拜!





農村盧老太


不能這樣說。俗話說:有媽就有家,父母在,兒女過年過節都想回家看看,高高興興的團聚一起。但父母年紀大了,行動不便,只有靠兒女,比如我們現在老倆口,就住在女兒家,女兒也退休了,全力照顧我們。我想起一句話:女兒好也要女婿好,兒子好,也要兒媳婦好。所以現在做父母的,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厚此等彼,更要教育好子女間相互團結友愛,即使今後我們走了,他們也會團結,彼此牽掛的。


章守珍


一,從父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看,父母與子女是具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這是其一。第二,父母對子女是一種無私的愛,是無需回報的投入,所以,父母的家永遠是子女的家,這話有道理。二,兒子取妻生子,女兒出嫁之後,從血緣關係上看,兒媳婦,女婿與父母沒有一丁點血緣關係,這是其一。第二,兒媳婦與公婆,女婿與岳父岳母之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這就從一個側面證明,兒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同樣道理,父母的錢是兒子的錢,兒子的錢不是父母的錢。


亮劍3549


這種說法有道理。

說一個同事的故事吧。同事一個女兒,畢業於上海某高校,現工作成家在上海。

每次女兒回來,老倆口高興萬分,侍候得像個孫子似的。雖然只是回來幾天,買東買西,生怕吃不飽,睡不好。幾天忙得屁顛屁顛,可沒有一句怨言。自我解嘲說:女兒回孃家,就是回自己的家。

但問到女兒家,他卻一直不肯說,原來,女兒因才工作不久,買了個學區老房子,不足六十平,卻近三百萬。且不說房價如何,只是空間太小,四五個人擠這巴掌大房子,那裡住得下。每次他們去,都要打地鋪。自己工薪階層,又幫不上忙。只能偶爾去看望一下。

雖然不必說兒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現實卻很骨感!


午後何曉成


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說它正確?是因為父母是長輩,父母是子女的主心骨,是子女們的依靠,父母是子女們最信賴人。子女們都是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對父母最瞭解,父母也最懂子女們的心事。子女們回家,父母傾盡全心,做一些好吃的飯菜,要離開時,父母一留再留,總想讓兒女們在家多住幾天。所以說,父母的家是子女的家。

為什麼說子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是因為子女們成家後,有自己的小家庭,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和老人有很大區別。如飲食不一樣,起居不一樣,開消理財不一樣,教育孩子不一樣,衛生習慣不一樣,家庭未來的規劃前景不一樣等等。特別是兒媳和女婿是人家媽養的,脾氣性格各異,老人們是琢磨不透的,有的老人嘴愛囉嗦,兒女們不太喜歡,一不小心就發生爭執。所以, 老人們到兒女家住只是短暫的時間,不能長期住,時間一長,父母和子女們的矛盾就來了。去年九月,我們戰友聚會,30多年沒見面,見了面難免問問家庭情況,有個戰友就滔滔不絕地講他兒媳的事。老戰友從部隊復原回到農村,結婚後有個兒子,老兩口辛辛苦苦把兒子培養成才(北京大學畢業)後來在上海李某大學任教,兒媳也是老師,也買了一套房子。老兩口到上海看望,還沒住到一週,兒媳就攆他倆口回去,說的理由很多,結果是兒媳和公公大吵起來,兒子在一旁一聲不吭。我那戰友對他老伴說,走吧,孩子的家不是咱的家,回咱老窩過鄉村安靜的生活吧。


yunan申城


父母的永遠都是兒女的家沒錯,因為不論你多少兒女長大成人遠走高飛,回到父母跟前,自小的家永遠存在,父母在哪家就在哪。不論多少兒女回來都認這個家。而兒女的家就不是父母的家了。因為兒女們長大成家,各有各的小家庭,如果是獨生子女還可以,要姊妹多的話,各顧各家,父母到兒女10天半個月還可以,時間長了可就不行了,如果長期在一家更不行,就是說兩個老的能養活十個小的,但是十個小的養活不了兩個老的這個道理。所以說小的家不是老的家。


陳昇樓


這個問題,是跟有雞才有蛋和有蛋才有雞是一個道理!


皓月凌空故事會


父母的家是兒女的家,他們生長在家裡,長大後才分出去,在這個家裡,父母為主兒女為次。之所以說兒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主要原因還是這個家不僅有兒女,還有媳婦或者女婿,還有孫子女。兒女是這個家的主人,父母屬於客人。而以兒女為主的觀念,與中國的傳統倫理相悖,所以古人說君不入臣府,父不居子宅,就是要避免出現尷尬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