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终于出手了,严打炒房,剑指百万买房"喝茶费"

终于,对"喝茶费"动手了。

4月9日,深圳南山住建局发布通知,要对参与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的房产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严格查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更早的4月3日,宝安住建局也曾表示将列为房地产扫黑除恶和"楼霸"专项整治线索。

深圳终于出手了,严打炒房,剑指百万买房

什么是"喝茶费"?

这段时间,深圳楼市的"喝茶费"一直是个高频词。

某1120万总价户型,收"喝茶费"100万,某816万总价户型,收"喝茶费"85万,基本就是10%的比例。

"喝茶费"一般由开发商和渠道商分食,交了这笔费用,才能买到你想要的房子。

这些房子,有些就是不对外正常销售的,必须交钱才能买,有些是已经暂时网签在别人名下,通常是跟开发商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比如自己的员工等,你交了"喝茶费",走更名手续,所以也谓之"更名费",但其实质都是一回事。

这笔钱的大头,流向了真正掌握房源归属权的那些人手中。

深圳终于出手了,严打炒房,剑指百万买房

为什么会有"喝茶费"?

客观地说,疫情趋稳,憋了两个月,房地产线下重新开放,交易量放大,一两个网红盘的出现也属正常。但这一波行情,炒房真的太明显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深圳楼市的"妖",表面上是"喝茶费",深层次则是炒房客集聚的体现。

盘子小,门槛低,人口最年轻,潜在需求旺盛,政策小刺激,所有这些因素都成为"炒房客"预期房价再次上涨的诱因,百万"喝茶费",在深圳7万+的房价面前不值一提,涨10个点就能轻松赚回,更何况在他们的预测模型里,5年之后,解禁上市,又何止涨10个点?

实际上,高达百万元的"喝茶费",愿意交的大有人在,他们是"愿挨"的一方,那些"挨"不起的人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吼一嗓子。

深圳房价已经到了7万多,一般工薪阶层早就没了购房希望。这般热情,只有一个原因,少数人握有房票,又通过杠杆拿到了大笔资金,认为当下是楼市新一轮起点。

在当下,房地产都是被照顾的,开发商是要被保的,所以"喝茶费"的操作空间也不小,好房子就是捂着,尽可能卖一个好价钱。

深圳终于出手了,严打炒房,剑指百万买房

哪些人愿意交"喝茶费"?

当然是炒房客,那么这些炒房客都是哪些人呢?

深圳当地的媒体其实也有曝光,主要都是一些小企业主和小老板,以及能在短期内通过各种信贷工具调集资金的职业炒房客。

小企业主们一手做生意,一手炒房,哪个好就顾哪边。手中有实体,各种经营贷,房抵贷,现在银行又大力支持小微企业,贷前审核和贷后监管,相比风头最近的时候,都已经松了不少。

至于职业炒房客,且不说自己有丰富的杠杆经验,各类信用贷,大额信用卡,后面还有大批机构能提供一条龙调配资金的服务。在他们眼里,利息这么低,能贷1000万,绝不贷900万,房子搞到手就是赢,毕竟房子比现金硬得多。

"喝茶费"违法,但实锤却并不容易

经过这么多年,多轮的攻防战,"喝茶费"现在已经越来越隐蔽。

有的收现金,层层转交,不留痕迹。

有的进了跟开发商完全不相干的个人账户,诸如此类。要想直接查实,难度颇大。

"喝茶费"怎么遏制?

应对"喝茶费",实际上深圳是有过法规约束的。2010年的《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就明确,所有预售房源,必须一次性公示可售房源,预售时间、地点、价格,其他非公开方式预售均属违法行为。

此次通知,也明确给予警告,对于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坚决严打。比如深圳宝安区就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部门联合,查实资金流向,从严惩处。

暂停涉案楼盘全部房源网签权限,从严进行诚信惩戒,涉及的商品房每套房处罚10万元等。

只有高压线仍在,碰线即罚,购房者保持警惕,遏制"喝茶费"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